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蟹人工配合饲料的营养需求初探

2018-10-29 07:22黄莹何亮华黄贞胜赵一新刘雨龙姚远林旋
当代水产 2018年9期
关键词:青蟹脂类幼体

■ 黄莹 何亮华 黄贞胜 赵一新 刘雨龙 姚远 林旋

(1 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福州 350002;2 福建大昌生物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福州 350000)

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简称青蟹,俗称鲟,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软甲亚纲,十足目,爬行亚目,梭子蟹科,青蟹属。分布于我国广东、福建、浙江、台湾、广西和海南沿岸水域及日本、印度、东南亚、澳大利亚、南非等海域,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海洋经济蟹类之一。

作为肉食性甲壳动物,青蟹在天然环境中喜食鱼、虾、蟹、贝类,有时也会摄食动物尸体及少量藻类。其感觉器官灵敏,能有选择地寻找食物。传统模式青蟹养殖所用的饵料主要为小杂鱼、贝类或动物内脏等(Zhao et al., 2015)。然而这些鱼、虾、贝类等天然饵料资源有限,供应得不到保证,使用不方便(需要冷冻保存),且投喂后容易腐烂分解,败坏水质,造成病害蔓延,这种模式不利增产创收。为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增强经济效益,研发青蟹配合饲料是进一步推动其健康养殖的当务之急。尽管我国青蟹养殖已有百余年历史,但对其营养生理和配合饲料的研究起步比较晚。

1.幼蟹营养需求研究

养殖池塘

饲料是水产养殖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为水产养殖动物提供所需营养素,维持生命和生长繁殖。饲料的主要营养成分包括粗蛋白、粗脂肪、水分、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维生素等,具有构建机体、供给能量、调节代谢等功能。其中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被统称为三大营养素。蛋白质是构成生物体细胞原生质的主要成分,并在生命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生理作用。Catacutan(2002)的研究表明,饲料中的粗蛋白含量为32%~40%时能满足初始体重为(9.25±0.46)g的青蟹幼蟹的正常生长发育。苏以鹏(2013)的研究表明CI期青蟹仔蟹最佳配方蛋白质水平为46%。脂类对甲壳动物的幼体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特别在蜕皮及变态的关键时期,脂类含量及其组成发生显著的变化。研究表明,蟹类饲料中脂肪含量的适宜水平为4%~8%(侯俊利和陈立桥,2004)。Sheen和Wu(l999)研究发现,对于初始体重为35.8g~48.8g的青蟹幼蟹,饲料中脂肪的适宜含量范围在5.3%~13.8%。Zhao et al.(2015)的研究表明初始体重为(11.53±0.52)g的青蟹幼蟹的脂肪需求为8.52%~11.63%。以往通常认为碳水化合物不是甲壳动物的必需营养,有关碳水化合物的研究比较缺乏。碳水化合物通常以糖原的方式储存在肝胰脏和肌肉中,是生物合成过程中重要的能量来源。糖元作为中间代谢物质,一方面被用来分解供能,同时为合成非必需氨基酸等物质提供碳架。此外,甲壳动物的卵黄发生及卵黄色素(类胡萝卜素脂蛋白)的生化合成也需要糖元参与(刘立鹤,2005)。青蟹幼体的发育过程中,各期幼体的碳水化合物干重的比例与含量保持着稳定的低水平(仅占幼体干重的2%~4%),从Z1发育到Z4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亦呈增加趋势,其中Z3期增加最多,但随后幼体的碳水化合物的含量连续减少(李少菁等,1998)。

饲料

拟穴青蟹

2.成蟹营养需求研究

目前,关于甲壳类的三大营养元素需求的研究多集中于幼体动物,甲壳类成体营养需求研究的缺乏(刘立鹤,2005)。Djunidah(2003)研究了不同饵料对青蟹生殖性能和幼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饵料对青蟹生殖性能和幼体质量影响显著,但却未阐明其营养需求量及生殖的营养调控模式。蛋白质主要参与合成卵黄物质,如卵黄脂磷蛋白(Lipovitellin,LV)和卵黄蛋白原(Vitellogenin,VG)、肽类激素、酶类、性腺组织和配子,从而在虾蟹类性腺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Wouters et al.,2001; 艾春香等,2003)。饲料中蛋白质的数量和质量不仅影响亲体的个体生长发育,还影响亲体的性腺发育、产卵量、卵子质量、受精卵质量以及早期幼体质量。江洪波(2003)用粗蛋白含量为40%的饲料投喂中华绒鳌蟹,其性腺发育明显优于25%和35%蛋白组。脂类不仅能为虾蟹类的性腺和胚胎发育提供能量,并且能为其提供了必需营养成分,如必需脂肪酸(EFA)、磷脂(PL)和某些激素的前体等脂类。特别是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s)对虾蟹类亲体的性腺发育、卵的受精与孵化等起着极其重要的生理作用(Alava et al., 1993; Cheng et al., 1993;艾春香等,2003)。甲壳动物在其性腺发育过程中需积累大量脂肪(Galnis,1984),肝胰脏作为甲壳动物脂类吸收、加工、储存的主要器官,其脂肪水平随着性腺发育明显下降(刘立鹤,2005)。艾春香等(2005)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性腺发育,脂类从肝胰腺向卵巢转移。20:5n3、22:6n3、18:2n6、18:3n3是青蟹必需脂肪酸。n3/n6的合适配比,对促进性腺成熟,提高卵子受精、孵化率起着重要作用。Wouetsr et al.(2001)研究指出性成熟中卵巢的脂肪积累更大程度上依赖于饵料,虾蟹繁殖前性腺发育与代谢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和营养,在性腺发育和繁殖期间虾蟹对脂类营养需求也会急剧增加。饲料中添加2.0%的磷脂,有助于维持其较高的产卵频率和生殖力。碳水化合物是虾蟹类饲料中廉价的能源物质,饲料中添加碳水化合物有助于肝胰腺中葡萄糖的积累和储存,而葡萄糖是虾蟹类成熟期物质生物合成过程中的重要能源(艾春香等,2003)。甲壳动物的卵黄发生,胚胎发育中所需核酸和卵黄色素(类胡萝卜素脂蛋白)的生化合成也需要糖元。亲虾的繁殖性能及子代质量与受精卵中葡萄糖水平相关(Palacios et al.,1998)。

3 添加蜕壳激素

通过认识蜕皮现象的调节机制,人们可以对虾、蟹早期幼体的蜕皮进行人工控制,抑制性早熟的现象,提高经济效益(刘志冲等,2014);还可以为培育成体的软壳蟹,提供基础。青蟹生长期百余天时间,共需蜕壳13 次(其中幼体变态蜕壳6次,生长蜕壳6次,生殖蜕壳1次)。虾蟹类的蜕皮过程是受激素调控的,由Y-器官分泌的20-羟蜕皮激素被认为是主要的蜕皮激素。可以人工添加蜕皮激素调节体内蛋白质、糖类和矿物质等代谢的作用,并促进甲壳外骨骼的生长形成,使动物能快而顺利地完成蜕皮缩短蜕皮周期,在一定的时间内提高生长速度,从而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陈树桥等(2012)用添加0.50mg/kg 蜕皮激素的配合饲料投喂克氏原螯虾,发现试验组的体长净增量、特定增长率较对照组均有显著提高。Hinsch(1980)认为甲壳动物不能自身合成胆固醇, 但能将食物中的胆固醇转化为固醇类蜕皮激素。Y 器官分泌的蜕皮酮是由食物胆固醇转化合成的, Y- 器官从血液中吸收由食物中获得的胆固醇, 产生α- 蜕皮酮, 进入血液后转化为活性物质。刘立鹤等(2003)在凡纳滨对虾基础饲料中添加蜕皮酮,发现试验组虾体增重较对照组最大增加29.07%,提出凡纳滨对虾饲料中最佳蜕皮酮添加量为60mg/kg。但在青蟹,目前尚未见相关的报道。可参考凡纳滨对虾、克氏原螯虾等甲壳动物的研究结果开展青蟹人工配合饲料添加蜕皮激素的研究。

4 结论

目前虽有比照河蟹配方生产、销售的青蟹配合饵料但由于对青蟹的营养需求研究不够充分,尚未开发青蟹真正适用的配合饵料。因此,有必要针对青蟹生活习性,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开展人工配合饲料的研发,建立高产、高效健康养殖模式技术体系。

猜你喜欢
青蟹脂类幼体
黄海近岸潮汐锋海域蟹类幼体日间垂直迁移特征❋
青岛某烟厂体检人群不同血脂指标与高尿酸血症关系
奇异海蟑螂Ligia exotica幼体的生长特征研究
蚂蚁岛海域刺参浮游幼体发育过程研究
两只螃蟹
膨化配合饲料和天然饵料对拟穴青蟹育肥的影响
基于脂类代谢的DHFR—CHO细胞培养过程开发与优化
准妈妈不能断绝油脂
南方地区南美白对虾育苗技术的改进
食品化学中“脂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