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

2018-11-01 02:39刘宝江冯小艳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8年14期
关键词:课内阅读课外阅读方法

刘宝江 冯小艳

【内容摘要】随着高考阅读分量的增加,除了完成课内文本研读,更需要将课内的阅读方法付诸于课外阅读中。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同时课外阅读的积累又能与课内外阅读互为补充,达到阅读教学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课内阅读 课外阅读 方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语文教本不是个终点。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同样著名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也曾讲过:“语文学习,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我也坚信语文教学必须将课本阅读与课外阅读联系起来,有效扩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于问题的多角度分析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对此我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一、课外阅读材料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课内知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主动深入的学习。如果一堂课能抓住学生的兴趣,那么学生就能够在教师设置的问题里思考,并自觉的去拓展阅读。比如在讲《项脊轩志》的时候,先展示了龙应台《目送》里的经典句子:“金门的美,怎么看都带着点无言的忧伤。一栋一栋颓倒的洋楼,屋顶垮了一半,残破的院落里柚子正满树摇香。”这里展示的也是对于老屋之中故事的回顾,表达自己的感受,再引入项脊轩,学生可能就会自觉的去看看目送。通过朗诵目送里的名句,让学生有情感上的积淀,在《项脊轩志》的学习过程中,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感悟亲情,同时还能促使他们有兴趣在课外时间涉猎龙应台的这部散文。同时在这篇散文中关于先母的描述只有 “儿寒乎,欲食乎”这一个小片段,对于他们的母子亲情学生掌握得太少,而在他的散文《先妣事略》中有详细的记述,助读材料里就安排了这篇文章。通过这篇助读材料,学生对项脊轩的母子之情有了更深刻的领悟。然后趁热打铁,让学生写出对于亲情的感悟,学生写了《母爱,最细微的亲情》《母亲,我是您放飞的风筝》《黑白记事,母亲离开后我的思念》等感悟文章,有较好的效果。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先母的婢女,助读材料安排了《寒花葬志》。课外阅读可以是课内阅读的有效补充,也可是课内阅读情感的延伸。

二、课外阅读材料能够有效的和课内文章进行比较鉴赏

诗歌的比较鉴赏是高考的题型,常常将语言、内容、形象、表现手法相近或相反的两首诗歌 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别、赏析。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多加涉猎。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第二段有关琵琶曲的描写,主要是运用直接描写的方式,写出了琵琶曲的美妙;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用了出人意表的比喻,生动地记录下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将大量笔墨用来渲染乐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效果,通过比较学生能很好的分辨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的差别。再比如讲小说《欧也妮葛朗台》的时候,可以引入《威尼斯商人》夏洛克,《悭吝人》阿巴贡,《死魂灵》泼留希金,这四大吝啬鬼的经典描述可以进行比较。同时还可以和《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严贡生进行比较。

三、课外阅读材料是对课内阅读视野的有效扩充,能一定程度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

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教学设计时,首先就考虑到课内外阅读结合的理念,对于课本的整合我打算把南宋爱国诗人岳飞、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的诗词和生平经历作为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在于体悟爱国英雄的泪水、怀才不遇以及壮志难酬。在诗词鉴赏过程中体会单元教学重点缘景明情,明白景情关系。同时在情感目标的设计上能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英雄观,体悟英雄的坚持、担当、隐忍、以国家危难为己任的气概。同时也要明白英雄与时势的关系,明了英雄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含义。在当今时代,坚持自我人生正确理想和追求担当责任意识,超越自身束缚,开创人生价值也是一种英雄的境界。有了这样的思路,针对辛弃疾的诗词我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三篇诗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三首词分别代表了辛弃疾壮年,中年和晚年的三种精神状态,能够立体而全面的了解一个词人,同时再加入梁衡《把栏杆拍遍》《郁孤台之魂》《辛弃疾生平考证》等文章,就更能体会这样一个失意英雄的泪水,从而就能扩大学生对英雄含义的理解。

四、课外阅读材料能解释清楚课内文章中一些词语的来历、典故以及词牌的来历

课文教学中有一些生僻的带有历史典故的词语、词牌,对学生来说是难点,而此时补充课外材料,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学生解决这些疑难问题。比如在《鸿门宴》中有这样一句话“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为什么称足下,足下是什么意思,此時可以引入《异苑》中骊姬受宠,重耳逃亡、介之推割肉献主、隐退绵山、火烧绵山,悲乎足下等典故,进而使学生了解寒食节的来历,可谓一举多得。《滕王阁序》里有很多的典故,仅依靠课下注解并不能十分明了每一个典故的来历,如果把每一个典故当作写作素材来积累,不仅能深入了解课文,而且为写作打下基础。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的做法还处在探索阶段,我将更多借鉴其他老师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开拓思路,大力促使课内外阅读有效结合。

(作者单位:山海关一中)

猜你喜欢
课内阅读课外阅读方法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小学作文教学策略的探究
浅析“小学语文阅读中课内与课外的联系”
可能是方法不对
深入融通,提升课堂内外阅读的整体效益
链接课内阅读推开习作表达之门的研究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捕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