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幽梦影》中的自我东方主义与东方文化情结

2018-10-25 10:33徐露
西部论丛 2018年10期
关键词:东方文化林语堂

徐露

摘 要:文章从林语堂的自我东方主义和东方文化情结出发,对其《幽梦影》作具体分析。通过对《幽梦影》的题材、内容及其体现的生活态度的分析,结果表明,林语堂既深深依恋中国文化又有一定的自我东方主义倾向。

关键词:林语堂 《幽梦影》 自我东方主义 东方文化

0.引言

林语堂的生平、历史观、女性观、翻译观一直以来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万平近的《林语堂论》是第一部研究林语堂的专著 (万平近,1987),对林语堂的生平、思想、创作等作了系统的研究。90年代,著名学者施建伟连续发表《林语堂在海外》 (施建伟,1992)、《幽默大师林语堂》等著作 (施建伟,1999),通过大量资料还原林语堂在国内外的生活经历。新世纪以来,女性观成为林语堂研究的热门视角。但总的来说,对于林氏翻译的研究只占了林语堂研究整体的一小部分,研究的角度也相对单一。而且大多都倾向性地针对某部译作,如以《浮生六记》的英译本为题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到的论文有68篇,但以“幽梦影”为关键字搜索到的文章只有寥寥5篇,可见该书在林氏译作中关注度较小,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1.《幽梦影》中林语堂的自我东方主义

从林语堂英译《幽梦影》的选题来看,1936 年其赴美从事文学创作时,美国文学正处于由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转变的过渡期,原来的文学亟需注入新的思想和内容,更需要新的形式和技巧,于是文学家们开始向国外文学寻求援助。而对于美国文学而言,林语堂所翻译的中国典籍恰恰包含了其自身所没有的新思想和新文体。《幽梦影》为明末清初的文人张潮所著,全篇以其格言、哲言、清言、韵语等共 219 则为主体,并附有140多位文人写下的 550 余则评语。这样的语录体小品文不仅形式上绝无仅有,主题也与现代主义截然不同。现代主义多是从内心感受着手,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而明清小品文题材很少涉及国事、政事、时事,它多是抒发个人情感,大多描写日常生活琐事和闲情逸致。新颖的文学体裁、充满神韵的中国智慧不仅为现代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活力,促成了后现代主义的出现,而且满足了西方读者想要了解中国智慧的好奇心。《幽梦影》这本书宣传了中国人的闲适自足,有一种怡然自得的格调,但是《幽梦影》的片段翻译出现在《生活的艺术》中时是1937年,当时中国正饱受战乱之苦,书中所描写的享受闲适与中国的实际状况相去甚远。相反,当时美国正处于工业化高度发展的现代化时代,人们内心所渴望的正是这种闲暇与轻松。林语堂选择这种主题是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对于中国文化的实际认知,来迎合西方读者的精神诉求。

从林语堂英译《幽梦影》的内容来看,书中男尊女卑的观念正符合西方人对东方封建落后价值观的期待。东方主义的对立化表现之一就是关注东方世界具有吸引力的一面(如闺房、艺妓等,东方女性被描绘为放荡、被动且颇具异域风情)。而林语堂重新整理并翻译的《幽梦影》里有一章专门题为“妇女与朋友”,其中最频繁出现的词就是“美人”。《幽梦影》中有 “所谓美人者,以花为貌…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这种是张潮心目中的理想女性。知性、美丽、通情达理,是对女性一个固化的概念——如果要被称为美人,就必须要满足以上要求。也有 “娱情之妾固欲其美,而广嗣之妾亦不可不美”,女性被添上了浓浓的封建落后色彩,沦为了男性的玩物。 “男尊女卑”的思想表露无余,这种思想对于当时的美国来说,是非常不可思议的。而这种女性的形象恰恰体现出了东西方文化进步上的差距,东方无疑是非常落后的,但是这种形象正符合了西方读者对于中国女性形象的期待,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和优越感。可见林氏在选择英译《幽梦影》时,无论是主题还是内容,都体现了其身上的自我东方主义倾向。

2.《幽梦影》中林语堂的东方文化情结

林语堂对于《幽梦影》这本书的推崇就是他自身东方文化情结的一个体现,他曾在The Importance of Living一书中如此介绍《幽梦影》,“…This is the attitude of all Chinese writers of poetry or prose, but I think its best expression is found in the epigrams of Chang Chao, in his book Yumengying” (林語堂,2009),他非常崇尚张潮这种将自然融于生活的生活态度,这种归于自然的古朴思想是他东方文化情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在他的自传里也说过,“如果我有一些健全的观念和简朴的思想,那完全是得之于闽南坂仔之秀美的山陵,因为我相信我仍然是用一种简朴的农家子的眼睛来观看人生” (林语堂,1994),从他这些语句里也可以看出他那种质朴的,渴望回归故土的东方文化情结。在旅居30余年后,林语堂最终选择回归祖国,这也正是他对东方文化深深眷恋最好的表达。

3.结语

通过以上对于林语堂在《幽梦影》取材及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林语堂自我东方主义和东方文化情结皆有体现。他身上的东方文化情结使得他们深刻理解并尊重原文,但是自我东方主义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又有助于西方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接受。其双重文化背景使其翻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万平近. 林语堂论.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2] 施建伟. 林语堂在海外.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

[3] 施建伟. 幽默大师林语堂.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

[4] 林语堂. The Importance of Living 生活的艺术.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5] 林语堂. 从异教徒到基督教徒 八十自叙.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东方文化林语堂
《玻璃珠游戏》中异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林语堂的“半场演讲”
林语堂的演讲时间
多样解构
林语堂更衣见老友
林语堂妙论“好丈夫”
Lin Yutang’s Aesthetic Orientation and his Translation Thematization
中西文化对比与对外汉语教学
论21世纪国际法的理论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