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芹
摘 要:在教与学方式转变教学实践中,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学困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参与度不够、学习主动性不高,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为了帮助学困生这一群体,教师需要了解这一群体的心理特点,并加强对他们的心理辅导。通过用爱滋润他们,从积极的角度看待他们,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用集体的力量关心他们,制定多元评价方式,耐心地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从而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目标。
关键词:教与学;学困生;心理辅导
冰心先生说过一句话:“让孩子像鲜花一样自由自在地生长”。假如我们的孩子们在课堂教学中,自主参与,做到“自己的课堂自己主宰”,能动性和创造性如鲜花般绽放,那这样的课堂肯定是教师梦寐以求的课堂。近段时间来,我们学校教学行为方式转变的实验课堂正向这样的理想目标努力探索着。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大多都通过小组合作探索学习来开展教学。学生在小组团队中,有明确的责任和分工,学习积极性确实有明显的提高。但是我们也发现了一种现象,那就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参与发言的机会较多,而学习困难的学生则成了听众,在小组活动中容易开小差,甚至会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这种学生参与度不均衡现象如果不及时解决,将严重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进一步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因此,帮助学困生这一群体,是我们教学中需要关注的重要部分。下面本人拟就小学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心理辅导策略做一些尝试和研究。希望能通过加强学困生的心理辅导,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更好地帮助学生达成教育教学目标。
一、学困生的一般心理特征
学困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除了社会影响因素外,相当一部分学困生的形成与其家庭背景,社会环境,性格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每位学困生有所不同,但就整体而言,有许多共同的心理特征。
1.自卑。大部分学困生因长期失败的经历形成一种弱势心理,自卑而无助,常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
2.学习动机水平偏低,厌学思想严重。学困生由于在學习上无成就感,对于学习活动兴趣不高。
3.学习习惯差。学困生常有一些不良习惯,导致学习落后,久而久之形成了恶性循环。
4.情绪波动大。学困生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情绪很不稳定。上课听懂一点就兴奋不已,没听懂时就开小差,受到批评就情绪低落。
5.缺乏良好的意志品质。学困生也要求进步,但随着学习任务的加重而自己又不能跟上学习进度的时候,他们就容易丧失迎难而上的决心和勇气,没有坚持下去的意志,最后导致学习困难。
二、学困生的心理辅导策略
1.倾注真情,用爱滋润他们。学困生由于长期受到家长、教师的消极评价,他们的内心世界是焦虑、不安与无助的。家长和教师应经常自问是否走进了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否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是否体会到他们的失望与无助。教育家霍懋征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要爱学生,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用爱的甘露去滋润他们的心田。
2.从积极的角度看待学困生。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我们要摒弃对学困生的偏见,多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他们,根据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分层次地安排学习任务,让他们在小组中充当一定的角色,使他们也有可能完成力所能及的目标和任务,让他们在肯定中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得到成功的喜悦。
3.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用集体的力量关心他们。由于学困生常处于受批评、受冷落的地位,在集体中往往没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当看到同学们得到这样那样的认可和肯定,更增强了他们的压抑感和逆反心理。因此,教师要促进集体形成团结互助的关系,及时发现和肯定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小组合作时要求每个成员都要为小组的学习任务承担一部分责任,从而激励他们参与小组合作探索学习。
4.制定多元评价方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作业除评定等级或分数外,还需给予恰如其分的评语,及时进行表扬鼓励。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习的成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评价的主体应该多元,可以是教师、同学、家长。
5.加强家校互动,促进学困生与家长的感情沟通。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于学困生的心理辅导需要家长的积极参与。通过家庭辅导的形式,引导家长从家庭建设方面进行改变,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予以肯定,以增强孩子的自尊心,改善其心理状态。
每一位孩子都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学困生更是如此。作为教师我们要时刻关注学困生的发展动向和心理变化,通过分析和总结,及时调整学困生的转化策略,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去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力争进一步地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更好地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张国强.关于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J].现代教育学科,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