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1,25-二羟基维生素D3水平的变化及与IL-17/IL-10作用轴的关联

2018-11-02 06:35陈元旺胡颖
江西医药 2018年9期
关键词:细胞因子维生素血清

陈元旺,胡颖

(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1、消化内科;2、药剂科,九江 332000)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类以肠道炎症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复发性肠道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较高病死率和癌变率,现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近年在我国其发病亦呈逐年增高趋势[1]。但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其发生可能与遗传、免疫功能紊乱、感染、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作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与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密切相关[2,3]。调节性 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和 T 辅助细胞 17(T helper cell 17,Th17)被认为是免疫系统平衡中重要因素,既往研究证实在UC患者中发现存在Treg/Th17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 10(Interleukin 10,IL-10)/白细胞介素 17(Interleukin 17,IL-17)失衡现象[4-6]。先前研究证实维生素D具有免疫调节能力,即抑制炎症效应,而发挥这些生物学效应的是其活性成分 1,25-二羟基维生素 D3(1,25-dihydroxy vitamin D3,1,25-(OH)2D3)[7,8]。 UC 患者体内维生素D水平研究结果存在矛盾,且维生素D水平变化与Treg/Th17失衡之间的关系亦不清楚。故本研究目的即探究UC患者血清1,25-(OH)2D3水平及其与临床指标和IL-10/IL-17间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6年2月-2017年11月于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住院且经肠镜明确诊断的UC患者61例,诊断均符合《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2·广州)》[9]中关于UC的诊断标准,且病变部位为直肠及直乙状结肠。排除出现穿孔、癌病及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患者;排除合并克罗恩病及结肠息肉等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并发其他脏器疾病或肿瘤患者;妊娠期或者哺乳期女性;排除近期服用维生素D及类似物患者,排除感染、肿瘤等患者。UC患者平均(43.21±13.97)岁,其中男39例,女22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平均(43.92±14.45)岁,其中男 33 例,女 17 例。UC组和对照组间年龄及性别构成比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UC患者行Mayo系统活动度评分,依据评分结果将UC患者分为轻度组 (n=21)、中度组(n=23)和重度组(n=17);3-5 分为轻度活动,6-10分为中度活动,11-12分为重度活动。

1.2 试剂及仪器 1,25-(OH)2D3酶联免疫吸附法试剂盒(武汉中美科技)用于血清1,25-(OH)2D3水平检测;Human IL-17Quantikine ELISA Kit和Human IL-10Quantikine ELISA Kit购自R&D公司。

1.3 标本采集及检测方法 所有受检者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6ml,分装至3个干燥管,分离血清,-80℃保存,备用。 血清 1,25-(OH)2D3水平、IL-17和IL-10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具体步骤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执行。维生素D水平判断标准:<10ng/m l为维生素D严重缺乏;≥10且<20ng/m l为维生素D缺乏;≥20且<30ng/ml为维生素D不足;≥30ng/ml则为维生素D充足[10]。1.4统计学处理 利用SPSS 19.0统计软件分析,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指标间相关性利用Spearman分析,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UC 患者 1,25-(OH)2D3、IL-10 和 IL-17 水平比较 UC患者血清1,25-(OH)2D3和IL-1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IL-17则高于对照组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按照维生素D不同状态分组时,UC组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患者比例虽与对照组相应比例间无显著差异,但维生素D充足患者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比例,也说明UC组维生素D缺乏+不足患者总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2。

表1 UC组患者血清1,25-(OH)2D3、IL-10和IL-17水平与对照组间比较

表2 不同状态1,25-(OH)2D3对应研究对象比例

2.2 不同严重程度UC患者血清1,25-(OH)2D3水平比较 按照不同严重程度UC患者分组分析1,25-(OH)2D3的差异发现,重度活动组患者水平最低,显著低于中度和轻度活动组患者;此外,中度活动组患者水平亦显著低于轻度活动组,差异显著。见表3。

2.3 UC 患者血清 1,25-(OH)2D3与 IL-10、IL-17浓度及Mayo评分间的关系 分析UC患者血清1,25-(OH)2D3与IL-10、IL-17浓度及Mayo评分间的关系发现,1,25-(OH)2D3与IL-10呈显著正相关,与Mayo评分和IL-17呈显著负性相关关系;此外,Mayo评分与IL-10也存在负相关关系,与IL-17存在正相关性,见表4。

2.4 UC患者美沙拉嗪联合康复新液治疗后血清1,25-(OH)2D3与IL-10、IL-17浓度的变化 对纳入研究的中重度UC患者收集治疗前后的随访数据。比较美沙拉嗪联合康复新液治疗前后血清1,25-(OH)2D3与IL-10、IL-17浓度的变化,结果发现治疗后UC患者血清1,25-(OH)2D3和IL-10浓度显著上调,但仍低于健康人群。而IL-17则显著下降,但仍然高于健康对照组。见表5。

表3 不同活动度患者1,25-(OH)2D3水平

表4 UC患者血清1,25-(OH)2D3与IL-10、IL-17浓度及Mayo评分间的关系

表5 UC患者治疗后血清1,25-(OH)2D3与IL-10、IL-17浓度的变化

3 讨论

UC病因学涉及多种因素,遗传易感性、环境及饮食因素、肠道微生态及免疫平衡紊乱均与其相关。免疫平衡紊乱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尤为关键,如既往研究已经证实的Th1/Th2,以及新近越来越多证据发现可能是UC发病另一关键免疫因素的Th17/Treg平衡[11,12]。效应细胞因子IL-17由Th17细胞分泌,而IL-10是Treg细胞的效应细胞因子,促炎性IL-17和抑炎性IL-10失衡已被证实在多种炎症性疾病中证实发挥致病作用。既往研究发现UC患者外周血和肠道粘膜均存在IL-17异常上调,而IL-10显著下降的趋势,而经治疗后这一紊乱得以改善[13-16]。如美沙拉嗪联合康复新液治疗UC患者后IL-17显著下降,而IL-10浓度则显著上升[17]。此外,IL-17及IL-10的蛋白表达水平亦与UC的炎症活动程度存在一定相关性,可用来评估UC的炎症程度。可见,IL-17与IL-10这一促炎-抑炎细胞因子作用轴在UC发病机制中可能扮演重要角色。本研究中确也发现UC患者外周血IL-17浓度异常上调,同时伴IL-10异常下降。故而找寻调控这一免疫平衡,纠正其紊乱的药物,或可用于UC辅助治疗。

维生素D与免疫细胞相互作用可通过其胞内受体实现,进而发挥免疫调节效应,有研究认为维生素D水平缺乏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均存在一定的关联[18],而其中最重要的是维生素D的活性成分1,25-(OH)2D3,被认为是新型免疫调节因子,与1型糖尿病、多发性硬化症、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等多种疾病病因学密切相关,并在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19]。目前其已经用于包括UC在内的多种炎症性疾病的辅助治疗,但潜在机制尚不清楚。H Zhao等利用1,25-(OH)2D3治疗DSS诱导的小鼠肠炎模型,结果显示1,25-(OH)2D3可抑制细菌移位至肠系膜淋巴结,通过增加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并显著改善肠道粘膜损伤的愈合程度,发挥保护粘膜屏障的作用,进而推测其可作为UC的辅助治疗药物[20]。本研究初步发现1,25-(OH)2D3在UC患者外周血中显著下降,并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这与先前研究证实25-羟基维生素D3在UC患者中的结果类似,但本研究是对生物活性成分1,25-(OH)2D3展开的研究。相关性分析发现UC患者1,25-(OH)2D3与IL-10呈显著正相关,与IL-17呈显著负性相关关系,提示1,25-(OH)2D3在UC患者中可能与IL-17/IL-10免疫平衡轴存在关联。而1,25-(OH)2D3负性调控Th17细胞分化间接抑制IL-17分泌,以及促进Treg细胞分化的生物效应或可解释这一结果[21,22]。但UC中1,25-(OH)2D3是否是通过调控IL-17/IL-10参与致病机制仍需进一步实验探究,未来将对临床患者展开维生素D辅助治疗前IL-17/IL-10的变化研究,以及体外分析1,25-(OH)2D3是否会影响Th17及Treg细胞分泌IL-17/IL-10的能力。

猜你喜欢
细胞因子维生素血清
维生素:到底该不该补?
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抗GD2抗体联合细胞因子在高危NB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Meigs综合征伴血清CA-125水平升高1例
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清HIF-1α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慢性鼻-鼻窦炎患者血清IgE、IL-5及HMGB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维生素B与眼
神奇的维生素C
补充多种维生素根本没用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细胞因子表达及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