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儒林外史》看科举制度下学儒的生存百态

2015-08-04 02:49李盖玛吉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科举制度儒林外史

李盖玛吉

摘要:《儒林外史》代表中国讽刺小说的高峰,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的先例。作品中的形形色色的事件和形象无一不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现状。文章试图结合具体的人物事件从不同角度揭示以八股文为主的科举制度下,人情的变换以及社会现状。

关键词:儒林外史;科举制度;八股取士;富贵功名;世态人情

中图分类号:I2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7-0108-02

《儒林外史》被誉为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鲁迅曰:“讽刺小说以《儒林外史》而后,就可以谓之绝响。”[1]作者以讽刺嘲笑的笔触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现状,特别是科举制度下人性和世风的转变。全书围绕读书人追求功名利禄为线索而下笔,用千变万化的姿态将读书人追求功名的丑行和社会风气的堕落写得淋漓尽致。卧闲草堂有回末总评曰“‘功名富贵是此书之大主脑,作者不惜千变万化以写之。”

八股取士定于明代,它实行以后百弊丛生,成为一种禁锢人类文明,腐蚀和扼杀人才的制度。《儒林外史》中所写及的以科举为中心的种种社会现象,既是明代儒林生活的缩影,同时也包括着作者在现实感受中对世情人性的反思。

一、儒生命运的丑态展示

《儒林外史》的批判主要针对封建科举制度对文人的深刻毒害上,深刻揭露了八股科举取士下知识分子人性的扭曲。作者以鲜明的目的,敏锐的目光,以及对待功名富贵的态度为尺度,塑造了各种类型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在荣华富贵面前他们视科举进仕为唯一出路。

1执迷不悟、历尽辛酸的腐儒

周进和范进都曾是在花甲之年没有获得秀才资格的老童生,他们从青年到白头,在科场的无数次失败的痛苦中,依然对功名富贵执着追求。“在长期的屈辱生活中,它们既不善逢迎,也无力反抗,而是变得愚昧固执,麻木不仁,把自己的不幸和生活价值完全系于自以为可望而不可及的科举考试中,从而失去了正常人起码的心理平衡。”[2]

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中,突出了科举所造成的势利人情偏颇和社会价值观念迷失。

2迂腐麻木、无知可笑的迂儒

王玉辉深受“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的毒害后,女儿要为丧夫绝食殉节,他竟然大胆怂恿,夸赞女儿“死得好”,担心“自己将来还得不到这样一个死法”,妻子哭泣女儿时还骂妻子迂腐。戴震说“酷吏依法杀人,后儒以礼杀人”[3],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毁灭如此之深痛,王玉辉自己深受礼教毒害不说,反过来要以礼教毒害自己的亲生女儿,这种行为是残酷的,在抛弃亲情不顾的背后,竟隐藏着杀戮人性的变态。

3腐化变质、欺世盗名的假儒

匡超人是由纯朴青年变质堕落的典型。这个以杀猪、磨豆腐为生,耐心侍奉父母的劳动青年,在八股举业的诱惑下,逐渐忘本,为了考试竟抛下生命垂危的父亲;考上秀才后,吹牛撒谎,与无赖勾结,糟践大户人家逃婢,伙同别人假造印章,短截公文,帮人替考,从中谋利;甚至停妻再娶,攀附高门……他的堕落过程有力地展示了科举毒害人心灵的罪恶面,人们在功名利益面前利欲熏心,将生命中有价值的东西逐渐抛去,只落得一副无耻嘴脸。

4假充名士、无故做作的丑儒

在《儒林外史》中,这种徒有君子之名的假名士比比皆是:自夸不追女色,鄙弃功名的杜慎卿,实则是一个眠花卧柳、做官心切的假名士;违装风雅、不学无术的娄二、娄三公子;互相吹捧、腹中空虚的景兰江、支剑锋、赵雪斋一伙;徒有虚名、迂腐不堪的马纯上、蘧駪夫等选家名士。他们都心羡功名富贵,却伪装风雅,故弄玄虚来填补各自内心羡慕富贵的空虚,想以此博得名声,让社会赞同。 颜元就曾尖锐地批评过这种现象:“八股行而天下无学术,无学术则无政事,无政事则无治功,无治功则无升平矣!”[4]学术一旦远离实际,便从根本上丧失了发展的可能。

二、社会道德的失真

《儒林外史》中有正直人为追逐功名富贵堕落的典型,有刁钻小民巴结权贵的丑行,更有劣绅土豪、贪官污吏欺压百姓、贪赃枉法的劣迹。

1不顾廉耻,伪饰孝悌

范进做官后,在母亲死后,一方面诚惶诚恐地居丧尽礼,连银镶杯箸和象牙筷子都不敢用;另一方面却大吃虾元子。当了学道的他,竟不知苏轼为何人,第七回中当别人打趣,他糊涂地说:“苏轼既然文章不好,查不着也罢。”竟连苏轼为何人都不知,其迂腐可笑之致。八股文选家马二先生游西湖,看到朱淑真、李清照居然说:“这些什么人,料想不是管功名的了。”

正如鲁迅所说:“政府对于读书的人们,使读一定的文章,即所谓‘八股文,并且发一定的议论。”[5]

2巴结权贵,见风使舵

《儒林外史》中在写知识分子的同时,也将许多钻营投机、巴结奉承的市侩写得栩栩如生。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判若两人,前倨后恭,着实让人捧腹。这种强烈的反差,让人不能不说是功名富贵在作怪。市井小民没有考取科举功名的能力,整个社会艳羡追求功名富贵的普遍倾向使他们用些微薄之利来巴结周边的权贵,以讨好他们,寻得“保护伞”,这也便是科举制度下,人性的变相堕落吧。

3横行乡里,鱼肉百姓

《儒林外史》对土豪劣绅的描写非常深刻,讽刺得也尖刻辛辣。其中严监生、严贡生、张静斋的形象很典型。他们的共同之处是都有点功名都爱财如命,一毛不拔,为了钱,他们什么手段都使得出来。张静斋为谋夺寺院和尚的田产,装神弄鬼,教唆地痞流氓诬陷和尚与妇女通奸。作者通过这些土豪劣绅的丑恶嘴脸的描写,痛斥了靠科举爬上来的人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的伤害。

4贪污受贿,堕落腐败

顾炎武指出:“科举所得十人之中,其八九皆白徒而一举于乡,即有以营求关锐为治生之计。于是州里则无人非豪势,适四方则无地非游客……”[6]《儒林外史》中所描写的贪官污吏之甚多,他们原本是清贫的试子科考进客,但步入官场后却钻营投机,贪污受贿,极其丑恶。

有以“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为做官哲学、痛打衙役百姓的南昌太守;有为博清廉名声、将回民师傅活活枷死的高要县知县;有贪赃枉法、颠倒黑白的江都县知县等。这些以科考选拔上来的官吏都不是为国家积极建功立业、为民请命的人才,而成了贪贿钱财、中饱私囊、腐败国家和百姓的蛀虫。吏治的腐败也反映了科举制度的腐败,给社会罩上了一层阴暗的幕布。

三、人性本真的回归

1离经叛道,敢于反抗

沈琼枝在《儒林外史》中是一个非常突出的女性形象。她代表千万女性为自己的权力而斗争,证明女性也是有能力的,女人地位的低下是这个社会制度所造成的,是伦理纲常对女性地位的鄙视,女性只有抗争,只有颠覆了这个男权主宰的社会制度,才能获得自由和地位。

杜少卿和沈琼枝是封建社会中的叛道者。他们的行为和思想不被当时的人们所理解,然而他们的行为和思想闪烁着反封建主义的伟大光环。他们追求自由、平等,身体力行去证实这一点,这是追求民主进步的知识分子的典型。

2自食其力,不慕富贵

吴敬梓在这里赞扬了自食其力的市井细民,“认为以后的儒林没有希望,不足观,从某种意义上说表现了作者的进步思想,是当时萌芽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7]。

《儒林外史》从独到的视角剖析了人性的变质和八股取士下的社会风气的颓败。在犀利讽刺的笔端我们看到的是人性的不完整,在崇尚功名富贵的社会里,人们超出最低的道德底线所做出的对那个时代人生价值的追寻,是时代和制度双向坐标给他们的定位。“《儒林外史》很像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反映了西方法国封建社会所存在的一切一样,它同样无情地反映了三百年前东方中国封建社会中所存在的一切,它是活生生的,有高度创作性的,比历史记载还要鲜明真实的社会史料。”[8]

文化专制下的古代明朝社会,它的社会现实和时代潮流差距很大,那么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金钱为尚的社会里,世态人情中的思想底线、道德底线又该如何呢?这值得我们深刻反思,也促使我们从《儒林外史》出发,从吴敬梓闪烁着智慧火花的思想出发,去探索当今社会存在的类似问题。[9]

参考文献:

[1]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鲁迅全集(第八卷附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335.

[2]唐富龄.明清文学史(清代卷)[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

[3]胡适.戴东原的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8.

[4]颜元.颜习斋言行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5]鲁迅.且介亭杂文——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鲁迅全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6]吴敬梓.儒林外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7]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8]于天池.明清小说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9]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刘东旭)

猜你喜欢
科举制度儒林外史
论《儒林外史》序跋的批评价值
《儒林外史》的吃播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儒林外史》戏剧演出资料考辨——兼谈《儒林外史》创作中的明清互现
科举制度的起始与结束
单宝塔诗
浅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
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
《儒林外史》的坡式交际模型
唐朝科举制度对当今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