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红,王国芳,崔晓宇,张 朋 ,李冬雪,轩亚茹
牙菌斑微生物是牙周组织发生炎症和破坏的始动因子,某些牙体或牙周的发育异常或解剖缺陷会促进或利于牙菌斑微生物的堆积,为牙周疾病发生发展的有利条件[1]。牙槽骨是牙周组织成分之一,为牙齿主要的支持结构,牙槽骨吸收破坏可导致牙齿的松动和脱落。研究[2]表明,牙齿过度颊向错位,导致牙齿根面牙槽骨骨质很薄或缺失,甚至出现骨开裂,骨开裂与牙龈退缩正向相关。有学者推测牙齿牙槽骨的厚度与牙龈退缩相关,牙槽骨厚度较薄或者缺失的牙齿易发生牙周组织破坏[3-4],但是目前国内外关于此类研究甚少。该研究采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测量上颌中切牙牙槽骨厚度,与相应位点牙周临床指标做相关性分析,探讨其与牙周组织破坏之间的关系,为牙周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1.1仪器CBCT (KaVo 3D eXam, 德国KaVo公司);CBCT图像分析软件(KODAK Dental Imaging Software 6.12.10.0,美国KODAK公司);牙周探针(PCVUNC12PT, 美国H-Friedy公司)。
1.2研究对象本研究遵守“赫尔辛基”宣言,并通过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随机选取2016年7月~2017年6月在郑州大学口腔医院放射科拍摄CBCT用于一般口腔检查的患者99例,年龄38~54(44.93±4.42)岁,均征得每例入选志愿者的知情同意。通过CBCT图像选取受试者两颗上颌中切牙中牙周组织破坏较重的一颗牙齿,行后续数据测量。
排除标准:釉质牙骨质界(The cemento-enamel junction, CEJ)不清晰,边缘密质骨模糊不清、不完整连续,牙槽间隔出现角型吸收;牙体缺损;伴畸形舌侧沟;伴根尖周病变;牙根折裂或吸收;曾接受牙周基础治疗或近6个月内服用过抗生素;患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影响牙周炎和(或)骨代谢的全身性疾病。
1.3牙周临床指标测量对99例受试者行全口龈上洁治术,一周后记录受试牙唇侧(Labial, L-)、腭侧(Palatal, P-)、近中(Mesial, M-)、远中(Distal, D-)四个位点的:① 牙周袋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 PD), 龈缘至牙周袋底的距离,精确至1 mm;② 临床附着丧失(clinical attachment loss, CAL), 龈沟或牙周袋底至CEJ的距离,精确至1 mm;③ 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 BI),以Mazza提出的标准,用钝头牙周探针轻探入龈沟或袋底,取出探针30 s后,观察有无出血及出血程度,以0~5级记分。所有操作均由同一位经过专业培训的牙周科医师完成。
据1999年国际牙周疾病分类标准[5],随机将牙齿分为4组,非牙周炎组:25颗;轻度牙周炎组:24颗;中度牙周炎组:25颗;重度牙周炎组:25颗。
1.4CBCT数据测量CBCT分辨率0.25 mm,扫描时间7 s,电压120 kV,电流7 mA。CBCT图像分析软件三维重建受检牙齿。选择“倾斜面裁剪”,分别调节矢状向、冠状向光标至牙齿中心处;冠状面上转动矢状向光标,经过牙齿切缘中点与根尖;矢状面上转动冠状向光标,经过牙尖与根尖;调节轴向光标,确定CEJ平面,CEJ下4、6、8 mm处的轴面即为测量平面(图1)。
图1 确定CEJ的位置
紫色线:矢状向调节光标;蓝色线:冠状向调节光标;黄色线:轴向调节光标,黄色线的位置为CEJ平面
唇侧牙槽骨厚度(labial bone thickness, LBT):牙齿唇侧最凸点牙槽骨最内侧和最外侧之间的距离;腭侧牙槽骨厚度(palatal bone thickness, PBT):牙齿腭侧最凸点牙槽骨最内侧和最外侧之间的距离;近中牙槽骨厚度(mesial bone thickness, MBT):过两颗上颌中切牙牙齿中心的连线分别与邻面牙槽骨交于C、D两点,CD长度的1/2;远中牙槽骨厚度(distal bone thickness, DBT):过上颌中切牙与侧切牙牙齿中心的连线分别与邻面牙槽骨交于A、B两点,AB长度的1/2(图2)[6-7]。
图2 确定上颌中切牙各位的牙槽骨厚度
非牙周炎组、轻度牙周炎组测量牙齿CEJ下4、6、8 mm处牙槽骨厚度;中度牙周炎组测量牙齿CEJ下6、8 mm处牙槽骨厚度;重度牙周炎组测量牙齿CEJ下8 mm处牙槽骨厚度(图3)。
图3 四组上颌中切牙的相关数据测量
A:非牙周炎组测量牙齿CEJ下4、6、8 mm处牙槽骨厚度; B:轻度牙周炎组测量牙齿CEJ下4、6、8 mm处牙槽骨厚度;C:中度牙周炎组测量牙齿CEJ下6、8 mm处牙槽骨厚度;D:重度牙周炎组测量牙齿CEJ下8 mm处牙槽骨厚度
所有CBCT测量数据由同1名经过专业培训的医师完成。4周后,随机选取5颗牙齿,重复测量,检验前后两次测量结果的一致性。
2.1CBCT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检验上颌中切牙CEJ下4、6、8 mm处,两次牙槽骨厚度测量值的ICC分别为0.962、 0.977、0.987。
2.2牙周临床指标检测各组间PD、BI、CA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
2.3上颌中切牙CEJ下4、6、8mm处牙槽骨厚度的测量上颌中切牙CEJ下4 mm处,非牙周炎组和轻度牙周炎组LBT、PBT、MBT、DB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上颌中切牙CEJ下6 mm处,非牙周炎组、轻度牙周炎组和中度牙周炎组LBT、PBT、MBT、DBT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表3);上颌中切牙CEJ下8 mm处,非牙周炎组、轻度牙周炎组、中度牙周炎组、重度牙周炎组LBT、PB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各组间MBT、DBT差异无显著性 。见表4。
表1 四组牙周临床指标BI、PD、CAL值
与非牙周炎组比较:*P<0.05;与轻度牙周炎组比较:#P<0.05;与重度牙周炎组比较:▽P<0.05
表2 上颌中切牙CEJ下4 mm处牙槽骨厚度
与非牙周炎组比较:*P<0.05
表3 上颌中切牙CEJ下 6mm处牙槽骨厚度
与非牙周炎组比较:*P<0.05;与轻度牙周炎组比较:#P<0.05
表4 上颌中切牙CEJ下8 mm处牙槽骨厚度
与非牙周炎组比较:*P<0.05;与轻度牙周炎组比较:#P<0.05;与重度牙周炎组比较:▽P<0.05
表5 上颌中切牙CEJ下4、6、8 mm处牙槽骨厚度与牙周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2.4上颌中切牙牙槽骨厚度与相应位点PD、BI、CAL的相关性分析上颌中切牙CEJ下4、6、8 mm处,LBT、PBT、MBT、DBT分别与相应位点CAL、BI呈负相关(P<0.05),与相应位点PD无相关性。见表5。
本研究使用的CBCT分辨率为0.25 mm,可清晰地观察到CEJ的位置,精确地测量上颌中切牙牙槽骨的厚度。Timock et al[8]研究证实CBCT在评估牙槽骨形态和各型牙周组织缺损上具有高度的精确性和可靠性。Sun et al[9]比较CBCT分辨率分别为0.25 mm和0.4 mm时数据测量的精确性,发现前者牙槽骨厚度和高度的CBCT测量值与实际测量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上颌中切牙CEJ下4、6、8 mm处,非牙周炎组、轻度、中度、重度牙周炎组唇腭侧牙槽骨厚度逐渐变薄且具有显著性差异;牙齿唇腭侧牙槽骨厚度与相应位点临床附着丧失呈中强度相关,表明牙齿唇腭侧牙槽骨厚度与牙周组织破坏程度密切相关。Takei et al[10]也提出了牙齿唇腭侧牙槽骨厚度较薄时,其松质骨的量较少或者缺乏,不会形成角型吸收,菌斑微生物的堆积将导致牙槽骨整个牙槽嵴顶的快速吸收破坏,并伴随牙槽骨高度的减少。
本研究中在上颌中切牙CEJ下4、6 mm处,各组间近远中牙槽骨的厚度有显著性差异,与相应位点临床附着丧失均呈中度相关。然而,在上颌中切牙CEJ下8 mm处,各组间近远中牙槽骨厚度的差异并不显著且与相应位点临床附着丧失相关性较弱,分析可能的原因是牙齿近远中牙周组织破坏的程度可受到近远中牙槽骨厚度、牙间隔宽度及牙间隔骨嵴顶的角度等多重因素的影响[10]。
临床探诊深度可以反映牙槽骨吸收的程度,而本实验中上颌中切牙唇腭侧及近远中牙槽骨厚度与相应位点临床探诊深度均无相关性,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手工探诊压力在不同时间、不同患者中会发生变化,进而导致测量误差[11]。因此,临床上常以附着丧失水平作为评判牙周疾病发生发展严重程度的金标准。
上述研究结果提示了对牙周疾病患者拍摄CBCT并观察其牙槽骨解剖形态的必要性。对于上颌中切牙牙槽骨厚度较薄者,及时去除牙齿周围菌斑和牙石,加强口腔卫生宣教,缩短复查间隔周期,视情况行牙周手术或正畸治疗,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此外,结果表明牙槽骨厚度可能作为一种局部解剖因素在牙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为临床上个性化牙周治疗计划的制定提供了新思路。然而本研究仅纳入了上颌中切牙,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后续还需扩大样本量做更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