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小芬
一、贤文化的概念以及其在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中的作用
1.贤文化的概念
所谓“贤文化”,是以“热爱生活、自强不息、行善积德、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为价值取向,以“仁”“能”“明”“学”为核心价值的传统文化符号。在贤文化的内涵中,强调了每一个人都要努力成为贤孝、贤德、贤善、贤惠、贤义、贤礼的人,这一文化内涵也指引着人们素质发展的方向。
2.贤文化在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中的作用
结合贤文化的概念,不难看出贤文化视角下人们应该具备哪些优良的品质,同时在自身的德行方面应该注意什么,而这也为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提供了范本。为此,贤文化在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中发挥了指向作用、教育作用,同时也为农村小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重要的文化熏陶作用。
二、贤文化视角下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策略
1.以贤文化引领校园文化发展,为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提供环境
贤文化的核心价值表现在“仁”
“能”“明”“学”四个方面,而这正是一个人有德行、有才能的具体体现。在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中,需要将贤文化引入校园并建立良好的文化环境,以环境的熏陶作用促进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笔者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通过将贤文化引入到班级,为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例如,在教师文化角的建设中,张贴了“贤能养德”四个字,并且将这四个字的含义在文化角的小黑板中标注出来,并且引导学生要以这四个字为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的标准。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正在逐步养成,文化育人的效果非常明显。
2.立足“尚贤”内容建立课程体系,帮助学生明确良好行为习惯的定位
加强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还要注重加强相关课程的建设,课程内容应以“尚贤”内容为基础,这样学生不仅仅能够掌握贤文化的基本内容,同时还能通过贤文化帮助学生明确良好行为习惯的定位。这些课程主要针对学生品德、才能方面进行培养,课程中充满着“尚贤”内容,能够起到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到哪些行为习惯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作用,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3.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贤文化强调每一个人都要努力争做有德行、有才能的人,而“贤”的含义是贤明、贤达、贤良。贤明、贤达、贤良的人都要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还具备胸怀他人的意识和品质。这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不谋而合。为此,在农村小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中,教师可以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帮助學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诚信”“友善”体现出的是公民基本道德要求,“文明”“和谐”是指国家建设的总体目标。无论是站在个人层面还是国家层面,每个人都应该怀有心存他人、为他人着想之念。教师通过向学生讲述这一道理,让学生明确师生之间应该心存信任、感激之情,同时还要互帮互助,这样才能保证师生和谐相处,从而学生也会领悟到有利于他人和关心他人的行为习惯都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且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会下意识地养成这些习惯。
三、结语
贤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农村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作用不容忽视。为此,在贤文化视角下,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策略还需要更深层次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文化的熏陶、指引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郑颖渝.“贤”文化引领下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对学生德育渗透的实践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18).
[2]陈志辉.用贤文化引领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J].教育教学论坛,20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