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治理的多维度思考

2018-10-27 11:28魏艳芳
理论与现代化 2018年3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治理

魏艳芳

摘 要:大众文化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前我国大众文化发展在经济、政治、艺术、技术及理论支持等方面还存在亟需治理的问题。为更好推进大众文化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对大众文化发展中存在的这些问题进行治理和规范。

关键词: 大众文化;治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8)03-0118-04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繁荣。当今的大众文化是以电影、电视、报刊、小说、音乐、舞蹈等为主要内容的、在市场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产生的,贴近百姓生活,以休闲、娱乐为主要目的的商品化文化形态,是我国当前文化生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人们的生活中充满不确定性因素,这使得人们在面对更多选择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压力。于是,当今的大众文化以其通俗性和娱乐性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已经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思想和感情。

然而,一派繁荣之中也有令人担忧的倾向。习总书记就曾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当前我们在文艺创作方面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抄袭模仿、千篇一律、一味媚俗、把作品当作追逐利润的“摇钱树”、过度包装进而形式大于内容等现象。大众文化领域也是一样。要想发展好大众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整体繁荣,满足人民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要,就必须对大众文化进行治理和引导。针对大众文化发展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提出以下五个维度的治理思路。

一、经济维度:正确处理大众文化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

大众文化应该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考验的作品,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1]一方面,作为商品化的文化形态,大众文化当然不能完全不考虑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必须发挥其精神引领作用,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相较于物质产品,文化产品对人的影响是更加根本和深远的,它对人的知识素养、价值观念、社会生活、人际交往、人生追求等都有深刻的影响。因此,我们的大众文化建设应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当两种效益发生矛盾时,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就当前来说,迫切需要治理的是为了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的现象。根据治理的理念与要求,这需要大众文化生产领域各主体的共同努力。政府要认识到自己的职能,既要为大众文化的发展提供服务,保驾护航,又要建立合理的体制机制,以便对市场、社會和个人的文化生产行为进行约束;市场要有边界,决不能把经济效益置于文化的社会效应之上,甚至为了经济效益而放弃社会效应;我们的社会要高度发育,能够对大众文化的生产和传播起到推动、监督的作用;文化创作者个人和部门,要有文化良心,处理好义利关系,严肃认真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在此基础上再去追求市场效应。

二、政治维度:正确处理大众文化的政治导向性与娱乐性的关系

大众文化本身就兼具政治导向功能与娱乐功能。作为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观念形态的反映,任何文化都会受到政治背景和意识形态的作用和影响。因此,我国的大众文化必然和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一定的政治导向性。同时,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是适应人们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和生活状况而出现的文化形态,必然具有娱乐消遣性。这就产生了在发展大众文化的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其政治导向性与娱乐性的关系的问题。

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利用大众文化的政治导向功能。一些优秀的主旋律大众文化在社会上的反响证明,形式多样、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大众文化的政治引导更能取得理想效果。因此,我们要加强对主流意识形态如何与众多新兴大众文化形式相结合的研究,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融入大众文化,作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消费活动。另一方面,我们要避免泛意识形态化的错误,不能要求所有大众文化作品都是意识形态性的。大众文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化文化形态,本身就是非主旋律的多样性文化。如果全面意识形态化,大众文化千篇一律地成了政府意志的传声筒,就违反了大众文化自身产生、发展的规律,必然会阻碍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

政府在大众文化的生产和传播中要把握好职能界限,既要密切关注大众文化市场的导向问题,引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力发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防止歪曲、丑化、反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倾向出现;又要给市场和个人足够的创作空间,鼓励市场主体和文化创作者认真研究,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高度精准地融合在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同时,还要对遵循大众文化自身发生发展的规律,允许并支持多样化、娱乐性大众文化产品的存在。文化创作者要心怀国家与社会,恰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要“书写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实践,书写多彩的中国、进步的中国、团结的中国,激励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2]

三、艺术维度:正确处理大众文化的通俗性和艺术性的关系

优秀的大众文化作品本身就应该既是通俗的,又是艺术的。大众文化的艺术风格就是通俗性,正是由于这一点,大众文化才能和大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大众中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但是,通俗性并不意味着艺术性的缺失,一件文化作品如果没有一定的艺术造诣和文化内涵,即使通俗易懂也算不上好作品。

我们提倡与人民生活接近、符合人民欣赏水平的通俗文化创作。文化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只有真正反映社会实践的文化作品,才有强大的生命力。大众文化的生命力就在于对大众日常生产与生活实践的贴近,并以大众能接受的风格引起人们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毛泽东曾指出,我们的文艺工作者要想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就必须学习群众的语言。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真正为了大众的大众化作品。

我们提倡大众的、通俗的文化,但通俗不等于低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1]列宁也曾在批评《自由》杂志时说:“我们要告诉作者,庸俗化和哗众取宠绝非通俗化。通俗作家应该引导读者去深入地思考、深入地研究……”[3]。对于文化创作者来说,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应当成为他们遵循的创作原则和社会责任。文化生产者绝不能迁就和盲目迎合部分消费者的低层次审美情趣,把内容不健康、庸俗无聊的文化产品推向市场,毒害社会。

因此,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众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正确处理好大众文化的通俗性与艺术性的关系。一方面,我们不能按照精英文化的艺术风格来衡量大众文化的艺术价值,要尊重大众文化本身的风格;另一方面,我们要提倡大众文化创作不断地提高艺术品位,增加自己的艺术价值。正如习近平同志2016年11月30日在中国文联十大、作协九大开幕式上所指出的,“不让廉价的笑声、无底线的娱乐、无节操的垃圾淹没我们的生活。”[2]

为此,政府要加大对文化市场的整顿力度,建立健全文化市场法规,对于打着通俗、大众化的口号实际上却是低俗、庸俗的大众文化产品,绝不能任其发展。大众文化市场要遵循文化生产与消费的实质,不能为了博取大众眼球而放弃对艺术品味的追求。创作者要意识到通俗不是低俗,要努力关照百姓生活,反映大众的幸福与悲伤、失望与希望,将文化的启蒙、引领、超越功能,融入大众文化的创作。大众要提高文化欣赏水平,自觉抵制低俗、庸俗的大众文化产品。

四、技术维度:正确处理大众文化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科学技术促进了大众文化的发展,但是,技术的不合理使用也给大众文化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几乎每一种大众文化的形成与兴起,都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关。大众文化凭借着技术的优势得以产业化并迅速发展,从而最大程度满足了广大人民的文化生活需要。但是,技术的不合理使用也给大众文化本身及其受众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

标准化是先进传媒技术在文化生产中应用的最明显后果。技术进步使得模仿和复制变得容易,批量生产和传播变得容易;技术还使得文化创作领域充满了可计算性,从细节安排到消费模式都按照计算好的套路安排。因而,大众文化创作中,人的主体性地位让位于机器。文化创作失去了丰富的个性,也就失去了丰富的内容。

那么,文化发展该如何面对越来越先进的技术呢?我们强调既要遵循文化生产作为精神生产的本质规律,强调文化产品的创新、个性、内容是第一位的;又要适应科技进步的新形势,积极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以达到生产和创作的优质高效。习近平同志曾指出:“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在提高原创力上下功夫,在拓展题材、内容、形式、手法上下功夫,推动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与形式相融合、各种艺术要素与技术要素相辉映,让作品更加精彩纷呈、引人入胜。” [2]

在这个问题上,目前迫切需要治理的方面,不是先进的技术手段在文化的创作、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应用的不足,而是有些文化形式对于先进技术手段的过度依赖甚至滥用。我们利用高科技手段的目的在于借助这些手段更好地表达一部作品的灵魂,而非只是为了让观众见识这些手段本身。习近平同志指出,“思想和价值观念是灵魂,一切表现形式都是表达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载体。离开了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再丰富的表现形式也是苍白无力的。”[1]因此,我们既要适应科技进步的步伐,大力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提高文化生产和传播的效率和水平;又要防止文化生产和传播过于依赖高科技手段,有了试听盛宴,却无心灵盛宴。

五、理论支持维度:正确处理文化发展与文化批评的关系

当前,我们正在大力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大众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产业的支柱,也必须得到大力支持。因此,我们要加强理论和政策研究,研究如何更加合理地对大众文化加强扶持和指导、加强大众文化队伍建设、改革创新各方面体制机制,从而为大众文化的蓬勃发展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同时,面对当前大众文化生产、传播与消费领域中出现的问题,加强对大众文化的理论批评也很重要。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那样,“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1]

當前,在如何处理大众文化发展与大众文化批评的关系上,我们的理论、政策表现为更加热衷于为大众文化的繁荣发展及其产业化、让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出谋划策,而对于大众文化的批评问题则还需要给予进一步重视。文化理论工作者要有批判精神,没有批判精神,就没有真正的文化批评。当前,大众文化创作的方式、手段、形态及内容等都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大众文化的作品不可能都是完美的,只有有了真正的大众文化批评,我们的大众文化作品才会日益进步。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要正确引导舆论,树立正确对待大众文化及其产业化的氛围,既要为大众文化的发展创造积极向上的环境,也要引导人们直面大众文化发展中的问题,允许大众尤其是理论工作者对其进行客观的批评。大众文化批评要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以我国优秀文化批评理论为基础,吸收借鉴西方各种可资借鉴的文化批评理论,运用历史的标准、人民的标准、艺术的标准、美学的标准科学地评判作品。大众文化的创作者、传播者与消费者,都要理性对待文化批评,敢于面对、乐于接受批评,并及时修正创作、传播与消费中的问题。

综上,大众文化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前我国大众文化创作、传播与消费领域仍存在各种问题。为了促进大众文化的进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要,必须对大众文化进行治理和规范。为有效治理当前大众文化生产、传播与消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大众文化领域各主体之间必须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合作。政府、市场、社会以及文化创作者个体,都要认识到各自在大众文化创作、生产和传播中的边界和职责,形成有限的政府、有边界的市场、高度自组织的社会以及高度自律的文化创作者个体,并通过制度约束、情感感动、道德感化等途径,形成各治理主体间的各层次合作,切实为大众文化质与量的齐头并进铺设通道。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5-10-15].新华网.

[2]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EB/OL].[2016-11-30].新华网.

[3]列宁全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22.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治理
新时期我国大众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路径
浅谈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几点思考
既要“阳春白雪”,也要“下里巴人”
北大教授力挺《创造101》:大众文化不是草履虫
浅析“大众文化”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
关于治理潮州市区流动摊贩占道经营问题的思考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
一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