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力 黄创霞
我国的科研经费投入尤其是基础性的科研经费投入主要集中在高校,据中国统计年鉴2017年的最新数据,2016年全国高校科研(R&D)经费支出为1072.2亿元,其中基础研究支出为432.5亿元,分别占全国科研经费总支出及全国基础研究总支出的6.84%与52.56%。结合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的特征,国家对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提出了“放、管、服”的要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16〕50号)专门文件。高校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本单位科研经费使用的合理、合法及合规性。
与此同时,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高校科研经费的高投入、低产出与成果转化率不高仍然是目前高校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早在2012年教育部就联合财政部发布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教财〔2012〕7号),其中明确指出了“健全管理机制,完善绩效管理办法;建立以高水平成果、高层次人才为导向的科研绩效评价体系”。对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进行科学评价是实现科研资源效益最大化的必然选择。高校必须加强科研经费绩效管理,以管理促绩效,以绩效促发展。现有文献研究关于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成果还十分鲜见。构建一系列科学合理的绩效指标,通过绩效指标的定量数据,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进行科学评价势在必行。
高校科研经费绩效是高校科研投入所产生的效益、效率和效果,衡量科研经费投入与产出的关系。“绩效”是经费支出后科研项目所获得的成果和工作完成的情况,“绩”是科研经费支出能够达到的可量化的目标,“效”是科研经费支出能够达到的具体目标。对高校科研经费支出绩效进行评价是经费配置由分配型向投入产出型的转变,即要按照投入产出效益最大化原则来配置高校科研经费资源。现阶段我国对高校科研项目实行绩效评估的具体做法主要体现在科研项目间接经费中的绩效支出。然而,从考核观念、考核能力和考核水平等客观因素来看,现有绩效管理和绩效考核缺乏对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的深入研究和分析,绩效考核促进绩效管理的效果并不明显。这种缺陷主要表现在:
1、高校在科研经费绩效评价制度建设方面普遍比较粗放,缺乏精细化的绩效评价制度,制度建设还不太完善。
2、虽然高校结合自身的科研经费绩效目标构建了评价指标,建立了绩效评价体系,但是各个高校由于绩效评价目标差异性较大因此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的差异性比较大。
3、高校科研经费的绩效评价机构多为科研部门或财务部门,缺乏第三方独立机构,独立的执行监督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价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等学校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造成了科研项目的资金和资源方面的浪费。
为解决上述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价方面的不足,满足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和社会经济建设需要,基于高校的科研发展现状,本文从构建原则、构建方法、构建指标三个方面深入分析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从定量的基础上科学合理评价科研经费使用绩效。
1、科学性原则
高校的科研特征表现为进行科学探索和发展新技术,在设计绩效评价指标时应紧密结合高校科研运行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评价指标中选取那些最能体现高校科研特征和科研创新、科研综合实力及发展潜力的指标,确保各项指标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使每一个的评价指标都具有科学合理性。
2、系统可比性原则
选取的指标应聚焦围绕高校科研的特征展开,不要过于分散,选取高校科研中具有共性特征的指标来设置,对评价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使得指标体现高校科研的共性特征,使科研项目投入、产出各环节的效率、效益和效果具有一定的可比性,既可以进行纵向比较,也可以进行横向比较。
3、可操作性原则
理论上而言,一个理想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数量越多,指标划分越细,就越能对评价对象实行全方位的评价,评价的信用和有效度就越高。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需要的数据越多数据采集的工作量和难度就越会增加,同时指标的权重确定将更加困难,因此在指标的选取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其可操作性。
4、前置指标和后滞指标相结合原则
绩效指标的设计应当符合国家的科技发展政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高校制定的科研发展定位,引导高校找准自身的科研定位,因此目标的制定必须具有前瞻性。高校科研项目进行绩效评价时必须通过全面正确指标体系,对科研项目的投入、产出比,即对科研项目取得成果的最终效率进行考评。因此指标的获得又具有一定的后滞性。
近年来国内外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科研绩效的评价方法,如比较法、关键绩效指标考核法、目标管理法、平衡记分卡法(BSC)等。这些评价方法简单地以科研产出的成果为目标,缺乏对产出效率的考虑。
针对上述方法的不足,本文以高校的科研项目为研究对象,充分考虑科研经费的使用绩效,用量化的指标数据科学的评价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拟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科研经费的绩效评价。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 AHP),它最早是由美国运筹学家萨蒂(T.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是将与决策目标有关的若干元素按等级分解为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的一种决策方案。层次分析法具有系统性、简洁性和实用性等优点,可以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将决策思维过程数学化,将难以定量的主观判断借助数量的形式表达和处理。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层次分析法(AHP)解决实际问题主要有如下四个步骤:第一,建立层次结构模型;第二,构造两两比较矩阵;第三,层次单排序权向量的计算及一致性检验;第四,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1、建立递阶层次模型
从复杂的现实问题中找出关键性问题,将与关键性问题相关的各个因素按照隶属关系进行分层,构建一个递阶层次模型。模型的层次分别为目标层,指决策的目的、要解决的问题;准则层,指需要考虑的因素、决策的准则;方案层,指决策时所选用的备选方案。
2、构建两两比较矩阵
层次分析法(AHP)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用两两元素的重要性程度之比来表示元素相对重要性的程度等级,因此在递阶层模型构造完成后,将各层元素进行两两对比,对每一层次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给出判断,并将这些判断用数值表示,构成判断矩阵。判断矩阵表示本层次与上一层次有关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的比较。阶层判断矩阵如下表。
表中对象A是用元素bij表示,意为指标Bi相对于指标Bj的重要性,记做比较值,它通常在1~7中取值,各个比较值的取值表示的含义如下:
比较值取值 比较值含义1针对对象A而言,bi和bj一样重要3针对对象A而言,bi比bj稍微重要5针对对象A而言,bi比bj明显重要针对对象A而言,bi和bj绝对重要2,4,6 针对对象A的重要程度介于上述两两比较值之间7倒数因素bij由i与j比较得出,bij则由j与i比较得出,可用公式表示bij=1。bij
比较值一般采用专家咨询法获取,通过获取比较值我们来构建判断矩阵,并对同一层次指标进行两两比较。
3、层次单排序权向量的计算及一致性检验
得出判断矩阵后,就能够计算出最大特征值λmax及对应的标准化向量W,向量W的分量Wi即是相应因素的单排序的权值,为同一层次因素对于上一层次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得出层次单排序。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将矩阵每一列正规化:
第三步,对计算出的权重值是否合理,需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由于比较值的取值一般通过专家咨询法取得的,存在一定的人为因素,矩阵难以避免存在不一致性,但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因此,我们可以引入随机一致性检验指标RI,RI作为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可以通过查表直接取得,1-9阶矩阵的RI值参见下表。
N 134589 RI0 2 0 0.580.901.12 6 7 1.24 1.321.411.45
当判断矩阵A的CR<0.1时或λmax=n、CI=0时,认为A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需要调整 中的元素以使其具有满意的一致性。一致性检验若通过,权向量即为特征向量;若不通过,需要重新构成对比较阵。
4、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计算最下层对最上层总排序的权向量。设A和B两个层次,A层为B层的上一层。A层包含A1,A2,…,Am共m个指标,其权重值分别为a1,a2,…,am。B层包含B1,B2,…,Bn共n个指标,它们关于A1的层次权重分别为b1j,b2j,…,bnj(当Bi与Aj无关联时,b1j=0)。则B层中各指标相对于总指标的权重b1,b2,…,bn的计算公式如下:
同时每个层次的单个权重值即使通过了本层次的一致性检验,但每一层次单个权重值的非一致性数值不断地累加,很有可能通不过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检验。层次总排序时用一致性比率计算公式如下:
若CR<0.1则通过,决策的结果为总排序权向量,否则需要重新考虑模型或重新构造一致性比率较大的比较矩阵。
确定完各指标的最终量化分和相应的权重后,可以得到最终的线性综合评价模型,公式如下:
Z=∑WiBi,Bi=∑WijBij,Bij=∑WijnBijn.
模型中,Z为综合评价指数,通过公式中各层次的指标赋分值和权重的计算,我们可以得到最终的综合评价指数。
设计科学合理且可操作性强的绩效评价指标是对高校科研项目进行绩效评价的必要条件,按照高校科研经费指标构建的原则和方法在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找出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价的总任务;二是将总任务进行分解,按实现总任务应考虑的各项因素和决策方法建立有效的指标考核体系;三是确立合理的高校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用权重数值来反映构建的每一个指标在整个体系中相对重要程度。
在实际构建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价指标的操作过程中,应全面考虑国家的科技发展纲领和高校自身的科研发展方向,结合科研管理与经费开支特性,重点兼顾并选择有代表性的指标纳入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在本文中我们结合科研工作的实际情况构建三个一级指标,包括科研项目投入(A)、科研项目管理(B)和科研项目产出(C)三个重要指标,然后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指标进一步细化。
科研项目的各种投入是为了保证高校科研项目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我们将科研项目的投入细化为三个二级指标:科研项目的资金投入、科研项目的物力投入和科研项目的人力投入。同时我们将科研项目资金投入分为三个三级指标:国家级科研项目数量及金额、省部级科研项目数量及金额、其他等级科研项目数量及金额。科研项目物力投入分为两个三级指标:科研项目所需的场地支持、科研项目所需的设备支持。科研项目人力投入分为三个三级指标:首席科学家、骨干科研人员和辅助科研人员。
科研项目管理的科学规范性是为了保障高校科研项目进行有效绩效评价的必要因素。我们将科研项目管理细化为二个二级指标:高校科研经费制度建设和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同时我们将科研经费的制度建设分为三个三级指标,分别为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制定、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以及科研经费制度的执行情况。科研经费的管理细化为四个三级指标,分别为科研经费预算的编制执行及控制情况、科研经费规范化核算情况、科研项目结题的及时性情况和科研项目结余资金的管理情况。
高校科研人员利用财力、人力和物力等各种科研资源形成的科研项目产出是高校对科研项目进行绩效评价的决定性因素。在该项指标设计时,我们不简单地以考核项目负责人发表的专著、专作为唯一衡量标准,更多地注重科研项目的实用性,即科研项目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能力。因此我们将科研经费产出细化为四个二级指标:科研成果、市场化能力、人才培养能力和社会相关性。同时我们将科研成果细化为三个三级指标,分别为学术论文及著作的级别和数量、科研成果获奖的级别和数量以及申请专利的数量。适应市场能力细化为二个三级指标,分别为科研项目成果转化数量和科研项目成果转化收入。人才培养能力细化为二个三级指标,分别为培养研究生的质量和培养研究生的数量。社会相关性细化为三个三级指标,分别为社会价值、社会影响和社会应用性。
二级指标科研经费使用绩效评价一级指标科研项目投入A科研项目资金投入A1三级指标国家级科研项目数量及金额A11省部级科研项目数量及金额A12其他等级科研项目数量及金额A13科研项目所需的场地支持A21科研项目物力投入A2 科研项目所需的设备支持A22科研项目人力投入A3首席科学家A31骨干科研人员A32辅助科研人员A33
高校科研经费制度建设B1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制定B11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B12制度的执行情况B13科研经费使用绩效评价科研项目管理B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B2经费预算编制、执行及控制情况B21经费规范化核算B22科研项目结题的及时性B23科研项目结余经费的管理B24学术论文、著作(级别、数量)C11科研成果获奖记录(级别、数量)C12申请专利的项目数量C13市场转化能力C2科研成果C1科研项目产出C科研项目成果转化数量C21科研项目成果转化收入C22人才培养能力C3培养研究生的质量C31培养研究生的数量C32社会相关性C4社会价值C41社会影响C42社会应用性C43
上述指标构建确认以后,我们进一步根据层次分析法的步骤确认指标的权重。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一般采用专家咨询法确定比较值,即根据上表中确认的一系列不同的绩效评价指标设计调查问卷,问卷中按指标的重要程度设计不同分值,通过邀请专家填写科研经费使用的调查问卷来获得指标权重。我们邀请的专家范围涉及科研项目的负责人及项目团队人员、科研项目的辅助人员、科研工作的管理人员等,这些与科研经费使用相关的人员根据各自的判断尺度给调查表中各项指标进行打分。我们根据专家们给出的各项指标重要程度的数值平均取整得出一级层次指标的重要度取值,然后根据层次分析法构造判断矩阵并进行一级指标权重的计算,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致性的检验。二级、三级指标的计算过程与一级指标计算过程相同,最后得出科研经费使用绩效的综合评价总分。
现代科研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高校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研工作应当满足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结合高校自身的发展战略,提高科研实力。本文应用层次分析法,通过构建起一系列科研经费支出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建相应的判断矩阵并进行层次排序的一致性检验,确定最终的绩效评估指标权重,以量化指标评价科研经费的绩效,为科研经费支出使用绩效评价提供一种的实用方法。当然在指标评价的内容以及设计得是否科学合理化都需要进一步的详细探讨。同时,现代社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层次分析法还可以结合Matlab数学建模编程软件,来满足人们高效率、高准确度的绩效评价决策需要。指标设计完成后还必须有良好的指标执行机制,建立一个完善的科研经费管理信息系统和独立于科研人员、经费管理部门的第三方的绩效评价机构,根据绩效指标体系得出的量化数据进行判定。根据判断的结果更好地引导高校科研工作者明确自身的科研目标,将高校的科研项目与社会和国家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以发挥科研服务社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