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明,王 博,张亚飞,田延龙 ,刘娟妮,李俊海△
1.陕西中医药大学(咸阳 712000),2.陕西省核工业二一五医院(咸阳 712000)
主题词 幽门螺杆菌 胃炎,肥厚性 胃炎,萎缩性 胃肿瘤 因果律
近年来研究发现,胃癌前病变和胃癌的发生发展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密切相关[1]。根据胃癌设想模型[2],HP可刺激正常胃黏膜变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接着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等癌前病变疾病,最后形成肠型胃癌。本研究通过获取慢性浅表性胃炎、胃癌前病变及胃癌患者的胃组织黏膜,并进行HP检测和病理检测,分析检测结果,对HP感染在上述疾病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进行探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陕西省核工业215医院检查胃镜并行幽门螺杆菌测试的260例作为研究对象,包括胃癌患者60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35~84岁,平均(59.4±10.2)岁;胃癌前病变患者1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54例,肠上皮化生26例及不典型增生20例),其中男性55例,女性45例,年龄28~76岁,平均(57.8±15.2)岁;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100例,其中男性41例,女性59例,年龄16~70岁,平均(54.1±13.2)岁。另选健康体检人员40例为对照,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34~65岁,平均(55.4±7.3)岁。各组研究对象性别和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精神状况不良、妊娠期妇女及儿童和4周内接受抗生素、H2受体拮抗剂及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治疗HP感染的患者皆被排除在外。
2 研究方法 在陕西省核工业215医院内镜科对相关人员行胃镜检查。通过胃镜观察40例健康人员和260例患病人员的胃内情况,并于胃窦距幽门2 cm处取适量胃黏膜组织,使用珠海市克迪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幽门螺杆菌试纸,通过快速尿素酶试验对HP进行检测。若试纸边缘1 min内由黄色变为红色为强阳性,3 min内变为红色为弱阳性,不变色为阴性,定性判断患者HP感染情况。此外,对260例患病人员还须取相应部位黏膜组织送病理检测,通过组织染色等方法确诊患者的组织病理类型。
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结果用%表示,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设为0.05。
1 胃部相关疾病与HP感染的关系 依据胃镜和病理检测结果,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HP感染率为56.0%,胃癌前病变患者HP感染率为73.0%,胃癌患者HP感染率为90.0%,健康人群HP感染率为52.5%。疾病人群与健康人群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0,P<0.05);慢性浅表性胃炎与健康人群HP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前病变及胃癌患者HP感染率高于健康人群HP感染率(P<0.05);在胃部疾病之间进行HP感染率比较发现胃癌患者HP感染率最高,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HP感染率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33,P=0.00)。见表1。
表1 胃部相关疾病与HP感染的关系
2 胃癌前病变不同病理类型与HP感染的关系 胃癌前病变患者有不同病理表现,包括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HP感染率依次为60.4%、92.3%和90.0%。肠上皮化生与不典型增生HP感染率明显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胃癌前病变不同病理类型与HP感染的关系
3 胃癌与HP感染的关系 贲门癌患者HP感染率为70.0%,非贲门癌患者HP感染率为94.0%;高分化胃癌患者HP感染率为69.2%,中低分化胃癌患者HP感染率为95.7%。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胃癌与HP感染的关系
WHO将HP列为第I类致癌物,HP可通过多种机制损伤胃黏膜,是胃黏膜癌变的启动子[3-4]。HP通过口腔进入人体,定植于胃黏膜等部位后,分泌黏附素、尿素酶、Cag A蛋白和Vac A等毒素因子[5-6]。HP通过黏附素依附于胃粘膜上皮细胞,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适宜其存活的微环境[7];另外分泌的Cag A蛋白和Vac A等毒素因子可导致胃黏膜发生病理改变[8]。此外,Schneider等[9]发现HP长时间感染可以刺激胃黏膜发生炎症反应,导致大量的氧自由基及过氧化物生成,可损坏胃黏膜上皮干细胞DNA,激活大量原癌基因且抑制Ras、P53等抑癌基因的功能,后引发胃粘膜细胞恶变。其他损伤胃黏膜机制仍待研究。
本研究中,疾病人群HP感染率为70.4%,健康人群HP感染率为52.5%,疾病人群HP感染率显著高于健康人群 (P<0.05)。总体来看,研究疾病与HP感染有相关性;疾病相互比较发现:①慢性浅表性胃炎:本研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HP感染率为56.0%,与健康人群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或与本地人群HP感染率较高[10]有关。②癌前病变:癌前病变HP感染率为73.0%,显著高于健康人群及慢性浅表性胃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HP与癌前病变的发生密切相关,在导致正常胃黏膜萎缩、引起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中,发挥着一定作用。在胃癌前病变不同病理之间,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HP感染率都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这也说明了HP在胃黏膜萎缩到胃黏膜肠化及不典型增生阶段中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结果与张秋寅等[11]研究一致。③胃癌:胃癌HP感染率为90.0%,显著高于健康人群、慢性浅表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慢性萎缩性胃炎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HP感染与胃癌的发生显著相关。有研究显示,HP能促进癌前病变发展为胃癌并缩短进程时间,对HP感染患者使用药物根除后,部分患者胃黏膜萎缩进程得到延缓,且治愈患者的胃癌发病率也有所下降[12]。本研究提示非贲门癌患者HP感染率比贲门癌患者高,可能与HP好定植于胃窦幽门处有关;中低分化癌患者HP感染率高于高分化癌患者,提示分化程度与HP感染有关。钟爱丽等[13]做单因素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患者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相关,研究还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胃癌患者术后根治HP可以降低胃癌复发几率,提高患者生存期。Arif等[14]研究显示,HP感染率随着粘膜病变恶性程度的加深而逐渐下降,可能是因为胃黏膜恶变的过程中,微环境改变,不利于HP生长。而本研究中,胃癌患者HP感染率虽显著高于慢性浅表性及萎缩性胃炎,但不高于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患者,与Arif等[14]研究趋同。
综上所述,胃癌及癌前病变与HP感染有显著相关性。HP可刺激胃癌发生,介导胃癌发展[3],最后影响胃癌患者预后[13]。因此,我们认为HP应作为健康人群的筛查指标,尤其是对经常食用咸菜、腌制烟熏食品;高盐饮食,嗜好烟酒;患有胃黏膜萎缩、肠化生、异型增生、胃息肉、胃溃疡和残胃炎等疾病、有胃癌家族史等胃癌高风险因素的人群,应定期做HP检测。若上述人群感染HP,应进行HP规范根除治疗,降低患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