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MR方案治疗CLL并发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疗效和安全性

2018-10-26 01:48:30徐志阳颜丽华丁现超郑州颐和医院血液内科河南郑州450000
现代医药卫生 2018年20期
关键词:血细胞免疫性单抗

徐志阳,许 伟,张 静,颜丽华,丁现超(郑州颐和医院血液内科,河南郑州450000)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是形态成熟的淋巴细胞在外周血、骨髓、淋巴结和脾脏等淋巴组织中克隆性增殖的肿瘤性疾病,该病患者常出现免疫平衡失调,因此并发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的风险很高[1]。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主要包括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及自身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等[2]。因CLL并发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系恶性B⁃CLL细胞、异常的T细胞、微环境及免疫失衡等复杂因素相互作用所致,故其诊断和治疗均较棘手。目前,对CLL并发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的治疗尚无统一规范,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FMR方案治疗CLL并发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疗效、生存期和安全性评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例患者为2014年7月至2017年2月在本院血液内科接受FMR方案治疗的CLL并发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患者,其中男3例,女5例;年龄53~79岁,中位年龄65岁。CLL诊断标准治疗指征均参照《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15年版)》[3],根据外周血细胞计数、骨髓细胞形态学、流式细胞术(FCM)免疫表型检测结果进行诊断。AIHA、ITP、EVANS综合征诊断标准参照《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4]。其中4例患者为初治,4例患者曾接受激素(地塞米松、泼尼松)治疗。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1.2.1.1 FMR方案 第1天静脉滴注利妥昔单抗(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批号:SH117)375 mg∕m2(应用利妥昔单抗前30 min,肌内注射盐酸异丙嗪25 mg预防过敏),开始速度为50 mg∕h,如无不良反应,每30分钟递增 50 mg∕h,最大可达 400 mg∕h,同时给予床边心电监测。第2~4天静脉滴注氟达拉滨(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17013111)15 mg∕m2;甲强龙(辉瑞制药比利时公司,批号:N9550)第 2~4 天静脉滴注 1 g∕d。化疗过程中给予水化、碱化、利尿、保肝等辅助措施,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的变化。每28天为1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骨髓抑制期若血红蛋白(Hb)<70 g∕L或血小板计数(Plt)<20×109L⁃1,给予输注辐照后的红细胞悬液或单采血小板悬液;若出现中性粒细胞缺乏(<0.5×109L⁃1)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皮下注射;若出现发热等感染表现给予相应抗感染治疗。患者治疗前后检测血细胞计数、骨髓细胞形态学、B超(浅表淋巴结、肝和脾)、β2⁃微球蛋白(β2⁃MG)、ZAP⁃70 表达、CD38表达、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IgVH)突变、染色体核型、特异性细胞遗传学异常(ATM缺失和p53缺失)和微小残留白血病(MRD)等指标。

1.2.1.2FCM 监测 MRD 病灶 CD5、CD10、CD19、CD20、CD22、CD23、CD34、CD45、FMC⁃7、sIg⁃Kappa、sIg⁃Lambda、CD79b、CD38、ZAP⁃70 单抗均为美国 BD 公司产品。采用美国BD公司的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和Cell Quest分析软件进行分析。CD5+CD19+细胞比例小于1%为MRD阴性,>l%为MRD阳性。CD38阳性细胞率大于30%为阳性,ZAP⁃70阳性细胞率大于20%为阳性。

1.2.1.3 PCR检测IgVH基因突变检测 采用IgVH基因引物和IGH Somatic Hypermutation Assay V2.0试剂盒,所得序列与IgH序列同源性小于98%定义为体细胞突变。

表1 8例患者临床特征

1.2.1.4 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p53、ATM 取出储存于-20℃的染色体标本,采用17p13的p53基因探针和1lq22.3的ATM基因探针(美国Vysis公司产品),运用间期Fish技术分别检测p53和ATM基因缺失,p53和ATM基因缺失的阳性标准分别为大于5%、7.5%。

1.2.2 疗效和不良反应评价标准 参照中国指南疗效标准。(1)完全缓解(CR):①症状消失;②无淋巴结、肝、脾等脏器肿大;③血常规:中性粒细胞大于1.5×109L⁃1、淋巴细胞小于 4×109L⁃1、Hb>110 g∕L、Plt>100×109L⁃1,骨髓象淋巴细胞小于 0.300。(2)部分缓解(PR):①肿大的淋巴结、肝、脾缩小大于或等于50%;②下列几项中至少满足 l项:中性粒细胞大于 1.5×109L⁃1;Hb>110 g∕L、Plt>100×109L⁃1;无输血情况下,中性粒细胞、Hb、Plt较治疗前上升 50%。(3)疾病稳定(SD):疾病无进展同时不能达到PR;(4)复发:患者达到CR或PR≥6个月后疾病进展(PD);(5)难治:治疗失败(未获CR或PR)或最后1次化疗后小于6个月PD;(6)MRD阴性:多色流式细胞术检测残存白血病细胞小于1×10⁃4。药物不良反应按照WHO分度标准分为0~4级。

1.2.3 随访 随访截至2017年9月30日,随访方式包括电话随访、门诊复查、查阅病历。

2 结 果

2.1 临床特征 IgVH基因突变阳性5例(62.5%),CD38阳性 3例(37.5%),ZAP⁃70阳性 4例(50.0%);8例患者染色体核型均正常,1例患者伴高危的细胞遗传学p53。见表1。

2.2 疗效分析 6例(75.0%)患者获得CR,1例(12.5%)患者获得 PR,客观缓解(CR+PR)7例(87.5%),1例(12.5%)患者治疗无效。随访至2017年10月,随访时间7~3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6例患者持续缓解,1例患者虽达PR,但已摆脱输血依赖,1例未缓解患者需要间断输血治疗。

2.3 FMR方案治疗前后患者MRD及β2⁃MG水平变化 8例患者治疗前MRD平均水平(19.11±2.63)%,随着治疗MRD水平逐渐减低,治疗后MRD水平变化见图 1A。8 例患者治疗前 β2⁃MG 水平(4.20±1.03)mg∕L,高于正常值上限,治疗后β2⁃MG水平变化见图1B。

图1 FMR方案治疗前后患者MRD及β2⁃MG水平变化

2.4 治疗相关不良反应 8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粒细胞减少、贫血及血小板减少),持续给予重组人G⁃CSF、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及输血支持治疗,均安全度过骨髓抑制期;2例患者出现肺部感染,1例患者出现带状疱疹病毒感染。1例患者首次输注利妥昔单抗时出现皮疹伴瘙痒,停止输注并给予抗过敏处理,再次输注未再出现不良反应。2例患者治疗期间出现血糖、血压轻度升高,治疗停止后血糖、血压逐渐恢复正常。

3 讨 论

CLL伴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发生率为4.3%~9.7%,其中以AIHA(7.0%)最为常见,其次分别为ITP(2.0%~5.0%)、PRCA及自身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1.0%)[5]。虽然CLL伴发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发生率低,但部分患者往往以自身免疫性溶血、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等为首发表现,CLL临床特征不突出,易导致误诊。本研究病例中2例患者先诊断为溶血性贫血、2例患者诊断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欠佳,最终确诊为CLL。

研究表明,CLL患者易并发ITP发病机制:CLL患者体内非恶性B淋巴细胞分泌的具有高亲和力的多克隆IgG自身抗体导致,异常分泌的IgG可靶向作用于红细胞表面和血小板表面的RhD、RhCcEe、B3及糖蛋白(Gp)Ⅱb∕Ⅲa等抗原表位,继而通过抗体依赖细胞毒性作用诱发或加重血细胞破坏[6]。

细胞遗传学异常是CLL最重要的预后因素,已明确的预后不良的遗传学异常有p53和ATM缺失。ZENZ等[7]研究显示,p53缺失患者CR率仅为5%,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时间仅为11.2个月,而无该缺失的患者CR率为50%,中位PFS时间为51.8个月,p53缺失患者3年总生存率仅为38.1%。本研究中1例患者存在p53(+),疗效较差。

CLL并发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的治疗方案尚无统一规范[8],其主要为根据对病例的回顾性分析和专家经验应用传统方法。CLL疾病本身无治疗指征的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患者不需要针对CLL进行治疗,而只需针对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进行治疗,而对于具有治疗指征的CLL伴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则建议采用较为积极的联合治疗策略。氟达拉滨其代谢产物能抑制DNA和蛋白质合成,导致广泛的DNA断裂和细胞凋亡。利妥昔单抗能特异性靶向B淋巴细胞表面的GpCD20,通过抗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ADCC)和补体依赖的细胞毒(CDC)作用发挥抗肿瘤效应,还能直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9]。但CLL细胞CD20的表达较其他B细胞淋巴瘤低,利妥昔单抗在体内的半衰期短,因而其单药治疗CLL临床活性有限。氟达拉滨能下调CLL细胞膜表面补体抑制蛋白CD46、CD55和CD59的表达水平,使CLL细胞对利妥昔单抗诱导的CDC作用更加敏感。反之,利妥昔单抗能下调IL⁃10和Bcl⁃2,使CLL细胞对氟达拉滨诱导的凋亡更加敏感[10]。而糖皮质激素是治疗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的一线药物。故本研究采用FMR方案治疗CLL合并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考虑到CLL患者多为老年、基础疾病多、器官功能下降、化疗药物耐受性差及抵抗力下降等因素,故本研究中将氟达拉滨剂量减量,应用后未出现严重化疗相关不良反应。

近年来,随着对CLL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对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的研究,许多小分子抑制剂及新的单克隆抗体不断开发应用,如伊布替尼、艾代拉利司和Venetoclax等,对伴p53基因异常的CLL有较好疗效,并且患者耐受性良好[11]。新药联合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CAR⁃T)对于CLL患者也具有很好的治疗前景。

总之,本研究采用FMR方案治疗CLL并发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的患者,初步结果表明该方案的疗效肯定且安全可靠,为CLL并发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患者提供了治疗选择。但本组病例为回顾性研究,病例数尚少,随访时间尚短,今后还需更大样本研究结果来证实。

猜你喜欢
血细胞免疫性单抗
Efficacy and safety of Revlimid combined with Rituximab in the treatment of follicular lymphoma: A meta-analysis
从扶正祛邪法探讨免疫性复发性流产的防治
胸腺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司库奇尤单抗注射液
施氏魮(Barbonymus schwanenfeldii)外周血液及造血器官血细胞发生的观察
河南科学(2020年3期)2020-06-02 08:30:16
Atg5和Atg7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血细胞分析中危急值的应用评价
云南医药(2019年3期)2019-07-25 07:25:16
沙塘鳢的血细胞分析
使用抗CD41单抗制备ITP小鼠的研究
全血细胞分析仪配套操作台使用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