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历史之定律 增教学之实效

2018-11-01 02:39孙有军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8年14期
关键词:农村教学历史与社会课程改革

孙有军

【内容摘要】2011年版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性地使用课程资源,促进学生理解课程内容和技能的提升。因而农村历史与社会教师必须要创造性的展开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文以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农村教学实践为例,阐述历史定律在农村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重要性,进而对农村历史与社会教学模式的创新形成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 历史定律 农村教学 课程改革

农村历史与社会教学就应该顺应课程改革的趋势,展开创新性教学。农村初中学生人文素养较低、学习习惯差、学习积极性不高。面对这些学生,必须要采取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历史定律在农村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学活动中应该得到充分的运用,这对于激发农村初中生学习的积极性等方面会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历史定律一:“枪杆子里出政权”定律-辛亥革命

毛泽东提出“槍杆子里出政权”这个论断是充分分析古今中外历史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因而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一个历史定律。辛亥革命就充分体现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定律。平时教学流程:背景介绍-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创建-辛亥革命的结果和意义。

选择历史定律展开该课的教学活会有意外的效果。首先出示主题: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探索史”,然后引发学生思考:中国近代各阶级的探索有哪些?结果如何?(洋务运动改革失败、戊戌变法失败),最后引发学生思考辛亥革命呢?(失败还是胜利),最后在教师引导下认识到辛亥革命虽然失败,但还是有成果(成果哪里来?有哪些?有何意义?),通过这样层层深入的展开教学,“枪杆子里出政权”定律也就自然得出了。通过以上教学取得效果有:1.学生会对中国近代史形成一个总体的认识;2.从教学中自我探索获得知识;3.提升历史学习的积极性;4.掌握相关历史定律。

二、历史定律二:“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定律-国共合作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历史定律指人或事物变化无常,分合无定。此句也用来表示人物或事情的发展分分合合拥有一定的必然性,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必然注定。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关于国共关系的变化的教学就能充分体现出了这个历史规律。如表:

通过以上教学会取得的效果有:1学生会对历史有完整认识;2.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3.学生掌握史论结合的概念;4.学生避免了机械性的记忆历史知识,5.教师教学能力也得到提升。

三、历史定律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定律-国统区与解放区

俗话说得好: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源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两章《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意思指的是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有关国统区与解放区教学就能体现这个历史定律。过去一般教学流程为:国统区状况-解放区状况-黑暗与光明比较-课时小结。

以上这种教学模式,学生也能够掌握知识,但学习兴趣索然。运用历史定律展开教学,所取得的效果就不一样了:首先介绍国统区的状况(1.军事上节节败退,政治上孤立无援;2.国民党大印纸币,物价飞涨;3.工厂倒闭,掀起了“三反”民主运动),学生自然得出人民的处境黑暗;接着介绍解放区的状况(1.进行土地改革,农民分到了土地;2.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3.人民革命热情提高,纷纷参军),学生自然能够得出人民境遇是光明的。最后让学生思考原因,进而得出得出历史定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运用以上历史定律教学,可以取得的效果为:1.学生掌握比较学习技能;2.加深历史概念的理解;3.促进历史教学的完整性,启迪学生;4.教师反思能力提升。

四、历史定律四:“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定律-德国法西斯的兴衰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出自《左传·庄公十一年》。这个历史定律又可以形象的描绘成“抛物线”定律,即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遵循着“产生-发展-高峰-衰亡-灭亡”的过程,这个历史定律古今中外通用,在“德国法西斯的兴衰过程”讲授中如果运用此定律展开教学会取得不错的效果。对二战知识的教学,如果运用历史定律展开教学,就会取得“化繁为简”的效果。对德国法西斯专题教学可以通过如下形式展开:“兴”的表现希特勒集权(1932-1934)-突袭波兰、吞并捷克斯洛伐克、(1939)-突袭丹麦、挪威、比利时、法国等(1940)-突袭英国(1940)进攻苏联(1941);“衰”表现在不列颠之战的挫折(1940)-进攻苏联(1939-1940)的第一次重大失败-苏德战争的转折(1942),苏联全歼德军-柏林战役(1945),德国投降,通过一“兴”与一“衰”的对比教学,“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定律也就跃然于纸上了。最好运用年代尺展开德国法西斯兴衰史的教学。如此取得教学效果有:1.洁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2.能够起到启迪学生心智,提高课堂有效性;3.运用年代尺展开教学活动学生能形象化掌握历史知识;4.能够辩证、客观的看待历史事件,本节课中德国盛衰之变说明这一点。

“教无定法,学生喜欢的就是好方法”,在课程改革和农村教学实际这两个大背景下,历史与社会教学模式必须要进行变革,而历史定律理应在历史与社会教学模式创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

[2]储照兵.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创新教学探讨[J].读写算,2015(10):268.

(作者单位: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莲花镇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农村教学历史与社会课程改革
如何通过初中《历史与社会》综合课提高学生大局意识
论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现状及改革措施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
对农村体育教学的认知和感悟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项目教学法在微电影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新课导入艺术探讨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