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语阅读能力的考查是英语考试的重要内容,也是英语学习者英语运用能力的体现之一,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对广大英语教育者和学习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英语阅读教学中要突出“学”字,从让学生“学会”转到培养学生“会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接受新知识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更好地做到知识的迁移,并使学生受益终身。
关键词:英语阅读;阅读能力;阅读技巧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英语教学“耗时较多,收效甚微”的状态得以逐步改变。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还是常常见到“急功近利式”的英语阅读教学,语言点唯恐讲不透,语法知识讲解面面俱到,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缺失。其实阅读教学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英语阅读课是一种高度综合、注重培养思维能力的课程。如何在阅读课中落实新课程理念,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将读与听、说、写有机结合呢?我们需要根据教材中的具体语篇,拓展思路,勇于创新,巧妙设计。
一、 读前激活背景知识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读前活动,首先要明确读前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在设计这个教学活动时,我们一定要考虑学习者处于一种什么状态。没有激活他已有的知识,没有引起学习的兴趣,也没有更多的词汇等语言的支持,进入阅读的时候,他就没有充分准备。因此读前活动一般有这样几个目的:一是要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因为我们的学生是带着他的生活经验、带着他的知识来到课堂的。二是要让学生能够熟悉这个话题,熟悉他们所要读的内容是什么。三是激发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带着动机去读。四是要为学生进行后面的阅读做一些语言的准备。但读前活动时间不能太长,因为其目的关键还是要为了读而做准备。实际上,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每一个活动的设计都要讲究效率、效果。
(一) 设计提问,兴趣激发,增强学生的主体思维
课堂上的问题设计是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帮助学生理解、鉴赏文章的切入点。教师设计问题,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把问题放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之上,问题不宜太难。
(二) 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师备课时可以通过网络收集相关图片、视频等。那么在课堂上就可以展示或播放相关资料,使课堂教学形象逼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提供了更广阔的资源,丰富了教学内容,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 有效预测,阅读要以概念知识和背景知识为先导进行必要的预测
例如:根据课文的标题预测课文的内容;还有透过课文插图预测课文内容,仔细观察教材中的插图,便可预测到课文所要谈论的主要话题。在这个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口头陈述所预测的内容,也可以让学生罗列关键词、主题句等,使学生温故而知新,然后引导学生进入阅读,并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验证自己的预测。
(四) 充分利用生词表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自读课文,扫清生词障碍,理解文章大意,并完成Comprehending部分较为简单的True or False的练习,检测学生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二、 读中细化内容,培养自主、合作和探究意识
读中活动要有层次性,让学生一层一层地阅读下来,每一层都会有所收获,这样整个阅读过程才会有效。第一个层面的目标是懂,第二个层面的目标是细,第三个层面的目标是深,这是基本的读中的目标要求。老师要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学会理解这篇文章,学会抓住主旨大意和文章的表达方式。
(一) 注重文章的连贯性
一篇完整的阅读材料,贯穿全文的线索是非常清晰的,结构也很明朗。教师应着眼于整体,不宜中断阅读来处理词汇、语法,而应该有一个完整的阅读过程。但很多教师在阅读过程中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词汇、语法问题上,认为不处理词汇学生就读不懂。那么,阅读过程中的词汇问题究竟如何处理呢?词汇乃至语言,是阅读课非常重要的一个学习内容,并不是说强调阅读策略、在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技巧,就把语言就可以完全忽略了。
在新课程里词汇也是要学的,但是不像以前那样学了。一篇课文20、30个词,我们不可能一次把它们全处理完了,词汇不是老师讲了学生就会了的。在读前的导入活动,我们就列出来了一些主要的词汇、主要的句子结构。这样学生理解整个课文的基本大意就没有什么困难了。在阅读理解之后,我们还可以继续学习词汇、语法。对于语词,我们还应该从词块(lexical chunks)去学习,主要是一些搭配、固定的表达的方式等。
因此,在泛读阶段我们要抓住文章大意,指导学生学会寻找或归纳文章、段落的主题句。主体句(topic sentence)就是能够统领或概况整篇文章或整个段落的中心句有些段落的主题句比较明显,一般在段落开头或结尾處。也有的段落主题句不是很明显,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进行归纳和概括。
(二) 关注文章的细节信息
在学生掌握文章大意和框架结构的基础上,由表及里,层层推进,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再次阅读课文,获取更多的细节信息,对篇章结构的搭建和故事脉络的发展进行全面的了解,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和文章深层含义。这一环节主要围绕几个“Wh”开头的问题展开。
在掌握全文大意和获取细节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的深层含义是更高层次的阅读活动,
也是高考阅读理解的考察项目,我们有必要在日常的教学中不断讨论,加强练习。
(三) 提取与交流文章信息
对于阅读技能的训练,老师应该直接告诉学生阅读中要找到哪几个准确的信息,目的清楚、明确。在学生反馈时,应该让学生互相之间讨论讨论,看看我们的信息是怎么获取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和学生之间有一个交流,而且还有一个帮助,体现了合作意识和锻炼了探究能力,其实语言的交流也应有一个互相的这种帮助。然后教师再从全班获得反馈,这样就可以把“面对全体学生”这一理念落到实处。若老师问,单个学生回答,那么三个问题就只能问三个学生,同一问题再问其他人意义已经不大了。这样,全班几十个学生也只有三个学生有机会回答问题,其他的学生到底是会不会,或者到底存在什么问题,不一定能够发现的。
读中小组之间的信息交流时非常有效的。因为这个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增强了同学间的团队合作精神。老师总觉得40分钟的课堂时间太有限,但若扩大活动参与的面,不是只让三个学生回答问题,而是让全体学生参与小组交流,这样单位时间内的活动频率就高了,教学效率也就高了。
三、 读后运用,拓展写作技能
读后活动很多是让学生做各种各样的事情,培养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如话题的讨论等等,基本上是从语篇中跳出来进行拓展。也可以说,读前、读中活动主要是输入,那么读后活动主要就应该是输出。在读中,学生提取信息、处理信息、组织信息,然后到了读后,他就需要运用所学的信息和所学的这个语言来进行表达。
读后的输出表达一般可分为两种:说的活动和写的活动。比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与阅读语篇话题相近的一个话题,让学生利用他所学的语言知识和信息,进行一次讨论或者写一篇文章。
读后活动要分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运用课文本身所提供的信息和语言进行再组织,第二个层次就是在这个基础之上再往上、往外扩展,把相近的话题迁移到另外一种情境,创设另外一种情境,让学生扩展性地综合运用以前学的知识和这一课所学的知识。教师设计一些写作训练,仿写、续写或改写故事结尾。
实践证明,把阅读课教学活动分成三个阶段,不同阅读活动阶段采用不同教学设计,这对于实现阅读课教学的最终目的很有必要,也是较为恰当的方式。阅读是一个综合过程,能力的提高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现在高中教材的编写一般都是按照读前、读中、读后活动的程序设计的,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活动进行教学,我们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自行设计。但在设计时要注意活动的过程性、层次性,先从热身再过渡到课文内容,逐步扩展到综合运用,而且还要考虑学生的水平,以更好确定综合运用活动的难度。也就是说,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阅读教学强调过程性教学,这个过程通过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细化内容、拓展阅读能力以达到培养语言综合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育兵.课堂提问初探[J].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05).
[2]王松美.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段翠英.英语阅读教学策略探讨[J].中学外语教与学,2008(4).
作者简介:
毛海燕,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云南省红河州元阳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