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丽
(三明学院 文化传播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
三明市位于福建省中部连接西北隅,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被誉为“中国绿都”,享有中国最绿城市之称。 地处北纬 25°30′~27°07′,东经116°22′~118°39′之间。山地占总面积 82%,耕地占8.3%,水域及其他占9.7%,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1]东依福州市,西毗江西省,南邻泉州市,北傍南平市,西南接龙岩市。境域以中低山及丘陵为主,北西部为武夷山脉,中部为玳瑁山脉,东南角依傍戴云山脉。辖九县(明溪、清流、宁化、建宁、泰宁、将乐、沙县、尤溪、大田)一市(县级市永安)二区(梅列和三元),土地总面积2.29万平方公里,人口有300万左右。[2]
三明地区的推广普通话(下文或简称“推普”)工作在福建省内乃至全国都享有一定的声誉,据福建省教育厅(教育工委)新闻中心陈宇、储志强2018年9月9日在福建教育电视台的报道,福建省普通话的普及率从2000年的82%提高到如今的92%,普通话水平测试参训人员累计超过150万人。然而福建省普通话水平与标准语还是存在着一些距离,因此研究和展现其现阶段地方普通话独特的语音样貌是很有价值和意义的工作。
学界一般将方言向普通话过渡中所出现的中间状态,叫地方普通话。因此,三明人说的普通话也就被称为三明地方普通话。对于这一不断离开母语向目的语渐进的语言形式,有人称之为“中介语”“渐进系统”或“过渡语”,也有人称之为“方言腔普通话”“方言区普通话”[3](P4-6)。“所谓地方普通话主要是由普通话和方言集合而成的,但是这种集合并不是简单的混合,而是有着特定的规律。”[4](P111-113)至于地方普通话的特点,于根元将其归纳为系统性、动态性、顽固性、能动性四个方面。[4](P111-113)也有将之归纳为模糊性与过渡性、系统性与反复性、动态性与创造性。[5](P30-35)
毋庸置疑,这些概念及研究成果改变了过去单一研究方言或普通话的两分法式的研究体系,在语言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方言、普通话、地方普通话三者之间关系紧密,方言与普通话各据两端,地方普通话处于中间的过渡状态,这个过渡状态是怎样行进的?比如哪些方音消失快,哪些方音消失慢,哪些方音呈现固化现象等?每个过渡状态的特点是怎样的?比如某地各阶段语音系统的变化轨迹情况如何?这些命题的立足点,无疑对推广普通话,抑或是动态记录方言到普通话的变化过程,都具有广阔的研究视阈,有重要的学术研究意义和社会应用价值。
文中的调查地点主要是指市区和城区,个别地方涉及城区以下的乡镇。调查资料主要来源于笔者二十余年普通话教学及社会推普测试工作的积累,部分情况来源于田野调查。①
三明地方普通话(仅研究语音特征,词汇和语法将另撰文研究)的声韵调系统和语流音变概况是:声母系统有17个,比普通话声母系统少 4 个(这四个是:zh[tʂ]、ch[tʂh]、sh[ʂ]、r[ʐ]);韵母系统大致有30个,比普通话少9个(这九个是:er[ɚ]及16个前后鼻音中一般使用的8个);声调系统除了四声外,还有入声促调现象。语流音变中比较突出的是没有儿化音,轻声音变现象极少,基本没有“一”“不”的变调等,具体情况见下文详述。
1.无舌尖后音(zh[tʂ]、ch[tʂh]、sh[ʂ]、r[ʐ])
三明各地普遍一致的问题是没有舌尖后音,即翘舌音,这个特征在整个闽方言区都具有较强的一致性。
其中 zh[tʂ]、ch[tʂh]、sh[ʂ],一般都用平舌音z[ʦ]、c[ʦh]、s[s]替代,或是比平舌音略微偏后的发音位置替代。在普通话21个声母系统中这4个音处于长期缺席状态。例如:“老师”读成“老私”,“哲学”读成“则学”等。当然,教师、年轻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翘舌音一般是介于平舌与翘舌之间的过渡位置,而平舌音的发音基本上部位略微靠后,并不是在舌尖与上齿背的准确位置上。同时发音中还存在不少平翘舌音相混、不能分辨哪些字读翘舌音、哪些字读平舌音的现象。
另外,舌尖后浊擦音r[ʐ]一般用浊鼻音n[n]或浊边音l[l]替代,例如:“燃点”读成“难点”或“蓝点”等。
2.鼻音与边音的问题(n[n]-l[l])
不少县市存在着n[n]声母字与l[l]声母字相混淆的情况。例如,“男人”与“兰人”相互混淆等情况。
3.唇齿音与舌根音问题(f[f]-h[x])
不少县市f[f]-h[x]这两个音都存在,但是表现为f[f]-hu[xu]相混。将f[f]读成hu[xu],例如,“房子”读“环子”、“飞机”读“灰机”等;或者将 h[x]读成 f[f],如“回家”读成“肥家”等。
1.前后鼻音问题
三明地区大部分地方不分前后鼻音且发音有误区。前后鼻音词语主要依靠语流中的语境来分辨。前后鼻音读成元音与轻度鼻化的韵尾结合的情况比较普遍,各地虽都普遍存在这些问题,但发音中也有不同的典型现象与特点(下文将分述)。
2.无中央卷舌韵母er[ɚ]
这个问题在整个闽语区也是普遍性的问题。er[ɚ]的发音是一个由央[ə]与卷舌动作的结合,发完央[ə]后舌尖卷至软腭位置。而大部分状况是 er[ɚ]多发成 e[ə],或者是发 e[ə]后舌尖翘起在口腔前中部收音。如“二”读“呃”、“耳朵”读“呃朵”等。受学校教育的影响,年轻人大多er[ɚ]的发音有一些卷舌意味,但舌尖基本卷不到软腭的位置,并且存在发音较不自然的现象。
声调问题在三明地方普通话中特点也尤其突出,主要表现在入声促调以及四个声调调值都偏低的现象。
1.入声促调现象
三明地方普通话除了四个声调之外,还有入声促调现象,尤其上声调和去声调字的入声促调现象较普遍。具体代表例字如:排骨、粉笔、各类、这个、切割 、打铁等等。
2.声调调值偏低
整个调值区域音高基本上都达不到五度,三至四度的范畴内居多,四个声调调值普遍偏低或者是调型偏离。具体表现为第二声35调发成33或34;上声 214调值发 21或211的调型。以下以“ma”音节为例,对三明地方普通话四声的调值与普通话四声调值进行一个比较。(见表1)
表1 三明地方普通话四声的调值与普通话四声调值
1.轻声的情况
轻声“是四声的一种特殊音变,即在一定的条件下读得又短又轻的调子”[6](P78)。轻声不仅引起了音高、音长、音强的变化,而且引起了一系列的音质变化。
三明各地均存在轻声问题。首先表现在发音上,比如轻声音节中的清辅音浊化,复元音变单元音,单元音向央元音靠拢,韵母脱落等变化掌握得不那么理想,甚至产生一种轻声调值变异的现象,如:刺猬 cìwei,轻声音节 wei调值是轻短低调(调值1),读成了轻短高调(调值5)。其次是轻声词语的辨记问题。普通话里的轻声词数量,在张洵如、陈刚编的《北京话轻声词汇》收词4351条。大量轻声词进入了普通话,以《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版)为例,收轻声词达3275条[7](P112-118)。而这几千条轻声词中只有一部分是有规律的轻声词,主要包括助词(如的、地、得、过、了、着、吗、呢),名词、代词后缀(“子、头、巴、么、们”等的名词、“他们”等的代词),叠音词(如爷爷、太太),中间的语素读轻声的动补式合成词(如对不起、说得来)等等。其余部分都是无规律的轻声词,学习者必须逐条记忆。《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国家语委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2004)也制订了一个《普通话水平测试用必读轻声词语表》,共收轻声词546条,其中包括了有规律轻声词284条。除去这284条,还剩下262条。这些轻声词正是闽地方言区人学习和辨记的难点。
2.儿化的情况
三明方言缺乏中央卷舌元音er[ɚ],因此,语流中没有儿化音的现象也就十分普遍,这也是整个闽语语音突出的问题。首先是er[ɚ]韵母的发音问题,基本上存在着卷舌不到位(舌尖卷不到软腭)、开口度过大以及发卷舌音生硬等等情况。其次是辨记问题。《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国家语委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2004)中《普通话水平测试用必读轻声词语表》,共收儿化词表189条,这189条儿化词语正是三明人学习和辨记的难点。
3.“一”“不”变调的情况
普通话语流中“一”和“不”会发生一种有规律的变调现象,而三明地方普通话在实际说话中存在“一”“不”较少变调现象。
(1)“一”的变调。“一”在普通话中只有在单独使用或者用在词句末尾,或作为序数“第一”时,读原调第一声。而在第四声前则变调为第二声(调值35)。在相同词语中间时变调念轻声。而三明地方普通话在“一”读音上则没有以上变调特点,绝大多数都读原调的第一声。
(2)“不”的变调。“不”的本调是第四声,在单独使用、用在词句末尾或用在非四声字前时,仍读第四声。只有在第四声字前念第二声。在相同词语中间或动补结构的词语中时变调念轻声。例如:差不多、等不及、买不买、好不好。而三明地方普通话在“不”的读音上比较有特点,不读原调,也没有什么变调的规则情况,一般都读成第一声。
以上所述的普遍性问题,其实在整个三明地区都存在,但在使用中呈现出的特点却不一而足。
三明九县一市二区除了上述普遍性的特征外,也有其特殊性,具体而鲜明的特征分述如下。
永安市。永安话属于闽中方言区的代表话,永安地方普通话主要问题是前鼻韵母 ian[iεn]与in[in]的问题。具体表现是前鼻韵母ian[iεn]丢失了主要元音[ε](前半低不圆唇元音),直接读成了前鼻韵母in[in],例如:“鲜艳”读“心印”,“咽炎”读“音银”等。年轻人中(如受过学校教育学生)基本不存在这些问题,问题突出者多为当地年长者。
沙县。沙县话也属于闽中方言,声母方面存在着舌面音 j[tɕ]q[tɕh]x[ɕ]发成舌叶音[ʧ][ʧh][ʃ]的问题,这个特点是与沙县方言没有舌面音,舌面音一般用舌叶音替代有关。韵母方面主要问题是 ian[iεn]-in[in]的发音,例如:“沙县”读成“萨信”,ian[iεn]中也是丢失了主要元音[ε]。 调查中发现,这个原为沙县普通话的主要问题,在推普的十几年中,一直作为推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来抓,到目前为止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仅仅在部分乡镇有所体现。
大田县。大田县18个乡镇大半是闽南方言,其中吴山、屏山、济阳、桃源闽南方言的特征最为明显和普遍。具体问题是:一是声母方面。n[n]-l[l]-r[ʐ]问题较普遍,有 r[ʐ]读成 n[n]或 l[l],有 n[n]读成 l[l],也有 l[l]读成 n[n]的现象。f[f]-h[x]问题中f声母字读成h声母字比较普遍,例如:“奋战”读成“混战”。二是韵母方面。前鼻音大多读成后鼻音,an[an]-anɡ[ɑŋ]、en[ən]-enɡ[əŋ]、in[in]-inɡ [iŋ]、uan[uan]-uanɡ[uɑŋ],如“担子”读成“荡子”,“尘世”读成“城市”,“人民”读成 “人名”,“红砖”读成“红装”等。后鼻音ianɡ[iɑŋ]与前鼻韵母 ian[iεn]的 问题 具有 典 型性 。ianɡ[iɑŋ]读成 ian[iεn]的,代表性例字如,“两”读“脸”,“良”读“连”等;也有 ian[iεn]读成 ianɡ[iɑŋ]的,例如“大田”读成“大 tiánɡ”。 二合元音ou[ou]-uo[uo]问题。具体表现为ou[ou]读成uo[uo],如“怒吼”读成“怒火”等。舌面前圆唇元音ü[y]读成舌面前不圆唇元音 i[i],如“名誉”读成“名义”;“下雨”读成“下已”等。 声调方面,入声促调的现象较为突出,如“排骨”的“骨”“粉笔”的“笔”的短促调现象等。
尤溪县。一是声母方面。f[f]-h[x]问题较为突出。具体表现为f[f]-h[x]相混,不少将f[f]读成h[x],比如“开方”读成“开荒”,“灰色”读成“啡色”等。二是韵母方面。韵母中ou[ou]读作ao[au]。尤溪汤川话比较突出,譬如“欧”读成“凹”等。齐齿呼i[i]读成撮口呼 ü[y]。尤溪洋中话比较突出,例如“名义”读成“名誉”等。丢失韵尾i现象。ei[ei]读成 e[ε],主要元音 e开口度变大,舌位靠前,并丢失韵尾 i,如“被”“辈”“背”等字的发音。前后鼻音相混。城关一带多前鼻音发成后鼻音,如“大官”读成“大光”;而新阳、八字桥、管前一带后鼻音多发成前鼻音,例如“装修”读成“专修”。
明溪县。一是声母方面。n[n]-l[l]-r[ʐ]问题突出。 舌面音 j[tɕ]q[tɕh]x[ɕ]发成舌叶音[ʧ][ʧh][ʃ]的现象,这个特点也与方言中没有舌面音有关。例如“去”中 qü的声母由舌面音q[tɕh]发成舌叶音[ʧh],即舌头两边卷起略微后缩方式发音。二是韵母方面。前后鼻音问题,其中in、ian、inɡ问题较大,例如“发音”读成“发烟”、“英语”读成“烟雨”等。三是声调方面。入声促调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阴平调、去声调的发音短促现象。
将乐县。一是声母方面。n[n]-l[l]问题较为突出,如“那边”读成“辣边”。h[x]-f[f]问题较为突出,将 h[x]读成 f[f],例如,“灰尘”读成“飞尘”等。二是韵母方面。二合和三合元音韵母丢失韵尾现象严重,较典型的是韵母ai、uai丢失尾音i的现象,如“白菜”“怪”的读音是当地典型丢音的例子,这种情况在将乐北片乡镇尤其突出。
宁化县。一是声母方面。n[n]-l[l]-r[ʐ]问题较为突出,一般没有r声母,个别地方也存在n[n]读成 l[l]、f[f]读成 hu[xu]的问题,例如“宁化”读成“林化”等。二是韵母方面。主要表现为丢失韵尾i的现象。在二合元音韵母ai、三合元音韵母uai中尤其突出,例如“海带”“快”等音节存在很明显丢失尾音i的现象,年长者这方面的发音较为明显。
清流县。一是声母方面。舌面音j[tɕ]q[tɕh]x[ɕ]发音问题较为突出,一般将其发成了尖音,例如在“姐姐”“阶级”“积极”等词语的声母发音上特点明显。n[n]-l[l]-r[ʐ]问题突出。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n[n]-l[l]相混的情况,有时候n读成 l,如“泥巴”读成“篱笆”,有时候 l读成 n,如“凉”读成“娘”;第二种情况是 r[ʐ]读成 l[l],例如“入口”读成“路口”。 f[f]-h[x]问题。 f[f]音较少,“吃饭”这样生活常用词发音尚可,一般情况是将 f[f]读成 h[x],例如“斧头”读成“虎头”等。二是韵母方面。撮口呼ü[y]读成齐齿呼i[i],例如“去”读成“弃”,“规律”读成“瑰丽”。也有小部分齐齿呼i[i]读成撮口呼 ü[y],例如“面积”读成“面居”等。
建宁县。一是声母方面。f[f]-h[x]问题比较突出,例如“发展”读成“花展”等。n[n]-l[l]混读,有时候 n[n]读l[l],有时 l[l]读n[n]。 二是韵母方面。齐齿呼韵母i[i]读撮口呼韵母ü[y]问题,如“去”读成“弃”等。
泰宁县。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声母方面。f[f]-h[x]问题比较普遍,还有n[n]-l[l]混读。二是韵母方面。二合元音韵母ou[ou]-ao[ɑu]问题,具体表现为 ou[ou]读成ao[ɑu],代表例字如“肉包”“狗肉”等等。
三元区和梅列区两区情况基本一致,除了上文所述的普遍性的问题外,基本没有什么较为典型的特殊情况,反映出三明推普生态环境的良好。
通过对以上各地普通话的分析研究,大致归类:三明的梅列区和三元区特点较为一致;永安、沙县特点较为一致;泰宁、建宁特点较为一致;明溪、宁化、清流特点较为一致;将乐与明溪较为一致;尤溪内部情况比较复杂;大田多为闽南方言特点,但内部情况并不一致。
三明地方普通话的特点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三明市普通话生态环境良好的一面与城市多元化的移民结构有直接的关系。三明原是一个叫三元的小镇,20世纪50年代末中央决定设立三明市,福建省政府根据中央工作会议精神,决定在三明市三元和梅列两辖区建设工业基地。根据三明市相关档案资料显示,工业发展的人才主要是福建省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华东经济发达地区的高级技术人员,大量劳动力主要是由省内外退伍军人和从晋江专区、福州专区调集的人员构成,行政管理人员则是从省内的南下干部群体中抽调。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华东沿海一带大批轻工业企业被政策性内迁,伴随而来的是上海籍和江浙籍人员的大量流入。因此,三明成为了多元化人口结构的移民城市,普通话(而不是当地话)很自然地成为了人们沟通交流的强势语言。
毋庸赘述,古老的汉语发展到今天,存在多种复杂的方言,全国范围内汉语方言可以分为七大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以及粤方言)。
而三明九县一市二区,大部分区域位于福建的中部,少部分位于西北部地区,因地理位置以及历史沿革的原因,其方言种类也极其复杂。三明辖区内便有闽、客、赣三种方言,其中大部分地区又表现为混合型方言。闽方言区域又下分为闽中、闽南、闽北、闽东4种次方言和3种过渡方言。[8](P2724)(见表2)
由此可见,在这样的方言区域影响下,三明辖区地方普通话很自然地打上了方言的烙印,并在其发展中相互间碰撞、融合,展现出当下各自的独特样貌。
三明地区推普工作开展较早,成果显著。早在1958年,三明辖区的大田县就享有全国推普红旗县的荣誉称号。三明地区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工作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历经二十余年,极大地促进了该地区普通话水平的提高。各地市的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播音员、主持人普通话水平应达到一级乙等以上)、中小学语文教师 (语文教师普通话水平应达到二级甲等以上)以及幼儿园教师在推普中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也在各地发挥着积极的影响,特别是各地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尤其重视方言音的辨正训练。值得注意的是,年轻一代已经远离方言音的困扰,如沙县的ian读成in的现象在90后中基本都不存在了。因此现阶段三明地区推普大环境的态势堪称良好。相比较,城区比乡镇更为优化。
表2 三明(九县一市二区)的方言分区表
对现阶段福建三明地方普通话的调查研究显示,福建三明地方普通话与标准语的距离更为接近,其所呈现出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特征,是接下来推普工作的关键。三明人在学好普通话的进程中,若能针对这些“固化”的特征进行强化训练,势必取得普通话学习的丰硕成果。
注释:
① 在进行各地的田野调查中,所联系的一些具体调查对象名单如下:建宁县陈东丽(建宁人,省级普通话等级测试员)、尤溪县陈细珠(尤溪人,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大田县张玉凤(大田人,省级普通话测试员)、永安市郑秀艳(永安人,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明溪县王丽珍(明溪人,省级普通话测试员)、清流县温文梅(清流人,省级普通话测试员)、泰宁县张文香(泰宁人,省级普通话等级测试员)、将乐县李雪琴(将乐人,省级普通话等级测试员)、宁化县袁小英(宁化人,省级普通话等级测试员)、沙县杨玉兰(沙县人,省级普通话测试员)。在此谨表谢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