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的一生不仅仅要接受家庭教育,还要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终生的,而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是孩子系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要载体。由于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这就要求家庭、学校密切结合,为人才的培养和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重要性
一、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就人才的必要条件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社会培养人才的要求,通过自身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因此家庭中家长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少年儿童成长的摇篮,又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从根本上说家庭教育就是“教子做人”。做人是立身之本,良好的品质是成才的基础。
(一) 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对孩子的影响
父母对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对孩子的个性形成会产生不同的影響。这已被多方面的研究和调查结果所证实。心理学方面的有关研究指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可分为三种类型,即(1)民主的或宽容的;(2)权威的或独断的;(3)放纵的或溺爱的。第一种方式表现为父母对孩子的活动不仅予以保护,而且给予社会和文化的训练,对孩子的要求既给予合理的满足,又加以一定程度的限制,父母和儿童之间的关系表现得非常和谐。在这种教育条件下成长的儿童大多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如谦虚有礼貌,待人和善诚恳等。第二种教育方式表现为父母统管了孩子的一切方面,孩子几乎没有任何自由的余地,一举一动必须受到大人的限制。一旦孩子在某件事上犯了错误,父母便严加指责,甚至予以“武力制裁”。在这样的教育条件下,很可能使孩子产生严重的恐惧心理,常常为了逃避惩罚而说谎。第三种教育方式表现为父母对孩子百般宠爱,百依百顺,或者相反,对孩子不管不问,任其发展。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一般很难形成良好的个性。其实教育孩子,我们应该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孩子,而不是用挑剔的眼光找孩子的毛病。哪怕天下所有的人最后看不起我们的孩子,做父母的都应该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称颂他、赞美他,为他们感到自豪,这才是每个孩子的成才之本。
(二) 家庭关系状况——主要指感情气氛
家庭感情气氛是指在一个家庭中占主导地位的一般态度和感受。这种气氛是由家庭成员共同酿成的,但主要是受夫妻关系决定的。因为就现代家庭结构而言,孩子一般都是来自核心家庭的儿童。在核心家庭中,尽管还有亲子关系等,但这些关系都是由夫妻关系决定的。如果夫妻关系十分和谐,夫妻双方就都乐意付出时间和精力来培养、教育孩子,亲子关系也就相当和谐,父母与子女关系密切。这样的家庭气氛一般都是十分温暖融洽的。生活在这种家庭气氛中的孩子一般都有很强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由此就非常有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并使之向理想的社会化方向发展。反之,如果一个家庭中夫妻反目,感情恶化,关系紧张,夫妻双方都没有心思和精力去照顾孩子,有时甚至拿孩子出气,或者逼孩子亲近自己,疏远对方。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儿童,很容易产生焦虑、紧张和自卑心理(感到不如别的孩子幸福)而且缺乏安全感。这都会给儿童的社会适应和个性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二、 学校教育对学生的重要作用
学校教育是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是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一般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学校是人一生中接受系统教育的重要场所,个人在学校里进行计划性的学习,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道德准则等一些家庭中难以接触到的知识。学校教育主要以系统地传授知识为主,它不同于家庭教育,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成长,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树立,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而且是替代不了的。
(一) 教育目标的和谐统一
学校教育的根本教育原则,是从社会的整体角度提出教育目标,而家庭教育的教育原则是从个人角度提出的。学校教育的目标具有共性、全面性的特点;而家庭教育具有独立性、特殊性的特点,但是两者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把孩子培养成才。所以家庭教育提出的教育目标就不能和学校教育的目标相违背,而应该服从学校教育的原则和特点。学校也会针对每个学生进行教育,但是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孩子在家庭教育中会感受和体验到学习知识、道德品德的意义,对他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
(二) 教育内容的和谐统一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着不同的教育内容。学校教育注重以培养学生对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为主;而家庭教育则注重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行为规范、伦理道德等。但是两者都是为了培养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的能力等。当然也有一些家长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往往站在学校的角度教育孩子,单纯地关心孩子的学习,忽视了道德情感的培养,使孩子片面发展,不能很好地面对社会。所以,家庭和学校要在教育内容方面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使孩子成为栋梁之材。
(三) 教育互补性的和谐统一
家庭和学校在对孩子的教育上都有各自的特点,但又有各自的不足。只有两种教育互补,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发展。如果老师批评了孩子,家长就不能再严厉批评孩子,让孩子觉得到处没有阳光。如果孩子在学校一帆风顺,家庭就要注重挫折教育;如果孩子在学校是所谓的“差生”,家庭就要注重成功教育。两者相互配合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
三、 结语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良好的家庭教育为孩子成才提供了必要条件。学校教育为孩子成才提供了必要的育人环境和完整、系统的育人条件,所以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的、不可分割的。因而,一个人的成才需要双方不断的配合、促进,才能孕育出绚丽夺目的教育之花,才能够完成对孩子教育的预期目标,鼓励他们掌握好全面的科学知识与技能,真正具备建设祖国所需要的本领,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韩晓雨.关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探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27(10):20-21.
[2]熊芳芳.生命语文——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概念教学[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07):10-13.
作者简介:
宁倩,湖南省衡阳市,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硫市镇十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