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爱国 朱永新 刘润刚
(1苏州科技大学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 苏州 215009)(2苏州大学新教育研究院, 苏州 215123)(3南京大学商学院, 南京 210093)
十九大报告指出: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 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 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从这段讲话中可以看出, 结构性就业矛盾是当前我国就业问题的主要矛盾, 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是解决好这一矛盾的重要手段, 也是关注民生、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的重要体现。
在各种结构性就业矛盾中, 结构性失业问题最为突出。结构性失业被称为失业中的“硬核”, 是经济发展过程不能摆脱的顽疾(谷彬, 2014), 是我国转型关键期面临的一大重要难题(李梦花, 聂思玥, 2011)。所谓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体制、增长方式等的变动, 使劳动力在包括技能、经验、工种、知识、年龄、性别、主观意愿、地区等方面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相一致而导致的失业(卢纯佶, 2010)。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 导致“结构性失业”的因素有很多, 而劳动力既有的知识、技能和主观意愿等无法满足用工市场的需求是其中的一些主要原因。因此, 如果有方法可以提高劳动力在上述方面的素质水平,必然有助于缓解结构性失业问题。而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就是这样的方法。有学者认为, “就业培训是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最根本、最重要的途径”(侯明, 2011), “是促进再就业的基本保障”(张洪军, 2017)。
鉴于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于促进结构性失业问题解决的重要意义, 我国各级政府都已纷纷针对失业人员开展了职业技能培训。由于这类培训的对象是失业人员,直接目的在于提高该群体的就业素质, 最终目的在于促进该群体充分和优质再就业, 为此, 这类培训通常被称之为再就业培训。随着再就业培训工作的持续开展, 再就业培训在各地已逐步形成一套相对稳定的系统, 并在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缓解结构性失业方面, 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 受限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当前的再就业培训系统在实务操作的过程中常常不能发挥出理想的效果。目前, 国内针对提高再就业培训有效性的研究有很多, 并取得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成果。但是, 在该研究领域中, 不足之处依然可见。比如, 研究成果过于碎片化, 大多数的对策都缺乏系统性的思考。之所以如此, 主要是因为目前对再就业培训系统还缺乏深入的分析, 这使得很多围绕再就业培训工作的优化措施, 看似对症下药了, 但效果却十分有限。
再就业培训是培训的一种, 是成人教育中非学历教育的一种形式。而成人教育则是一种有别于普通全日制教学形式的教育。自20世纪50年代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被应用于教育研究以来, “教育是一个系统”这一命题已被大家广泛接受(聂长胜, 2014)。而作为教育的一种类型, 培训或再就业培训无疑都是一种系统, 是教育这一大系统中的小系统或子系统。对此, 一部分学者提出了类似的观点。
朱康全(1998)认为, 培训是一个复杂系统, 具有所有系统所具有的共性, 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来加强培训的宏观控制和微观管理是一件极有现实意义的大事, 如果能够运用系统工程方法来对培训工作进行统筹规划, 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秦红, 石伟平(2010)在梳理战后英法德等西方国家再就业培训政策时发现, 各国基本上建立和完善了再就业培训体系。这些国家在制定再就业培训政策时,都较好地应用了系统理论。杨佳(2011)在研究美国再就业培训的立法历程及管理体系时发现, 该国现行的再就业培训系统除了注重联邦、州和地方政府之间的有效合作,也十分注重与各种社会机构的合作, 例如社区学院、培训组织和当地企业。为此, 杨佳(2011)认为, “再就业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到各种群体和机构, 需要社会多方面力量的参与”, “多种机构联合合作有助于政府部门了解市场信息、掌握劳动力需求情况、利用各方资源并且得到有效监督”。相比而言, 我国再就业培训的政策制定及实务工作的开展, 还未能充分做到基于系统论的考量, 一些要素或环节上还存在一些瓶颈, 部门之间、机构之间的合作还不充分, 这使得整个再就业培训系统无法发挥出最大的功效。
为此, 朱永新(2017)在分析我国当前被征地农民再就业培训所存在的问题时特别强调, 再就业培训“不是一项简单工作”, “它是一个系统工程”, 再就业培训是否有效“涉及再就业培训系统中的诸多要素是否齐备充分, 以及各要素之间的作用机制是否顺畅, 能否取得协同效应,等等”。为此, 朱永新(2017)建议, 各级政府应组织政策、理论及实务专家“基于系统理论, 设计出一套始终以就业为导向、具有长效作用的被征地农民再就业培训机制”。
总体而言, 再就业培训是一个系统, 这是毋庸置疑的。要建构再就业培训长效机制, 必须要有系统的思考。然而在梳理文献时发现, 虽然有不少学者强调要把再就业培训当作一个系统来对待, 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系统”“究竟包含哪些要素”“要素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结构)”“哪些要素是瓶颈”, 诸如此类问题还尚未有人涉及。本研究认为, 要优化再就业培训系统, 应先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探索, 最好能建构出一套有关再就业培训系统的理论, 可用来描述再就业培训系统的要素及结构, 并能在其基础之上,分析目前再就业培训系统的不足, 确定出瓶颈要素。只有如此, 才能提出更加有针对性的优化策略, 以促进系统功效的最大化。基于这一路线, 本研究将着重于建构这样的理论, 积极探索上述问题。
为了建构上述理论, 本研究拟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范式。扎根理论最早由Glaser和Strauss提出(Glaser, &Strauss, 1967)。该理论是一种对定性资料进行分析以建构理论的研究方法, 其首要任务就是建立“实质”理论(陈向明, 1999)。这是一种自下而上建立理论的方法, 即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 寻找反映社会现象的核心概念, 然后通过在这些概念之间建立起联系而形成理论(陈向明,1999)。“实质理论”虽然不能用来说明或证实系统中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但有助于促进对特定情境下的社会问题的理解。
表1 样本分布(N = 221)
对于一项扎根研究而言, 获取与研究主题相关的经验事实是开展研究的第一步。鉴于直接参与到再就业培训工作的教师(含理论教学人员和实训教学人员)以及项目支持人员(含教学辅助人员和管理人员)是最熟悉再就业培训系统运行状况的群体, 为此, 本研究拟就该类群体为研究对象, 搜集他们对当前再就业培训系统运行状况的看法。
为了获取资料, 自编了一份问卷。问卷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人口变量, 具体包括所在岗位(该题为多选题)、教育水平、性别和职称; 另一部分为一道开放式问题。该问题是: 您认为目前我市的再就业培训系统, 在运行中所表现出的最薄弱的方面有哪些? 本研究认为, 通过该问题,可以从教师及项目支持人员的视角, 了解到当前再就业培训系统中的瓶颈及特征。而基于该问题获得的质性资料,将是本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研究范式进行分析的主要内容。
鉴于扎根理论着重于具体情景下的现象分析, 本研究拟以苏州再就业培训系统为例。为此, 委托24家在苏州市从事再就业培训业务的培训机构, 向本机构的教师和项目支持人员发放问卷。剔除掉无效问卷, 最终获得了221份有效样本。样本特征如表1所示。
在扎根理论研究中, 资料分析是通过对资料的编码和归类来实现的, 资料的逐级编码是最重要的一环(田霖,2012)。根据Strauss和Corbin的观点, 扎根理论利用三个阶段的编码方式用以裂解原始资料、概念化, 并重新产生新的形式, 此三个阶段编码包括开放编码(open coding)、主轴编码(axial coding)与选择编码(selective coding)(郭玉霞,2009)。为了更有效率地进行编码分析, 本研究借助了质性分析软件NVivo11.0。该软件由澳大利亚QSR公司推出, 是“目前国际上最主流的质性分析工具”(朱素芬, 2017)。
开放编码是扎根理论研究的第一步。在NVivo中, 将原始资料编码成自由节点的步骤属于开放编码(一级编码)阶段, “目的在形成初步的资料范畴”(吕小勇, 赵天宇,2014)。本研究首先对开放式问题的内容文本(即有关“系统运行中所表现出的最薄弱的方面”的描述)进行开放编码, 结果得到了216个参考点, 并概括出28个自由节点。这些自由节点的名称如表2所示。
以“政策保障”这一自由节点为例, 该自由节点上的典型参考点有(如表3所示): “政策上的限制较多, 如,有户籍(一些培训项目只对本地户籍开放)、专业(未能充分反映市场需求)、人数(对培训机构有招生减免学费的指标限制)、次数(每人每年只能免费学一次)上的限制”、“各区之间的补贴政策不一致, 有些项目在某些区不能获得政府的财政补贴, 不利于培训机构跨区招生”、“对培训场所的要求和限制较多, 难以满足学员对‘灵活培训’、‘就近学习’的需求”、“培训补贴的申请手续过于繁琐, 某些方面不明确”, 等等。由于这些参考点所描述的或反映的内容都是有关再就业培训“政策”上的不完善, 并鉴于政策具有“保障”再就业培训工作稳定运行的作用, 本研究将这些参考点概念化为“政策保障”。
表2 开放编码结果
依据每个自由节点所包含的参考点数, 可对28个自由节点进行由大到小的排序(结果如表2所示)。按照排序结果, 还可计算出每个节点对应的百分比及累计百分比,结果发现: 第12个节点(考试评鉴)对应的累计百分比为79.17%。根据帕累托图(也称主次因素图)分析法, 通常把累计百分比分为三个部分: 0~80%表示主要因素(A类), 80~90%表示次要因素(B类), 90~100%表示一般因素(C类)(卢纹岱, 2000)。因此, 可确定前12个节点为主要节点(A类)。这些主要节点分别是: 项目宣传、政策保障、学习意愿、人口素质、就业导向、有针对性、丰富多样、运营管理、基于需求、经费补贴、外部支持和考试评鉴。鉴于这些节点是基于系统“最薄弱方面的内容”编码生成的, 本研究称之为“主要瓶颈节点”。表3列举出了该类节点上的典型参考点。所谓的典型参考点, 即有代表性的参考点。参考点是质性资料中被编码的文本内容。
开放编码之后就是主轴编码。在NVivo中, 自由节点形成之后, 就是运用软件的树状节点功能对“自由节点”进行归类。将自由节点归类到树状节点中属于主轴编码阶段(二级编码), “目的在于将开放(性)编码中被分割的资料进行类聚, 划分出更高层级的主要范畴(即形成概念范畴), 并建立范畴之间的关联, 形成对现象更为精确的解释”(吕小勇, 赵天宇, 2014)。经过树状节点分析, 上述28个自由节点被归纳到12个树状节点中。这12个树状节点分别被命名为: 外部支持、政策保障、经费补贴、招工形势、生源质量、宣传引导、招生效果、项目引力、培训力量、培训效果、考试评鉴和监督反馈。也就是说, 经过树状节点分析, 可得12个概念范畴(如表4所示)。
这12个概念范畴所包含的自由节点及内涵如下: (1)外部支持, 包含1个与其同名的自由节点, 主要指的是来自于社会和企业的关注与支持, 尤其是企业要能够肯定培训的价值, 愿意接纳优秀或合格的学员作为员工; (2)政策保障, 包含1个与其同名的自由节点, 主要指的是那些可保障或促进系统稳定并有序运行的政策或制度; (3)经费补贴, 包含1个与其同名的自由节点, 主要指的是系统中用于保障各项活动正常开展的费用, 主要是以学费形式补贴给学员的费用; (4)招工形势, 包含“用工需求”和“招工难度”两个自由节点, 主要指的是当下劳动力市场招工需求被满足的难易度, 一般而言, “用工需求”大、“招工难度”高的时候, “招工形势”会更严峻; (5)生源质量, 包含“人口素质”、“就业意愿”、“学习意愿”和“学习能力”4个自由节点, 主要指的是失业人员具有的“可能会影响招生、培训及相关活动开展或效果实现的个体素质特征; (6)宣传引导, 包含“项目宣传”和“价值认识”2个自由节点,主要指的是为了有效招生而开展的各种项目宣传活动及其效果; (7)招生效果, 包含1个与其同名的自由节点, 主要指的是最终招生人数的多少, 通常情况下, 招生人数愈多,招生效果就越好; (8)项目引力, 包含“就业导向”、“基于需求”、“有针对性”、“丰富多样”和“系统专业”这5个自由节点, 主要指的是培训项目的质量或吸引力水平, 通常情况下, 培训项目具有更多这些节点的正面特征时, 质量或吸引力会更高; (9)培训力量, 包含“成本管控”、“师资力量”、“机构设施”、“管理信息化”、“机构声誉”和“运营管理”这6个自由节点, 主要指的是培训机构提供优质再就业培训服务的综合能力, 通常情况下, 一个培训机构具有更多这些节点上的正面特征时, 培训力量会更大; (10)培训效果, 包含“就业能力提升”、“再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和“满意度评价”这3个自由节点, 主要指的是培训活动的开展带来的改变或学员对这些改变的反应(如, 满意度),通常情况下, 这些指标的值越大, 培训的效果就越大; (11)考试评鉴, 包含1个与其同名的自由节点, 主要指的是培训活动之后, 相关部门或培训机构开展的结业考试或职业技能等级鉴定等活动; (12)监督反馈, 包含1个与其同名的自由节点, 主要指的是主管部门、第三方或培训机构,对开展的活动的效果以及是否遵循有关规定、流程或标准而进行的评估与反馈活动。
表3 当前再就业培训系统中主要瓶颈节点上的典型参考点
在主轴编码之后, 还需要进行反复的质询和编码, 以发展出更为成熟的核心范畴, 即形成更高级别的“树状节点”, 该过程就是选择编码阶段, 即三级编码。对上述12个树状节点进一步归纳, 又可形成5个更上一级的亲节点,即核心范畴(如表4所示)。这5个核心范畴所包含的概念范畴及内涵如下:
表4 基于扎根理论的三级编码结果
(1)动力, 包含“外部支持”、“政策保障”、“经费补贴”和“招工形势”这4个概念范畴, 之所以将它们概括为“动力”, 是因为这4个概念范畴之于系统的意义, 如“能量”一般, 可为整个系统的有效运行提供足够的“动力”。
(2)需求, 包含“生源质量”、“宣传引导”和“招生效果”这3个概念范畴, 之所以将它们概括为“需求”, 是因为这3个概念范畴, 均与获取“学员”有关, 而获取“学员”的目的, 是因为他们是再就业培训“需求”的主体。有了“学员”, 才会有足够多再就业培训“需求”。再就业培训系统存在的目的, 就在于满足这一“需求”。
(3)供给, 包含“项目引力”和“培训力量”这2个概念范畴, 之所以将它们概括为“供给”, 是因为这2个概念范畴, 都同“再就业培训服务”的“供给”有关。如上所述, 再就业培训系统存在的目的就在于满足“学员”对“再就业培训服务”的需求。如果再就业培训系统无法提供“再就业培训服务”, 整个再就业培训系统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4)产出, 只包含“培训效果”这1个概念范畴, “培训效果”在一定意义来讲, 就是再就业培训系统带来的改变, 这些改变可谓是学员接受(消费)再就业培训服务之后的“产出”。
(5)信息, 包含“考试评鉴”和“监督反馈”这2个概念范畴, 作为系统的两类活动, 目的都在于获取“信息”。前者获取的是有关“学员经再就业培训之后在就业素质上的改变”的信息, 后者获取的是有关“培训相关环节或业务流程是否合乎规定、流程或标准”的信息。
如结果所示: 从质性资料中可以提取出一个由28个自由节点、12个概念范畴和5个核心范畴构成的“树状节点系统”。基于该“树状节点系统”, 可得到一个能用来解释当前再就业培训系统的“实质理论”。
(1)要素分析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 任何系统都是由要素所构成。而要构成一个系统, 必须要有两个以上的要素, 单个的要素是不能构成系统的(周吉, 陈文, 1980)。毫无疑问, 再就业培训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包括多个要素。而系统和要素的区别是相对的, 又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个系统都是较高一级的要素; 任何一个系统要素的本身, 通常又是较低一级的系统(周吉, 陈文, 1980)。换言之, 每个要素相对上一级系统而言又是子系统。
本研究认为, 在上述“树状节点系统”中, 5个核心范畴就是再就业培训系统的5大要素或子系统, 而12个概念范畴又分别是构成这5大子系统的核心要素(以下简称子系统要素)。概言之, 再就业培训系统包含5大要素或子系统, 分别是: 动力要素(子系统)、需求要素(子系统)、供给要素(子系统)、产出要素(子系统)和信息要素(子系统)。
这5大子系统包含着12个子系统要素。其中动力子系统包含“外部支持”、“政策保障”、“经费补贴”和“招工形势”这4个子系统要素; 需求子系统包含“生源质量”、“宣传引导”和“招生效果”这3个子系统要素; 供给子系统包含“项目引力”和“培训力量”这2个子系统要素;产出子系统包含“培训效果”这1个子系统要素; 信息子系统包括“考试评鉴”和“监督反馈”这2个子系统要素。当然, 每个子系统除了包含上述提及的子系统要素之外,还可能有其它子系统要素。但这12个子系统要素无疑都是核心要素。此外, 无论是系统要素, 还是子系统要素, 在整个系统中, 都有着各自独特的功效。
(2)结构分析
一般而言, 系统结构是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方式。如上文所述, 动力、需求、供给、产出和信息是再就业培训系统的5大子系统。该系统存在的直接目的在于提高失业人员的就业素质, 最终目的在于促进该群体充分和优质再就业。而实现这两个目的, 就是该系统的基本功能。本研究认为, 系统要最大化发挥功能,实现上述两个目的, 需要具备如下五个条件: 一是, 系统要有能力通过再就业培训机构向失业人员提供出足够多可供选择的且具有一定质量的再就业培训服务; 二是, 系统要有能力从失业人员中招募到足够多有意愿接受再就业培训服务的需求者(学员); 三是, 整个系统的有效运行(尤其是在招生、培训、考试评鉴和监督反馈等环节), 需要有源源不断的外部资源输入, 尤其是各种动力资源(如,政策保障、经费补贴); 四是, 在经历再就业培训服务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之后, 系统会有一些产出, 这些产出主要是失业人员在接受了再就业培训服务之后所发生的改变(主要是就业素质和就业状态上的改变), 系统要确保这些改变朝向预期的方向发展并能尽可能地实现最大化, 同时还能以恰当的形式呈现出来; 五是, 系统各大要素及子系统要素, 除了要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功效之外, 相互之间还要能良性互动起来, 而这些互动通常是建立在一些必要信息的收集与反馈的基础之上的。
满足这五个条件, 事实上就是要求再就业培训系统的5大子系统(要素)的功效要充分发挥出来: ①第一个条件的满足, 意味着供给子系统要充分发挥出功效。而这需要系统能拥有雄厚的“培训力量”, 开发出富有“项目引力”的再就业培训课程, 只有如此才能提供出具有一定质量的再就业培训服务。②第二个条件的满足, 意味着需求子系统要充分发挥出功效, 即“招生效果”要显著。这一方面需要系统有效开展“宣传引导”工作, 另一方面, 第一个条件获得满足也很重要。如果不能开发出富有“项目引力”的再就业培训课程、提供出具有一定质量的再就业培训服务, 就很难吸引到足够多的失业人员报名参加培训, “招生效果”自然不会很好。③第三个条件的满足, 意味着动力子系统要充分发挥出功效。“外部支持”、“政策保障”、“经费补贴”和“招工形势”都可为系统的有效运行提供“动力”。④第四个条件的满足, 意味着供给子系统要充分发挥出功效。再就业培训服务能够带来符合预期方向的改变, 而这需要有一套“培训效果”的产出和评价机制。⑤第五个条件的满足, 意味着动力子系统要充分发挥出功效。该子系统的功能就是提供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所需要的信息, 而这些信息主要建立在“考试评鉴”和“监督反馈”这两个子系统要素之上。
事实上, 这5大子系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有各自的功效, 同时又是相互联系的。动力子系统可为其它子系统的有效运作提供所需动力, 信息子系统则为其它子系统的有效运作及子系统间的良性互动提供所需信息。没有这些动力和信息, 各大子系统都很难有效运行起来, 子系统间也难以产生良好的互动关系。供给子系统则提供了系统的核心产品, 即再就业培训服务。没有该服务产品, 系统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而需求子系统则为再就业培训这一服务产品提供了消费主体。有了足够多的学员, 再就业培训服务的价值才有实现的可能。而产出子系统则是确保系统价值得以转换, 并能以“培训效果”的形式展现出来。而影响培训效果的因素方方面面, 除了产出子系统本身的因素之外, 还有其它子系统的因素, 比如供给子系统中的“培训力量”和“项目引力”, 需求子系统中的“招生效果”和“生源质量”。如果系统不能提供出具有一定质量的再就业培训服务, 系统就招募不到足够多的报名者。没有足够多的报名者, 培训效果自然就不会显著。事实上, 对于整个系统而言, 要实现最大的效果, 需要每个子系统及其要素, 都要充分发挥出各自功效。任何一个子系统或子系统要素出现瓶颈, 都可能会阻滞整个系统效果的实现。
(1)瓶颈分析
利用帕累托图分析法, 可确定出当前苏州市再就业培训系统有12个主要瓶颈节点。进一步分析显示, 这些节点隶属于“动力”、“需求”、“供给”和“信息”这4大子系统。
①动力子系统上的瓶颈分析。涉及到该子系统的主要瓶颈节点有3个, 分别为“政策保障”(21)、“学费补贴”(8)和“社会关注”(7), 累计参考点36个, 占总数的比例为16.67%。对这些节点上的典型参考点进行内容分析, 可概括出该子系统上的主要瓶颈特征是: 培训补贴政策上的限制较多(如, 有户籍、专业/工种、人数、次数上的限制),且存在区间差异; 针对学费补贴, 还存在标准低、一刀切的情况, 未能充分考虑到每个项目之间的差异及由此带来的成本上的不同; 社会关注度和支持度不够, 特别是培训过后, 用工单位并不觉得所开展的技能培训有意义, 等等。
②需求子系统上的瓶颈分析。涉及到该子系统的主要瓶颈节点有3个, 分别是“项目宣传”(32)、“人口素质”(17)和“学习意愿”(20), 累计参考点69个, 占总数的比例为31.94%。对这些节点上的典型参考点进行内容分析, 可概括出该子系统上的主要瓶颈特征是: 再就业培训政策宣传的力度虽然已经很大, 但对于特定群体而言, 渠道还是有限, 部分人群依然无法充分覆盖; 潜在学员的文化水平低、年龄偏大、层次不一以及学习意愿不高, 等等。
③供给子系统上的瓶颈分析。涉及到该子系统的主要瓶颈节点有5个, 分别是“运营管理”(11)、“丰富多样”(11)、“就业导向”(14)、“有针对性”(14)和“基于需求”(10), 累计参考点60个, 占总数的比例为27.78%。对这些节点上的典型参考点进行内容分析, 可概括出该子系统上的主要瓶颈特征有两类: 一是项目缺乏吸引力, 主要表现为“课程内容与就业所需技能有一定差距, 对促进就业帮助不大”、“难度缺乏针对性, 未能充分考虑到学员文化基础上的差异”、“培训的专业、种类有限, 可选择的太少, 难以满足用人单位和失业人员的需要”, 等等; 二是培训机构的运营管理能力有限, 主要表现为“管理体系不是很完善”、“执行力不强”、“师生互动机制不畅通, 对培训人员的需求了解不充分”、“对师资和学员的管理不到位”,等等。
④信息子系统上的瓶颈分析。涉及到该子系统的主要瓶颈节点只有“考试评鉴”1个节点, 有参考点6个, 占总数的比例为2.78%。对该节点上的典型参考点进行内容分析, 可概括出该子系统上的主要瓶颈特征是: 部分工种无法进行职业技能鉴定; 缺乏权威的培训认证机构, 鉴定所得证书含金量不高; 鉴定后, 领取证书的周期长, 等等。
在这4个子系统中, 累计参考点数最多的分别是“需求子系统”(69, 31.94%)和“供给子系统”(60, 27.78%)。二者的参考点数累计占到总数的比例为59.72%。此外, 根据表3, 还可发现, 这12个主要瓶颈节点分布在政策保障(21)、经费补贴(8)、外部支持(7)、宣传引导(32)、生源质量(37)、项目引力(49)、培训力量(11)和考试评鉴(6)这8个概念范畴(子系统要素)上, 其中参考点数最多的3个是项目引力(49)、生源质量(37)和宣传引导(32)。这意味着, 苏州目前再就业培训系统的瓶颈主要存在“需求”和“供给”这2个子系统上。而在需求子系统上, 瓶颈主要集中在“生源质量”和“宣传引导”这两个要素上;在供给子系统上, 瓶颈主要集中在“项目引力”要素上。
(2)优化建议
开展再就业培训对于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 必须要认识到, 只有“有效的再就业培训系统”才能实现这一目的。而要构建有效的再就业培训系统, 最大化地发挥其效果, 必须要不断突破系统瓶颈、补齐短板要素、完善系统结构。基于上述有关再就业培训系统的瓶颈分析, 本研究提出了如下四个方面的建议:
一是, 在动力子系统上, 要不断优化和完善目前的再就业培训政策, 努力营造社会支持氛围, 以确保系统运行有足够多的、可持续的动力。具体而言, 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 应努力做好如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①要不断优化和完善再就业培训政策。各项政策, 尤其是在涉及“培训补贴的科目(工种)、对象、标准和领取程序”以及“可享受补贴政策的培训定点机构的选择标准”等方面时, 应建立在辖区内“失业人员及劳动力市场的真实需求”、“培训机构的实际状况”、“财政资源的可支配额度”以及“培训成本的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②要努力营造再就业培训项目的社会支持氛围。尤其是, 要努力让企业认识到, 目前的再就业培训系统, 可为企业提供可用的劳动力资源,并有助于缓解当下的用工短缺问题。对于再就业培训系统而言, 所培训的学员最终能被企业认可、接纳以及使用,并实现充分再就业、乃至更高质量就业, 才是系统最终的目标。
二是, 在需求子系统上, 要不断丰富和拓展再就业培训项目的宣传渠道, 增强项目宣传的针对性及力度, 尤其是要加强宣传参加再就业培训项目之于目标群体的意义,努力提高目标群体报名参加再就业培训的积极性, 以确保每个培训项目都能招募到足够多的学员。要在失业人员中招募到足够多的学员, 选择适当的渠道进行宣传是必不可少的。这一方面要求系统的宣传渠道要尽可能地多样化,针对不同的群体, 选择出最佳的渠道。若是既有的渠道中没有适合的, 相关部门及再就业机构还要有创新精神及能力, 开拓出一些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的宣传渠道。另一方面,也要大力就项目的价值和意义进行宣传, 鼓励更多的失业人员积极报名, 参加再就业培训。
三是, 在供给子系统上, 要竭力开发出有吸引力的培训项目, 努力提升培训机构的项目运营及管理能力, 以确保系统能提供出更高品质的再就业培训服务。如上文所述,影响再就业培训效果的因素方方面面, 涉及到多个子系统及其要素, 其中就包括 “项目引力”和“培训力量”。如果“项目引力”小, 可能会导致“招生效果”不如预期; 如果“培训力量”弱, 则可能无法提供出足够多可供选择的以及高品质的再就业培训服务。而这些都会影响到培训效果。目前, 就“项目引力”而言, 系统所开发出来的培训项目,在“丰富多样”、“就业导向”、“有针对性”和“基于需求”这四个方面, 还存在着一些瓶颈。为此, 相关部门或培训机构, 在开发培训项目时, 要着重于如下方面的改进:①要重视培训项目的多样化, 包括项目涉及的科目、专业或种类; ②要提高培训项目的针对性, 即培训项目要能基于目标群体的人口特征、文化基础去开发; ③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即培训项目涉及到的内容, 无论知识还是技能,都应具有实用性; ④培训内容要能够紧紧围绕需求去展开,这些需求既包括失业人员的就业需求, 也包括企业的用工需求。而在培训机构的“运营管理”方面, 目前的系统也存在着较大的瓶颈。为此, 培训机构应不断完善管理体系,增强自身执行力, 制定出更加严格的教师及学员管理制度,同时也要努力构建出更加顺畅的师生互动机制, 等等。
四是, 在信息子系统上, 应不断健全再就业培训考试及职业技能鉴定体系, 大力培育一批有知名度、有影响力、有权威性的考试及职业技能鉴定机构, 努力提高考试合格证书及职业技能等级鉴定证书的可信度与含金量。各种形式的考试及技能鉴定, 最大的功能都在于获取信息。这些信息的真实与有效, 将有助于促进再就业培训系统要素之间的良性互动。而这些信息, 通常是以各种证书的形式反映出来的, 因此, 不断增强各种证书的可信度及含金量尤为重要。以职业技能等级鉴定证书为例, 如果证书可以准确反映个体经过培训之后所具备的就业知识结构及技能水平, 那么“有没有证书”就可以作为企业人员录用与否的依据。如果企业依据“证书所反映的信息”进行了决策之后,被实践反复证明是有效的, 那么企业必然会越来越信赖这些证书。而在企业信赖这些证书的前提下, 个体拥有证书,就必然会更加容易被录用, 而这又会激励更多的学员报名参加再就业培训。可见, 基于真实而有效的信息, 系统内外的各个关键要素, 才能形成这种良性的循环互动关系。
(1)研究不足
需要认识到的是, 受限于方法论及样本代表性的问题,本研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其中, 最主要的有两个:
①所构成的“实质理论”, 不完全等同于量化研究得出的形式理论。形式理论被认为是一种系统化的、超越具体情景的、能够普遍适用的理论, 而实质理论是对特定现象及其内在联系的揭示(冯生尧, 谢瑶妮, 2001)。本研究所建构的再就业培训“树状节点系统”这一“实质理论”,虽然有助于揭示在苏州这一特定时空环境下的再就业培训系统的构成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构)。但是, 在涉及要素之间关系时, 所给出的解释, 更多是假设, 而不是验证。因此, 要确定这些关系的性质及作用机制, 还需开展大量的实证研究加以验证。
②所提出的建议是基于苏州再就业培训系统的瓶颈分析获得的, 对于其它地区而言, 在借鉴上述建议时, 还需结合本地再就业培训系统的实际情况。由于实质理论具有强烈的情景依赖性。因此, 在分析和解释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再就业培训系统时, 还需结合具体的情景, 对理论进行验证与修正。
(2)研究展望
如上所述, 本研究所建构的以树状节点系统为主要形式的实质理论, 是基于苏州当前再就业培训工作这一特定情景的, 而在另外一种情景下, 该理论是否仍然适用, 还需加以验证。尽管如此, 本研究的开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为下一步研究, 提供了大量的问题和研究假设。比如, 一些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是: “某些系统要素或子系统要素之间有没有关系”、“如果有关系, 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是共变的关系, 还是因果的关系”、“是直接的关系还是间接的关系”、“如果是间接的关系, 中介变量是什么”、“除了中介变量, 有没有调节变量”、“在这些因素或变量之间, 包含有什么样的形式理论”。诸如此类问题, 还需要开展大量的实证研究加以探索和验证。
本研究以苏州为例, 采用开放式问卷, 搜集了再就业培训机构的教师及培训支持人员对当前再就业培训系统运作中存在的薄弱方面(瓶颈)的看法, 然后利用NVivo11.0软件, 对这些质性资料进行了扎根理论分析, 建构了一个以“树状节点系统”为主要形式的实质理论。
以该实质理论为解释框架, 可得出如下3个主要结论:(1)再就业培训系统是由“动力”、“需求”、“供给”、“产出”和“信息”这5个子系统构成, 这5个子系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发挥着不同的功效; (2)在这5个子系统中, 包含有12个子系统要素, 其中动力子系统包含“外部支持”、“政策保障”、“经费补贴”和“招工形势”这4个子系统要素; 需求子系统包含“生源质量”、“宣传引导”和“招生效果”这3个子系统要素; 供给子系统包含“项目引力”和“培训力量”这2个子系统要素; 产出子系统包含“培训效果”这1个子系统要素; 信息子系统包括“考试评鉴”和“监督反馈”这2个子系统要素; (3)当前再就业培训系统的瓶颈主要集中在“需求”和“供给”这2个子系统上, 特别是“需求”子系统中的“生源质量”和“宣传引导”要素, 以及“供给”子系统中的“项目引力”要素。针对这些瓶颈要素, 本研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优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