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成田
摘要:目前青少年学生漠视自己和他人生命的事例时有发生,主要原因在于学习压力大和生命教育的缺失,因而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生命教育刻不容缓。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一直致力于生命教育的渗透,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生命教育的看法和如何在历史课堂上构建生命教育的体系。
关键词:生命教育;全人教育;农村中学生;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7-0006
近年来,有太多中学生生命凋零的悲剧报导:云南某中学数十名学生在校园足球场打群架致二死三伤;江西某中学有一个学生因手机被收无法接受而刺死教师;北京某中学一名初中生因被批评而选择跳楼结束自己的生命……
每当读到这些消息,叹息之余我们不禁掩卷深思——这些本该天真向善的学生为什么竟敢这样漠视自己和他人宝贵的生命?
抛开社会和家庭环境这些主要因素,笔者认为教育,是不是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我国现今的教育体制,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升学压力,而压力大是学生走向极端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生命教育的缺失。
新课程改革一再强调“以人为本”,笔者认为,尊重学生的生命、引导学生尊重生命才是真正贯彻“以人为本”。没了生命,谈再多的知识与能力有何意义?
下面,笔者就从历史学科的角度出发谈谈个人对生命教育的看法和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构建生命教育的系统。
一、什么是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这个词相信有很多教师还是第一次听到,其实在国外,生命教育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很多国家就已经普及了。
生命教育是要人们直面生命和生死问题的教育,其目的在于使人们了解生命的由来,进而理解生命的意义,懂得生命的宝贵,学会积极地生存、健康地生活与独立地发展,从而实现生命价值,它不仅要教育人们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
所有人都需要接受生命教育,尤其是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青少年学生更为需要,因为长期以来我们的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只重视对他们的应试教育和成才教育,而忽视了生命教育,使得青少年的情感、心灵和个性被忽视,很难体验到自己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每年才会有那么多本文开头提到的与学生有关的悲剧发生。
作为教师,制度层面的问题我们无力改变什么,但是对学生的生命教育我们却完全可以进行。
二、生命教育的主体特征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实施生命教育必须在充分了解这个主体的前提下才能有效进行。
我校虽然属于城镇中学,但生源绝大部分均来自附近的农村,经有关调查对比发现,与城市学生相比,农村学生有以下几个特征:
1. 心理素质比较脆弱
农村学生自卑感较强,耐挫能力差,遇到挫折容易退缩,甚至压抑、想不开。
2. 家庭教育有偏差
农村学生的家长大多文化水平低,教育子女的方式大多简单粗暴,缺乏心与心的交流,还有一部分属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遇到问题容易走极端。
3. 不善人际交往
有很多学生,在父母呵护下成长,以自我为中心偏激、固执,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能力差,容易与人产生矛盾。
4. 受网络不良因素的危害大
农村的中学生在小学阶段在父母身边循规蹈矩,较少接触网络,进入初中后相对脱离了父母的监管,接触网络后对其中的暴力、色情等不良内容比较有新鲜感,容易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甚至效仿。
因此,农村学生的孩子更需要在生命的问题上得到引导。
三、构建生命教育体系,让生命之光常照耀
如何让生命教育之光常常照耀着每一位学生,这需要构建有效的生命教育体系,笔者在教学中作了如下尝试:
首先,确立生命教育的目标。
生命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生理发展、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提升等均衡发展,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也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所以,根据我们对生命教育的理解和历史学科的特点,我们认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目标可以包含下面五个层次:了解生命的起源,认识生命的尊严,理解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最后实现生命的超越。
其次,制定生命教育的计划。
以七年级为例,笔者就制定了以下计划:
1. 第一堂课:历史告诉我们什么(让学生知道生命教育,并了解大致内容)。
2. 生命的起源——上册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使学生从猿变成人经历的漫长过程和艰难的进化历程中了解生命来之不易。)
3. 生命的挑战——上册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以及社会动荡的各个时期(学生通过学习远古人类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如何生存、奴隶社会时代、战乱时代人民的悲惨生活意识到生命随时面临着来自自然、社会的挑战,理解生命的可贵。)
4. 生命的价值——上册第二、三、四单元,下册第一、二、三单元(学生通过学习孔子、秦始皇、汉武帝、蔡伦、张衡、隋文帝、李世民、阎立本、李时针等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有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从他们身上获取榜样的力量,理解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
5. 最后一堂课:简要回顾本学年生命教育的内容,请学生谈谈体会。
最后,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
历史教学是进行生命教育的一个很好的载体,无论是中国史还是世界史,古代史还是近现代史,都有非常多可供教师使用的题材,结合农村学生的特点,笔者主要采取以下途徑:
(1)开展以人为本的学科教学,讲求课堂教学的规范,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体现对学生个体的尊重。
生命教育的核心是对人及其生命的人文关怀。
升入初中后,学生的课业负担一下子重了很多,九门文化课几乎要把学生的课余时间掏空,所以学生的学习压力可想而知。
因此,初中历史的课堂不应该再成为增加学生学习压力的推手。
笔者在课堂上坚持民主教学的原则,以课堂为核心,民主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积极地营造出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给更多的学生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改善学生的自卑感;提高教学效益,力求当堂完成所有教学任务,能当堂完成的作业绝不在课后布置,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2)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如知识竞赛、历史辩论会、情景剧表演、历史人物评议等,让学生从伟人的事迹中体验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学科活动不仅是课堂知识的延续,更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绝佳形式。
初中历史人教版教材每个单元后都有活动课,笔者就经常利用这些活动课来实现德育目标,其中很多活动课都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中的活动课《秦始皇功过的辩论》就是很好的生命教育素材。
(3)将优秀的历史作品引入历史教学,进行赏析,让学生在欣赏历史人物的风采中,感受其生命的光彩。
讲到七年级上册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这一课时,笔者就展示《资治通鉴》中关于“张骞通西域”的描述——“……上募能通使月氏者,汉中张骞以郎应募,出陇西,径匈奴中;单于得之,留骞十馀岁。……骞初行时百馀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从简洁优美的古文中感受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和遇到的艰难险阻,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历史伟人那种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和敢于为国担当的爱国品质。
(4)利用节日和重大历史纪念日对学生进行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深刻教育。
城市学生比较有机会去参观博物馆、纪念馆、考查名胜古迹,农村学生这种机会很少,所以笔者就利用各种节日与学生分享伟人事迹,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一二九运动纪念日等,只要不在休息日,笔者都会找时间向学生讲述或重温那段历史,一起体会历史,感念先人,讨论这些伟人的生命价值。
随着教学进度的不断推进,学生对生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既明白了挫折和苦难是人生的挑战,只有不断战胜它们才能不断进步,也从一位位历史伟人身上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生命的重要性,要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實现生命价值。
总之,开展生命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爱惜生命。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应该以人为本,以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为目标,充分研究学生的差异,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构建生命教育的体系,通过系统的生命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顽强的进取精神、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让生命之光能常常照耀着中学历史课堂,把学生培养成为身心健康和热爱生命的人。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新店中学 36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