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宗胜 张小鹿
摘 要:新疆和田地区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地区,由天津市为主对口帮扶。近些年天津市与当地政府共同努力,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在特色产业、易地搬迁、劳务输出、教育医疗、爱心捐赠等多个方面,成功地为当地扶贫做出贡献。经考察,设施农业、工业园区等产业扶贫,两居工程、汉维混居、产城融合等搬迁扶贫,东部吸引、南北交流等劳务输出扶贫项目的有效实施,效果明显。天津援疆取得这些成就的经验做法是:与当地有关部门一起在扶贫工作中发挥了政府的主导性作用;结合当地少数民族集聚区的实际开展了有针对的扶贫;面对当地多维贫困和深度贫困现实,采取了多种举措实现综合扶贫;引入东部城改经验成功实现“造血扶贫”模式;将扶贫与社会政治稳定结合,在密切维汉关系中实现扶贫脱贫。
关键词: 精准扶贫;新疆地区;产业扶贫;易地搬迁;对口协作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8)03-0017-08
2017年8月3日至5日,南开大学扶贫调研团队专程前往新疆和田地区,就近年来天津援疆扶贫工作进行了调研。调研工作得到天津援疆前方指挥部与和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此次调研主要考察天津援疆开展的扶贫工作及其取得的成效,集中调研了天津负责帮扶的南疆和田地区东三县即策勒县、于田县及民丰县的多个项目点位,重点是产业扶贫、搬迁扶贫及劳务输出扶贫项目的进展与效果(个别项目也涉及其他地区)。
天津援疆前方指挥部在和田地区扶贫实践中,坚持提高政治站位、以当地需求导向、以制度管人管事、强化目标责任、创新援疆模式、高标准严要求、注重内外宣传、加大督查力度等原则,为当地扶贫脱贫做了大量工作,值得认真考察和总结:比如在特色扶贫方面,有创新项目帮扶、落实结对帮扶及加强社会帮扶等;在实业援疆扶贫方面,有培育特色产业、重视平台招商、优化环境营商等加大招商引资引产业;在教育援疆扶贫方面,包括开创性提升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软硬件条件、延续在学教育与补贴离岗在岗培训等;在医疗援疆扶贫方面,有“组团式”医疗师带徒、“院包科”式医疗单位帮扶等;在加强日常交流和献爱心方面,包括促进津和两地人员互动、推动全社会各层面帮扶、援疆干部入户走访、爱心捐赠、帮扶和田特色农产品销售等救急或常态方式等。
但是限于时间,调研组只能从以上多种扶贫项目中有取有舍,集中考察若干个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及劳务输出扶贫等項目。8月4日上午,调研团队考察了策勒县产城融合示范区(下简称“示范区”)。示范区是天津援疆干部将多种扶贫方式集中于同一空间的体现,其中策勒县天津工业园(下简称工业园区)是示范区的产业载体,而新疆丝绸之路服装有限公司则是工业园区重点企业。期间,调研团队还考察了扶贫搬迁项目及其配套建设的设施农业,通过设施农业实现搬迁人群的季节性甚至全年持续就业。8月4日下午和5日上午,调研团队分别考察了于田县和民丰县的搬迁扶贫项目和设施农业项目。两县的搬迁项目有“两居工程”(安居富民工程、牧民定居工程/定居兴牧工程)和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设施农业项目通常同搬迁项目同时实行,作为搬迁项目的配套产业,为搬迁群体搬迁后实现就业,确保脱贫效果稳定和可持续。8月5日晚,调研团队就和田地区劳务输出问题,同有关项目负责人进行了交流。8月6日调研组返回天津总结。
以下为调研组在和田地区东三县考察的工作报告。
一、产业扶贫项目的做法、条件及意义
(一)规模较大的设施农业项目
设施农业旨在充分利用和田地区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现农业高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和田地区东三县的扶贫项目,均涉及设施农业,设施农业也是天津援疆的传统项目。各次天津援疆均会投入一定资金支持此类项目的建设,其中第九批“天津援疆”在三县分别新建设施农业标准化农业大棚700个,每个成本为15万元,每个补助4万元。
为通过设施农业更好实现扶贫减贫工作,设施农业选址统一由政府确定,出资兴建,统一规划,集中布局;每个农业大棚均配有存放农业生产工具及进行管理的仓储室;配套安装先进的灌溉设备,采用较为节水的滴灌技术;各农户自行按照用水量缴纳灌溉用水费用,水费支出较低。大棚建成后在贫困户中按照优先建档立卡户,优先边缘贫困游牧民的原则进行分配,由各贫困农户具体负责对大棚的管理运营。大棚作物种植品种无统一规定,农户具有较大的自主决定权。结合当地沙质土壤特点,大棚种植作物多以西红柿、辣椒等蔬菜为主,兼有无花果等当地优势经济作物;每个大棚均标有内部种植作物的标示牌。由于和田地区农民种植蔬菜经验相对匮乏,政府还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蔬菜及经济作物种植者给予具体的技术支持,也选派和田当地农业技术人员至天津进行农业技术的学习交流,帮助其解决在蔬菜种植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总体来看,凡种植大棚蔬菜等作物的2500户贫困户,均能够解决生活问题,同时年收入平均能够达到18000元,有助于脱贫减贫。
(二)策勒县天津工业园
天津工业园是天津实施产业扶贫援疆的重要载体,也是促进脱贫内生化的重要途径,还是策勒县尝试产城融合示范区的依托。工业园区于2009年3月正式启动,规划用地10.67平方千米,位于策勒县城南约3千米处。园区分为综合配套服务区、农副产品加工区、特色产品加工区、新型建材、矿产加工区、仓储物流区五大功能区。服装产业园区位于策勒工业园区西部,规划总用地面积52.54公顷,其中目前可用地面积为34.24公顷。园区一期建设始于2014年5月,12月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总投资1亿元,建设面积22.5公顷,包括标准化厂房11栋、管委会科研办公楼1栋,并且实现了水、电、路、气、邮、网络、亮化、绿化等“七通一平”配套工程。二期建设项目始于2016年,建设4万平米的标准化厂房。
目前,策勒县工业园区重点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入驻企业涉及纺织服装、地毯加工类等行业,为带动当地劳动力的就业打下基础。截至2017年6月底,工业园区入驻企业近60家,2017年新入驻企业达22家,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超过7亿元,多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共招收员工约8000人。一方面使和田地区的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应用,另一方面降低了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成本、延长了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命周期。
调研组专门调研了天津援建的新疆丝绸之路服饰有限公司(下简称丝绸之路公司或公司)。丝绸之路公司成立于2015年4月,是工业园区入驻最早的企业之一,注册资本达1500万元,由来自天津的聂志新、陈耀强和林志明三人分别出资600万元、600万元和300万元。其中聂志新为法定代表人和执行董事,陈耀强为监事,林志明为经理;公司的经营范围涉及服装、防静电服装、鞋、帽、皮带、衬衫、领带、内衣、手工编织、手绣、地毯等的生产、加工、销售及一般货物与技术的进出口业务、生产及培训服务等。和田地区政府为公司入驻产业园区提供了便利条件,包括提供了免费的厂房,给予一定的税收及其他政策优惠,例如对于纺织企业的优惠包括固定资产投资补助、用工补助、培训补助政策、用电优惠价格、运费补助等,同时给予一定奖励,目前各项政策处于落实中;而公司用工主要考虑和田当地劳动力,目前就近吸收当地劳动力1500人,其中贫困人口1050人,每位员工平均基本工资为1500—1800元/月,基本能够保障“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三)两种产业扶贫模式的条件、意义及问题
以上两种具体的产业扶贫模式得以成功实施的条件:一是援建地区和当地政府在其中发挥了主导作用的资金支持,包括提供建设费用或补贴、出台优惠政策,硬件设施的建设及维修、招商引资等。二是两种模式均以当地较为充裕的劳动力资源为切入点,使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参与到劳动市场中,通过就业解决贫困。三是两类产业扶贫模式均是多種扶贫政策集合中的一个环节,设施农业项目和产业园区的兴建均同贫困人群的易地扶贫搬迁及“两居工程”相结合、互为配套,因而能够更好地发挥效应。
1.设施农业实现了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和劳动密集型使用,并且有效地同资本和技术结合,有助于改善和田地区贫困劳动力的效率与收益。相较于露天农业,设施农业生产精细化程度确实有了很大提高,种植作物的多元化也是设施农业的一个重要特征,丰富了和田地区少数民族的菜篮子,在蔬菜产量、收益方面都有所提高,人均年收达到5000—6000元。
2.产业园区适应于当地少数民族就业特点。和田地区是维吾尔民族及其他少数民族聚集区,由于语言、生活习惯及其他民族传统,导致和田地区劳动力较少向外地流动。因此增加就业的主要途径就是要增加当地就业。策勒县县域内设立产业园,正好便于劳动力在当地实现就业,同时相较于外出到其他省份就业而言,当地就业降低了社会排斥程度,可更加提高劳动就业的效率,降低在开展就业宣传中的阻力。如丝绸之路公司从业人员基本来自周边地区,上下班均较为方便。工业园区2017年新入驻或签约企业,预计为策勒县提供2000个以上的就业岗位,人均收入达到1.8万—2万元。
3.两类产业扶贫模式均有利于消除就业市场性别差异,更有利于吸纳女性劳动力就业。少数民族女性劳动力占贫困人口的一半,提高女性就业是提高和田地区少数民族就业率的重要措施和特点。受民族习俗影响,和田地区女性劳动力就业率仍较低,这也是和田地区贫困的重要表现。但是天津援疆干部发现,和田地区女性普遍在纺织行业具有比较优势,因此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有意识地突出了纺织企业的比重,从而为和田地区女性参与劳动提供了可能,同时也因比较优势而降低培训总成本。近些年维族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已经越来越普遍,特别在维族女性具有比较优势的纺织行业就业比重更高。在新疆丝绸之路服饰有限公司内,很多女性工人从事鞋子的生产加工,生产服饰等纺织品等,甚至有听力残疾人员被雇用从事生产。女性工人的平均工资可达到1500元/月,与男工人很接近或者一样的水平。
另外,调研组也在调研中发现两种产业扶贫措施仍存在需要改进的一些问题。比如在设施农业项目中,一茬儿作物收获结束后,一些设施农业大棚往往处于废弃状态,这无疑加大再生产的投资成本,也说明设施农业在生产技术和管理上都需要加强指导和监管,尤其是如何增加轮作及设备维护和休耕期内设施管理等;在工业园区项目中,入驻企业能够凭借政府提供的免费或低价厂房、政策优惠及各种奖励,短期内可能降低成本实现利润;但长期看政府补贴可能会逐步减少甚至取消,因此企业在市场上是否具有竞争力值得认真研究,从而产业扶贫及劳动力就业能否确保长期持续也是值得分析的大问题。有不少入驻企业存活的原因主要在于政府的高额补贴及其他政策优势,这必然使脱贫效果大打折扣,也使脱贫效果的稳定可持续受到质疑;在和田地区的某些民族特点也对企业的现代管理方式造成不利影响。例如,当地员工时间观念较为淡薄,不能较好地遵照公司规章制度,或者工资发放后几天内旷工人员会明显增加等,这些对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都产生重要负面影响。 这些问题都不是短期内开展岗前及在岗培训能够完全解决的,需要结合并尊重当地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及传统习俗,通过教育等措施逐步解决处理之。
二、易地搬迁扶贫项目的做法、条件及意义
(一)搬迁类扶贫措施项目
调研团队在东三县调研的各点位均包括移民搬迁扶贫项目,形式多样,如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安居富民工程、牧民定居工程/定居兴牧工程、震后重建项目等四类项目。易地扶贫搬迁旨在从根本上解决“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的问题;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控建设成本,强调“保基本”,资金由中央专项拨款、援疆地区和当地政府配套出资共同解决,贫困农户无需自筹款项。
和田地区实施搬迁类项目的主要做法:一是政府出资兴建安置房且配套公共基础设施。策勒县按照人均59728元标准进行补贴,其中中央预算10000元/人,中央专项基金5000元/人,地方债券9728元/人,农发行低息贷款35000元/人,政府财政进行贴息。按照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户均不超过80平方米的标准建设房屋,同时配套修建公路、幼儿园、卫生室和文化生活设施等,安装和提供电灯、自来水、暖气、天然气等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并规划留有相关土地用于居民发展庭院经济。二是安置点房屋分配实行少数民族与汉族混居嵌入模式。为了增加维吾尔等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的融合与沟通,安置点房屋分配均为汉族和各少数民族混合居住,即一排房子分配给符合条件的贫困维吾尔族群众,临近一排的房子则分配给符合条件的汉族群众。三是各安置点都配套相关产业。如在一些搬迁点周边配套了设施农业,或安置在临近产业园区就业。策勒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同“两居工程”安置点,统一布局在天津工业园周围,距离县城中心2—3千米,其中一些配套了设施农业项目。四是实行分批次兴建、分批次入住。因为资金投入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因此各安置点建设实行按规划分步骤建设、分批次入住。民丰县计划新建住房240套,第一期建设并搬迁入住80户,剩余部分仍在持续建设中。
(二)搬迁类扶贫措施的条件、意义及问题
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是“十三五”期间我国实施的重要扶贫专项措施,也是天津援疆的规定项目之一,其显著特点是投资大、周期长,对于帮扶特定贫困人群具有根本性的影响。和田地区搬迁类扶贫措施比较成功实施的条件有多项,一是各级政府发挥着主导作用,从规划动员、财政出资及产业配套,各级政府都直接参与,发挥了关键作用,为搬迁实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可能。二是当地群众有摆脱贫困的迫切需求。由于搬迁工程是脱贫的关键步骤,所以当地贫困人群能够克服传统的安土重迁观念及背负背井离乡的情感成本,比较积极地配合搬迁工程的实施。三是各有关安置工程都较全面的考虑了搬迁对象的后续发展,相应配套了设施农业或其他非农业等产业,解决了增加就业和收入的持续脱贫减贫的疑虑。四是和田地区土地资源充裕,地广人稀,具有充沛的土地资源供建设各种搬迁类扶贫项目使用。
和田地区的搬迁扶贫项目,比较广泛动员了社会各方参与,也有效解决了资金问题。搬迁类项目投资巨大,仅靠财政资金压力较大,动员各方引入社会资本,使其在获得适当利润前提下投资于基础设施项目或配套项目的运营,是缓解资金紧张的重要措施。例如和田地区产业园的主体项目,都是天津援疆干部从天津帮助引进,既解决了资金问题也增加了贫困人口的就业机会。其次,各搬迁安置项目均较好实现了人口、产业的适度集聚,尝试了新型乡镇模式。人口集聚有利于社会提供各类公共产品和服务,有助于实现地区内部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弥合城乡差距、解决“大城市病”的有效途径。最后,和田地区的搬迁扶贫项目较好实现了少数民族间及与汉民族间的融合发展,有利于安定团结。各搬迁项目的房屋分配均采取维汉混合居住的方式,这有利于加强民族间的交往,便于民族间技术、文化交流,实现经济增长收益提高及民族融合。另外在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的配套开发时,注重招标社会企业对具有维吾尔民族特色的艾提卡尔清真寺进行投资、建设、运营,既解决了开发资金短缺问题,也结合少数民族特色为贫困的维族人口提供了就业机会,有利于不同民族交流和维护社会稳定。
当然,和田地区的搬迁扶贫项目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方面。调研中发现,相当多的贫困户已经安置入住到新安置点上,但同时仍保留原有住房,未实现原有住房的复垦工作。可能的原因是当地土地资源丰富且地力贫瘠、贫乏,复垦成本又高,结果导致土地复垦效率低。因此,如何处理好原居住地复垦与保留之间的关系值得认真研究。另一问题是,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是在脱贫攻坚阶段实施的特定扶贫政策,几乎完全是政府直接推动的项目,在实现贫困人口住房安全有保障之后,如何保证各级政府不因扶贫而负债,如何切实实现贫困人群的脱贫减贫内生化,以及减贫效果的长期持续性都是值得研究的。
三、产城融合型扶贫新模式的做法及意义
产城融合示范区项目的实施方案,最早是由天津援疆第九批干部提出的,旨在解决“两居工程”存在的居住分散、规划凌乱且占用大量援疆资金等问题。产城融合模式的核心是以聚焦精准扶贫为主线,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目标,将多个扶贫减贫项目和多项扶贫资金进行整合,借鉴天津市将产业与城市化发展相融合的成熟理念,推动易地搬迁、产业扶贫,与当地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相结合的综合新模式。
(一)产城融合模式的做法
策勒县是天津援疆实施产城融合模式的试点县。策勒县选择在距县城东面3千米、距策勒天津工业园北面2千米的区域内,集中建设了产城融合示范区,名稱为策勒县新城区。新城区项目总投资1.4亿元,由天津市规划设计院提出规划方案,由天津援疆干部与策勒县政府进行协调,通过招投标进行施工建设。新城区内定居点、县城和工业园连成一片,将生活区、休闲娱乐区及工作区连成一片,形成了人口、产业集聚,提高了城市交通设施、管网设备、公共文化休闲广场及娱乐设施等公共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新城区搬迁安置房按贫困人口免费配给,并从三个方面对其发展产业及就业进行了配套安排:一是为各迁移安置贫困户免费配套了设施农业大棚,并对大棚蔬菜种植给予技术指导,体现了人才援疆、技术援疆与创新设施农业相结合;二是鼓励农户发展庭院经济,包括支持贫困户在预留庭院土地上种植蔬菜、农作物及养殖家禽;三是在临近的策勒县天津工业园区内,为有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的迁移人口,提供适宜工作岗位。
(二)产城融合扶贫模式的条件及意义
作为易地搬迁类扶贫措施的创新模式,产城融合发展模式除了具备搬迁类扶贫措施的通常条件外,其更加强调各种扶贫减贫措施的配套结合、整体性和统一性,对于资金需求也更大,不仅涉及到住房与就业,还涉及到公共设施和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是一种更加具体和明确的小城镇化模式。
首先是将产业扶贫与小城镇融合发展。产城融合模式将“两居工程”等迁移扶贫或住房保障等扶贫措施,同设施农业、工业园区建设等产业扶贫项目相结合,即将“两居工程”、庭院经济、设施农业、旅游开发、物流经济、工业园建设、小城镇建设相融合,嵌入一个整体进行发展,从而提高了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效率,有利于发展第三产业等服务业;多种功能建筑物的集中、人口的集聚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都有力地推动了新型小城镇化,有助于推进城市化进程;通过产业就业配套,扩展了贫困群体及全部人口在内的就业选择,提升贫困农户的生活水平,使农户实现或增加了工资性收入,人均工资收入达到2万元,脱贫减贫效果显著。总的来说,是一种扶贫脱贫与产业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相融合的新模式,是新型小城镇化模式。
其次,整合项目资金,引入社会资本。产城融合示范区能够解决原有援疆资金分散、安置点缺少规划、配套产业不足的缺点。但该模式无异于一个小型城市的建造,往往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仅靠政府财政投入难以全部完成,因此天津援疆干部整合各种帮扶资金,用以引导并撬动各种社会资本进入,结果缓解了当地财政扶贫资金的不足,也为盈利性社会资本进入新领域开辟了通道,是一种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新模式。
诚然,产城融合示范区是将天津援疆干部将天津城市化与产业发展的经验在和田地区的推广应用,因此可能存在一些仍需改进的地方:该模式需要资金规模大,因此资金短缺及如何解决可能是长期存在的问题;另外作为一个新型城镇的建设,其选址规划、城市建设、产业规划等多个方面,都需要及时整合与协调,唯此才能真正实现“扶贫资金真扶贫”。
四、和田地区扶贫劳务输出的做法及意义
和田地区是简单劳动过剩地区,简单过剩既是和田这类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的原因,也是其脱贫减贫的重要抓手。如何使用这些过剩劳动,既涉及脱贫任务的完成,也涉及社会政治安定。因此,除了通过产业扶贫增加当地就业外,面对紧迫的脱贫攻坚任务,采取向外省市的扶贫劳务输出是一个重要途径。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劳务输出而实现脱贫减贫,可能是既有利于社会安定又能够比较快地实现脱贫的一项值得考虑的措施。
在天津援疆方案中计划2018年从和田地区向外输出劳动力3000余名。该项目已经在2018年初启动,首批102人和第二批150人于田县少数民族群众已经输往山东青岛相关区县,后续批次也在安排中。安徽省计划2017年安排和田地区向安徽各地输出劳动力1000人,截至8月分已经成功输出劳动力500余人,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双语干部驻厂配合集中管理清真餐饮模式,在劳务输出过程中,每50人以上就配备一名副科级干部驻厂同吃同住,白天配合厂方管理并兼做翻译,晚上则组织培训汉语普通话。目前这些维吾尔族贫困人群主要安排在安徽省巢湖市、淮北市及铜陵市的多个企业,多为纺织类企业,包括雅戈尔这样的著名服装企业,这些人的主要输出地集中在和田地区皮山县(即安徽省对口援建地区)。具体做法包括:安徽援疆工作人员首先对安徽企业(其中多为服装生产企业)等进行用工需求调研,调研信息包括年龄、性别、学历、待遇、用工人数等;然后联合和田当地的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扶贫办等部门,将收集到的用工需求信息在皮山县进行发布和宣传,宣传方式包括在各村设立专门招工点、村集体动员、干部入户宣传、外出成功人员现身说法等;进而对于有意向且符合条件的劳动力进行集中培训,在疆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安全生产基本知识、日常生活用语、公司规章制度等;培训合格后,根据劳务输出人数选派若干名干部陪同,共同前往安徽用人单位,在企业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合格后入职。用人单位考虑到少数民族群众的实际情况,在厂区开建清真餐厅、允许夫妻同时输出等。为鼓励外出劳动力能够实现稳定就业,安徽援疆及和田当地政府在细节上进行创新,比如若能实现稳定就业,则由政府部门提供从用人地区到户籍地的一次性往返车票,并对实现一定期限稳定就业的劳动力提供额外奖金等。对于劳务输出的使用者也可采取较为灵活的方式,比如,对于用工需求较大且不易一次性足额招聘的企业,可分批次进行招聘、培训和输出等;而对于报名超标的批次,可做好记录,下次招聘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等。
扶贫劳务输出工程,将主动启动南疆地区有组织大规模的向东部沿海汉族集中居住地区转移就业的序幕,这对于新疆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和家庭都将产生积极影响,对其收入增加、思想观念都是一个重大冲击、改变从而提升,大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各地区的长期稳定,实现政治、经济与社会目标的统一。当然,在进行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同时,短期内也可能给接受劳务转移的地区带来一些不稳定,各地要务必做好一些必要的应对措施。
劳务输出是涉及到少数民族困难群众的长距离迁移,是一项变动较大的、效果明显的扶贫减贫措施,必须谨慎作出决策并进行细致严谨的评估。另外,在当前情况下,劳务输出对接收地区的经济及社會安定等方面的具体影响,也有待于进一步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有效的评估和研究。
五、扶贫工作做法的简单总结及建议
和田地区是南疆三地州之一,该地区是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2017年经国务院扶贫办委托第三方检查,全国首批26个贫困县摘帽(其中江西省井冈山市、河南省兰考县于2017年2月率先摘帽),和田地区民丰县位列其中,是全疆首批5个摘帽县之一,也是南疆三地州24个重点县中唯一一个摘帽县,这是对民丰县及援建单位脱贫攻坚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和田地区和援疆单位扶贫减贫经验的肯定。
我们的考察发现,和田地区的扶贫脱贫工作注重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尤其是结合其少数民族情况和深度贫困现实,改变以往“输血式”扶贫方式,充分利用援疆这一外来冲击,打破贫困循环,尤其重视多种扶贫方式结合,重视发挥社会资本在扶贫中的作用,扶贫成效比较显著。在脱贫攻坚阶段,当地政府及天津援疆干部主动出击,敢于创新“造血式”扶贫思路和扶贫方式,优化劳动力、土地、资金等资源配置,更加注重多种扶贫方式的结合,比如易地搬迁扶贫、配套产业扶贫和设施农业扶贫项目等,提高贫困主体的参与性,激发脱贫自主性,培育和提高了贫困主体的自身能力,保障了脱贫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将脱贫、发展同社会稳定结合在一起,有助于实现经济、政治与社会目标。
因此,天津援疆工作及和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从而对于少数民族和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减贫工作具有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其成功做法主要如下:
一是充分发挥当地政府部门及天津等地援疆单位在扶贫减贫工作中主导性、支持性作用。在产业扶贫和搬迁类扶贫过程中,各级政府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体现在脱贫攻坚工作的各个环节和方面,包括具体的政策制定、资金支持、产业配套、就业引导、技术支撑等等。可以说,当地政府部门及天津援建单位,尤其是基层组织和干部在这一轮的扶贫脱贫工作中积极努力,为脱贫攻坚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是充分结合当地少数民族集聚区的实际情况开展卓有成效的扶贫工作。和田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由于特殊文化传统和习俗,当地劳动力就业比例低,维族女性较少参加工作,汉语普及程度低等等成为普遍现象。天津等扶贫援疆单位针对这些少数民族特点,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如借助维族寺庙修建开辟适合维族就业的旅游产业;引导少数民族贫困劳动力走向东部汉族社会工作就业;有目的的招商引资纺织企业进疆为增加当地维族妇女就业创造条件;强化技能培训特别是正规汉语言教育等。这些颇具少数民族特色地区的针对性措施的效果,看来还是很明显的(可参见另一专门报告)。
三是敢于创新产城融合扶贫减贫工作思路,注重引入社会资本,实现多方共赢。天津援疆第九批干部从以往扶贫减贫工作中总结经验,将天津的成熟经验用于和田地区扶贫脱贫实际,尝试将贫困人口的生活、生产和发展在空间上实现一体化的产城融合新模式,为此注重整合并优化各种援疆资金使用,同时引入社会资本和天津企业,既解决了扶贫基础设施资金不足问题,又引导社会资本等多方参与扶贫工作,使扶贫攻坚的近期任务能够在长期内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彻底脱贫,产生更加深远的经济社会效应。
四是面对和田地区存在的多维贫困和深度贫困,多措施联合施策,注重脱贫工作的内生性、可持续性和稳定性。天津援疆队伍及和田地区近些年推动的扶贫工作已不再是简单的“输血式”扶贫,包括产业扶贫、搬迁类扶贫及扶贫劳务输出,已经都更关注扶贫“造血机制”的建立,是一种立体的、综合的且有针对性的扶贫减贫措施,旨在针对深度贫困地区的多维致贫原因施策,分别解决了就业岗位、工资性收入、住房问题、思想观念问题等,从更加基础和根本的层面上解决多维贫困,缓解深度贫困。
五是注重将脱贫扶贫工作同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政治稳定相结合。新疆地区近些年社会治安状况较差,宗教极端思想流行,一个重要原因是维族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交流不畅,维吾尔族群体贫困率较高,经济不发达,就业率低。天津等援助扶贫单位与和田地区政府认识到这一点,便将扶贫脱贫工作与保持社会安定和谐结合起来,将减贫扶贫、促进发展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措施,进行了较好的探索。比如在移民搬迁安置点上有意识地安排维汉及其他少数民族混合居住,加强了民族交流。在发展产业提高当地就业率的同时,有管理有组织、有纪律地向东部先进地区输出劳务等,增加了贫困人口的收入,生活居住有了保障,有助于促进民族融合和政治社会稳定。
总的来看,和田地区的产业扶贫、搬迁扶贫及劳务输出扶贫工作做法和经验,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收入,有助于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及深度贫困地区的居住环境,减小地区间特别是不同民族之间的收入差距,从而更多地吸引贫困人群参与到当地发展和自身生活改善中去,增强少数民族与汉民族间的交流和文化认同,使少数民族贫困群众摆脱贫困并实现发展。因此,这些做法和经验有着重要价值和意义,值得在具备类似条件的地区推广和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