【摘要】阎朝隐和宋之问都是初唐时期宫廷文人的典型,透过他们可以看到在中国封建王朝鼎盛初期宫廷文人的生活状态。他们品行媚俗,无文人风骨,历来被人诟病。但是并不能因此忽视其诗歌在文学史上的价值。本文从二人的诗歌形式、内容主题和诗歌在文学史上贡献上进行综合对比分析,以唐朝科举文化背景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二人诗歌创作。
【关键词】阎朝隐;宋之问;宫廷文人;科举制度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09-0031-03
唐代诗人阎朝隐和宋之问他们同属于唐初宫廷文人,诗歌创作有很多共同点,同时也有各自的特点。阎朝隐,字友倩,赵州栾城人(今属河北)。生年不详,关于阎朝隐究竟何时中进士,史书中并没有记载,只记载了他是连中进士。授孝悌廉让科,补阳武尉。此时中宗为太子,阎朝隐为太子舍人。累迁给事中、杖内供奉。圣历中,取悦武则天转麟台少监,據《古史清廉曲》 ①记载:“唐圣历二年(699年),武则天患病,朝廷遍祭神庙,以求痊愈。官至给事中的阎朝隐到登封少室山拜求神灵为武则天消灾。阎朝隐为了表示对于武则天的忠诚,不仅亲自写了祝文,而且去衣沐浴,洗干净后趴在一个大俎盘上,自充祭神的‘牺牲’,由僧道招至神庙。当时很多人看到都嗤之以鼻。武则天病好后,听说阎朝隐如此为她求神,特加重赏。”久视元年(700年)阎朝隐谄事武则天宠臣张易之,为奉宸供奉。神龙元年(705年),在大臣以张柬之、敬辉为首,起兵诛杀武则天宠臣张易之、张昌宗及其党羽,武则天政权就此终结,唐中宗复位。即神龙政变,阎朝隐坐徙岭南,景龙初遇赦召还,复为著作郎。先天元年(712年)李隆基即位,阎朝隐复为秘书少监,后坐事被贬官,卒于官约712-713年。新旧唐书均有传,原有集五卷,已佚。《全唐诗》 ②收录其诗13首,《全唐诗补编》 ③补诗2首,共15首。
宋之问生于约656年,唐汾州隰城人(今山西汾阳市)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又名少连,字延清。上元二年中进士。天授元年与杨炯分直习艺馆。据《全唐诗》卷二四④零云:“天授元年,敕学士杨炯与之问分直洛城西”。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后转为洛阳参军。久视元(700年)宋之问谄事张易之,为奉宸供奉。后因景龙政变被贬为泷州参军,神龙二年春,宋之问逃回洛阳,宋之问因为告密有功而迁鸿胪主簿。景龙二年,宋之问和阎朝隐为直学士。后睿宗即位,以宋之问附张易之、武三思,配徙钦州。宋之问卒于何时,不同的史书记载不一。据王启兴的《宋之问生平事迹考辨》④的考证记载正确的是《旧唐书》本传记载“玄宗先天中,赐死欲徙所”是正确的。所以根据考证可以确定的是卒于约712-713年。
一、形式上,二人诗歌辞藻精美对仗工整,
而阎朝隐更善构奇
作为宫廷文人的宋之问和阎朝隐诗歌在形式上,诗歌辞藻自然都是华美精致,对仗工整,但是阎朝隐诗歌更突出的特点是奇,据《旧唐书·文苑传笺证》 ⑤云:“朝隐文章虽无《风》《雅》之体,善构奇,甚为时人所赏”。如作于景龙三年的《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筵字》:
九九侍神仙,高高坐半天。
文章二曜动,气色五星连。
簪绂趋皇极,笙歌接御筵。
愿因茱菊酒,相守百千年。
首联用典,化用汉武帝请东方朔讲述仙界故事的典故,直言中宗知遇之恩。阎朝隐在中宗为太子期间曾为太子舍人。此时阎朝隐早已经在宦海浮沉,视龙元年(705年)由于谄侍武则天宠臣张易之而被贬官坐徙岭外,景龙政变后中宗重新即位,景龙二年复为直学士,被中宗重新启用。此处阎朝隐把中宗比做汉武帝,并调侃自己为东方朔。语言直白,富有趣味。颔联用典,化用汉王之入关,五星聚东井” (《史记》卷八十九⑥)的典故,来逢迎中宗,歌颂中宗的帝王气象及其威严。颈联,歌咏赞颂中宗能不计前嫌选用贤臣,重新启用像自己这样的臣子。从而显示在中宗的统治下的太平盛世,君明臣贤,国泰民安。尾联第一句借“茱菊“表达自己文人的高洁不屈品行,说自己是因为有文人的品行而心甘情愿选择忠于君王,并为此甘之如饴坚守百年。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与用典不伦不类,以奇著称。
宋之问的五言律诗《春日芙蓉园侍宴应制》:
芙蓉秦地沼,卢橘汉家园。
谷转斜盘径,川回曲抱原。
风来花自舞,春入鸟能言。
侍宴瑶池夕,归途笳吹繁。
全诗用词精美典雅,精于对仗。注重选用动词,营造起承转合之势,起笔大气,用秦地沼和汉家园起笔。选用“转”和“回”这两个动词,化静为动,描写出了一幅富有动感的山川逶迤萦绕的画面,歌颂大好山河。“来”和“入”这两个词突出了风的柔和,和春天的静。只有通过风拂花舞和鸟叫来判断春天的来到。一系列动词的选用,可以看出宋之问精于炼字,用词谨慎。本诗属对工整,短短四十字却有无穷的意味,字里行间具有张力,诗句之间内蕴丰厚,全诗没有言情,而是融情于景,歌颂唐朝大好山河。
二、内容主题上,大多是应制而作
阎朝隐《全唐诗》收录其诗13首,《全唐诗补编》补诗2首,共15首,据统计这15首里面,8首都是应制而作。如《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
甥舅重亲地,君臣厚义乡。
还将贵公主,嫁与耨檀王。
卤簿山河暗,琵琶道路长。
回瞻父母国,日出在东方。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吐蕃请求和亲,中宗以雍王守礼之女为金城公主,嫁于吐蕃赞普。景龙四年(710年)正月,送金城公主嫁如吐蕃,跟随送嫁的臣子均赋诗饯别,本诗作于此时。
全诗语言显露,真切自然。表达了唐朝与吐蕃关系友好和睦和对金城公主的赞颂。首句直言金城公主嫁于吐蕃之后唐朝和吐蕃就为姻亲甥舅关系,甥舅姻亲关系深厚。“耨檀”本来是吐蕃建国前的一位首领,勇猛威武。这里指代吐蕃赞普。意为我们将唐朝尊贵的公主嫁给吐蕃英雄赞普,以美人配英雄。“卤簿山河暗,琵琶道路长”上句描写了送金城公主出嫁吐蕃的仪仗队伍规模的庞大,堪比帝王的仪仗队,显示出唐朝对于吐蕃和亲的重视,送行的队伍之多使得山河都显得暗淡了。后面一句用典,化用汉武帝年间,乌孙王向汉求亲,汉以江都王之女细君为公主,前往乌孙和亲。在和亲的道路上思乡,作琵琶于途中弹奏。这句话是对金城公主所言,和亲的道路漫长可以琵琶聊以慰藉。结尾两句,日出的东方正是大唐所在,金城公主若是想念家乡可以向东边远望。“回瞻”写金城公主远嫁吐蕃但是仍然不忘父母君国之恩,一表达对金城公主的赞颂,同时告诉金城公主,如果想念自己的家乡可以通过看向太阳升起的东方,那就是唐朝的所在。二表达唐朝也会像东边的太阳永远兴盛。除此之外阎朝隐还有《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三日曲水侍宴应制》等应制佳作内容主题上大都以赞颂当权统治者圣明,为其歌功颂德,点缀太平盛世为主。
宋之问应制诗歌代表作《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
春豫灵池会,沦波帐殿开,舟凌石鲸度,搓拂斗牛回。节晦莫全落,春迟柳暗催,象溟看浴景,烧劫辫沉灰。
镐饮周文乐,汾歌汉武才,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
本诗作于皇帝晦日游昆明湖,全诗典雅俊逸,精于用典,意味无穷。首联叙事,叙写了在春天这个时节,有幸参与了灵池上的宴会,池边设置了帐殿的场景。第二联运用想象描写乘船游览昆明池,船划过石鲸,仿佛就像在北斗星和牵牛星之间流转。第三联点题,写晦日,晦日时节,春天的气息还没有到来,杨柳也只是暗暗的露出新芽,化用唐尧的典故,在唐尧生活的时期,阶下长了一株草,每月一日生出一片荚,到了月半一共长了15荚,后开始每日落一片,如果是大月则荚都落尽,若是小月则生于一个荚的典故。点明标题,使得诗歌节奏紧凑,主题突出。第四联呼应题目,描写昆仑池。在那苍茫的北海之境,极目望去,心中万千之感油然而生,不禁联想到历史沧桑,最终都化为陈灰。化用典故,写汉武帝开凿此池,见到湖底的黑泥,想到因为战争劫火导致的。第五联,化用汉武帝和他的臣子们乘着船游于汾水之上的典故,借以歌颂皇帝圣明,君贤臣明。最后一联,化用汉武帝机缘巧合下救了一条鱼,此鱼为了报恩在昆仑池旁边给汉武帝一双夜明珠的典故。一表达皇帝的知遇之恩;二表达自己的忠心。
阎朝隐除了应制诗外还有《采莲女》《鹦鹉猫儿篇》等佳作。其中《采莲女》最具有研究价值。
采莲女,采莲舟,春日春江碧水流。莲衣承玉钏,莲刺罥银钩。薄暮敛容歌一曲,氛氲香气满汀洲。
阎朝隐的《采莲女》,上承齐梁宫体诗,追求诗歌辞藻的华丽。同时也做了创新,奠定了歌行体的基础。汉魏以来就有歌咏采莲女的传统,采莲曲为乐府旧题,其大多反映的采莲妇对于长期在外戍边不得归家的丈夫的相思之情。虽然阎朝隐为这首诗题名为《采莲女》,但这首诗并不是乐府歌辞而是杂言诗,也就是后来盛行起来的“歌行体”。本诗直接从正面描述了一个采莲的小姑娘独自划着小船,在春日的春江绿水中采莲。不知不觉时间到傍晚,采莲女唱起了歌,歌声飘荡仿佛使得整个水面都漂浮着香气。平铺直叙,不加雕琢,却意境爽朗,情景如“丽色靓妆”,但是不着痕迹,故读来使人忘忧。
宋之问除了应制诗歌外还有大量的贬谪诗和山水诗,如《度大庾岭》既属于贬谪诗又属于山水诗,全诗情感凄切哀婉,读来真切自然。诗人因为被贬而经过边陲大庾岭这个地方,兴发于景,而又止于景。诗人因为贬谪而不得不离开故土,经过大庾岭时面对连绵的阴雨刚想放晴,刹那间江间的云影变幻成彩霞的景色,心中因为贬谪无限的凄苦之情油然而生,这是兴发于景。渐渐的诗人融入这美好的景色,内心的万千不平被眼前美好的景色所抚平,开始正视现实,考虑自己的未来,这是止于景。一定程度上具有了盛唐气象之兴发的特点。
三、诗歌贡献上,宋之问较阎朝隐贡献更大
宋之问和阎朝隐同为宫廷文人,他们创作了大量典雅华美的应制诗,为统治者歌功颂德,点缀升平。为唐初宫廷诗歌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了能从政治斗争中获得胜利,实现他们文人的理想,他们不得不依靠谄媚权势,这是由于时代背景决定的。中国封建王朝是一个行政权力支配一切的“官本位”社会,由科举制度出身的中下层官员们和世家贵族共同组成的官僚体系集团作为社会的最高阶层,不仅直接控制着一个封建王朝的行政、立法、经济、军事等,而且还能有力控制或干预思想、教育、学术等意识形态的活动,而全体政府官僚的一切活动,最终又围绕着一个最后权力中心——即最高统治者皇帝。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科举制度的建立及其发展,归根结底是中央集权的产物。早在唐太宗就提出“天下英雄入我彀中”的名言,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科举制度对于文人而言是幸运的同时也是悲哀的。科举制度对于文人而言,一方面为中下层知识分子能够通过科举制度到上层官僚阶级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中下层知识分子要想通过科举制度进入中央权力机关必须通过朝中的达官显赫的推荐,就不得不依靠强大的政治势力,这更促成了朋党政治的发展。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科举制度对于文人而言是幸运的同时也是悲哀的。
纵观唐朝的历史,总共有9次大的政变,而阎朝隐和宋之问所处的时代所处的就发生了4次。而每次的政变对于一个宫廷文人的影响都是巨大的,甚至决定了他们的仕途命运,对于权力的更迭他们无力改变只能任由其发展,他们希望能朝隐于官场,实现自己文人的理想。他们通过谄媚权势获得一席之地,因此他们深刻地明白要想长期获得统治者的赏识,必须要充分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发挥自己的才能,为了从众多的宫廷文人中脱颖而出,获得权势的赞许,需要不断的探索创新诗歌的创作方式、主题、内容还有内蕴等方面,同时,他们对于诗歌方面的积极探索,也为盛唐诗歌的兴盛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示范。阎朝隐对于诗歌的贡献主要在于对诗歌体制的创新,他的《采莲女》既继承了《采莲曲》的传统,又在形式上采用杂言的形式,为歌行体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促进了歌行体在唐朝的兴盛。歌行体自六朝时期开始发轫,经历了漫长的积淀,终于在盛唐时期开出了绚丽的花儿。宋之问在律诗的声律、对偶、篇制上的探索使得格律诗由漫长的积累而最终实现质的蜕变,使得律诗最终定型。同时,宋之问在唐初宫体诗独领风骚的诗坛中注入了新鲜的题材,在唐初全面反对齐梁文风对陶渊明、谢灵运、谢朓、鲍照等优秀诗人的诗歌创作的背景下,能够辩证地看待他们的诗歌创作,尤其是山水诗一方面继承谢灵运和谢朓的诗歌创作风格,另一方面影响了盛唐的王维、孟浩然。他山水诗和贬谪诗极大程度上影响了盛唐诗歌的创作,为盛唐诗歌的兴盛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综述,阎朝隐和宋之问在诗歌的创作方面对盛唐诗歌的兴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应该辩证地看待二人,不能因为品行就对其全盘否定,忽略其在文学史的研究价值。
注释:
①曹云中主编:《古史清廉曲》,文心出版社2019年版。
②玄烨:《全唐诗 卷24》。
③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上)》,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④王启兴:《宋之问生平事迹考辨》,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4期。
⑤李菁著、周祖譔主编、胡旭副主编:《历代文苑传笺证》(第2册),凤凰出版社2012年版。
⑥(西漢)司马迁:《史记》,崇文书局2010年,第523页。
参考文献:
[1]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3]计有功.唐诗纪事(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4]孙全民注.唐代边塞诗选注[M].合肥:黄山书社, 1992.
[5]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6]贺新辉主编.全唐诗鉴赏辞典第1卷重排版[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
[7](清)彭定求等.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
[8](五代)沈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9]喻朝刚,张连第等主编.中国古代诗歌辞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10]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0.01.
[11]董小伟著.中国古代诗歌选(注析)[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
龚安南,女,汉族,安徽六安人,长春光华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中国文学。指导老师:孙英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