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飞
摘 要:目前,中职VB程序设计课程的教材内容虽已项目化,但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教学效果不佳。本文从V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现状分析入手,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摸索分层教学法在VB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并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以期提高VB程序设计课堂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VB程序设计;分层教学;应用
VB程序设计是一门面向对象的可视化编程语言,应用广泛,功能强大,理论抽象,结构严谨,实践性很强。中职VB程序设计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它既是浙江省高校招生职业技能考试的操作考试模块,又是会考的科目。它主要考核学生使用VB集成开发环境进行界面设计、代码编写的基础能力,以及基本的算法应用和编程思维能力。
一、VB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现状
1. 学生基础薄弱,缺乏学习兴趣
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知识基础差、学习进取心不足、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存在畏难情绪等问题。大部分学生第一次接触VB程序设计课程会觉得好玩、新奇,但一段时间后,他们普遍反映其理论枯燥难懂,严密的逻辑与复杂的代码结构总会让他们望而生畏,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甚至直接放弃。
2. 教学模式落后,方法单一
尽管目前教师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但授课时仍然免不了“填鸭式”的理论灌输,师生不能很好地互动。传统教学中,教师总认为学生无法很好地掌握教学内容,通常采用一讲到底的教学模式,学生了解语法结构后,还未进入编程环节,就已经对VB程序设计课程失去了学习兴趣。教师应积极面对以上状况,不断在实践中进行探讨,寻找有效解决问题的对策。在众多的教学对策中,笔者认为分层教学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分层教学的特点与优势
所谓分层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将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以提升学习效率。分层教学重点强调以下几点:第一,学生的现有能力与知识水平;第二,教学必须有层次;第三,所有学生都能得到有效提高。教师应设置有梯度、有层次的教学内容任务,由简到难,根据学生的分组区别对待,在教师正确引导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分层教学在VB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1. 学生分层
学生分层是指按照学生的差异分组开展教学。这些差异包括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教师应避免给学生贴标签、对学生产生歧视或者偏见等行为。分组前,教师应认真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集中进行分组测试,并设计一两个任务由学生完成,观察学生的学习反应,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将能力相近的学生归结为同一层次,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
2. 教学目标分层
根据课程大纲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师应合理制订与各层次“最近发展区”相接近的分层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应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低到高。VB程序设计包含界面设计和代码编写与调试两个部分,笔者根据学生的三个分层,将这两部分的学习分为三个层次。界面设计的目标可以设计为:① 识别常用控件的种类和功能,理解控件的常用属性、方法和事件;② 掌握常用控件在界面设计中的简单应用;③ 掌握常用控件在界面设计中的综合应用。代码编写的目标可以设计为:① 理解对象事件,三大基本结构语句,变量的定义、常量、函数的功能;② 掌握各语句结构、变量、常量、函数在事件代码中的简单应用;③ 掌握各语句结构、变量、常量、函数在事件代码中的综合应用。低级层次的学生完成①级目标,尝试完成②级目标;中级层次的学生完成①②级目标,尝试完成③级目标;高级层次的学生完成①②③级目标。
3. 作业分层
作业的难度只有符合各层次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让教学更加高效。针对学生的三个层次的差异,作业可设计为低、中、高三个层次,即基础任务、拓展任务、提高任务。基础任务是全部学生都必须完成的;拓展任务要求中、高级层次的学生必须完成,并且协助低级层次的学生去尝试完成;而提高任务要求学有余力的高级层次的学生去完成,并且协助低级和中级层次的学生去尝试完成。
4. 评价分层
正确的评价不仅让学生学会反思,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根据学生的层次,笔者将评价分成三个层次,即基础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和创造性评价。评价过程不能流于形式,应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和学习效果,采用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不能仅關注横向评价,更应重视纵向评价,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