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振环
摘 要: 数字时代职业岗位要求员工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核心课程。通过研究职业岗位胜任力在计算机方面的基本能力需求,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软硬件应用能力的可行途径和实施建议。
关键词: 岗位胜任力; 大学计算机基础; 计算思维; 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8)09-82-03
Abstract: Professional jobs in the digital age require employees to have high 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uter basic course is the core course for cultivating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professional positions' general ability demand for computer applicati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computer basic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is explored. The feasible way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or training students' learning ability, problem solving ability, and software and hardware application ability.
Key words: post competency; computer basic course; computational think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缘起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我国高校普遍开设的公共基础必修课,它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基本目的[1]。长期以来,作为多数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唯一开设的计算机类必修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的推进,各工作岗位对计算机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迫切需要变革以适应数字化时代的新需求。
1.1 数字化时代要求教师和学生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教学课堂。教师的课堂角色已从知识的传递者转换成了知识的总结和归纳者,课堂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只有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才能避免无效课堂中出现的学生逃课、睡觉、看手机等现象。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也发生了改变,慕课、微课等网络课程成了传递知识的重要途径,百度、知乎等搜索引擎和问答社区成了答疑解惑的首选方式,手机、电脑等网络设备成了学习和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教学信息化实施的基础,是数字化时代课程改革的基础。
1.2 工作岗位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担负着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责任。现如今新的技术和应用不断涌现,不同专业学生毕业后,工作岗位对计算机能力要求差异较大。当前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并不能很好的适应岗位胜任力需求,主要有以下问题。①教材同质化现象严重,各大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结构、体例、内容大同小异,没有体现专业岗位的差异性。②教学内容偏重软件操作性训练,大部分高校强调办公应用软件的操作能力,实验内容以流行的应用软件为主,忽略了计算思维的训练,导致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并不能很快上手陌生的专用软件。③授课局限于计算机学科内知识,与人文、管理、艺术等学科的融合不够,忽略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④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普遍在计算机公共机房采用大班授课,微机、外设、网络设备等硬件接触较少,硬件维护能力有待提高。
2 数字化时代职业岗位胜任力对计算机能力的要求
胜任力是深层次的素质或能力,岗位胜任力是满足岗位工作所需的素质或能力。“胜任力”概念最早由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 McClelland)于1973年正式提出,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2]。数字化时代,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學不应该仅仅是为了学生能顺利的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也不应该是只会依葫芦画瓢的应用软件操作培训,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应该是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信息化素养,培养学生用计算思维和计算机工具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职业岗位胜任力的重要公共基础课。围绕岗位职业能力目标,分析岗位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数字化时代职业岗位胜任力在计算机方面的要求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 使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学习能力是职业岗位胜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曾经说过:“无论学校的教学大纲编得多么完善,学生在毕业后必然会遇到他们所不熟悉的科学上的新发现和新技术。只有具备一定的品质、有较高发展水平的人,才能更好地应付这种情况”[3]。数字化时代,计算机技术极大的促进了自主学习、终身学习,通过多媒体技术和网络平台来学习,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有效的解决工作岗位的疑难问题,更好的促进个人的可持续发展。
2.2 运用计算思维分析的能力
Jeannette M. Wing在《Computational Thinking》一文中认为,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4]。思维是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规律总结再利用,与应用软件的具体操作不同,计算思维是一种普适性的、信息化的问题解决能力,掌握了计算思维分析能力,就能更好的应对岗位工作信息化要求,与数字化时代发展需求相适应。
2.3 美化文档的能力
文档的处理是岗位最基本最重要的工作。从计划到方案,从方案到实施、记录,从记录到总结、汇报,很多工作过程都是以文档的形式具体呈现。办公文档主要以文字、幻灯片、电子表格等格式保存,常用的编辑处理软件有Ms Office系列和WPS系列办公软件。不管是哪种办公软件,生成的文档都是传递信息的载体,最终都希望能以最优的格式呈现出来,美化文档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2.4 维护硬件的能力
广义的硬件可以理解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物理设备,計算机硬件可以理解为与计算机相关的内设、外设和网络通信设备。许多高分毕业的学生不会安装计算机操作系统,不能进行简单的故障处理,不懂组装电脑,不会使用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不会更换打印机的色带、硒鼓、墨盒,甚至无法将电脑与网络连接[5]。工作岗位难免接触到诸如显示器、鼠标键盘、打印机、扫描仪等外部设备,而像增加内存条、更换显卡、装光驱、组局域网等操作也很常见,计算机硬件维护的能力是动手能力的体现,直接影响企业生产效率。
3 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教学探索
3.1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首先要按岗位胜任力要求重构大学计算机课程知识体系,创设岗位实际工作场景的综合应用项目,展现岗位技能需求,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让学生想学;其次要改变课程知识模块顺序,要先教会学生搜索引擎的使用,突出网络搜索引擎的学习工具作用,让学生会学;最后要搭建适合自主学习的环境和平台,分解课程知识点,提供丰富的课程学习资料,翻转课堂,让学生可学。
3.2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计算机教育的培养目标经历了注重计算机操作技能到强调计算机应用能力,再到以计算思维培养为导向的演化过程[6]。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计算思维是计算机学科最重要的思维模式之一。一般而言,计算思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①能够用数学的语言描述问题;②能够用抽象的方法表示数据,并按逻辑组织和分析数据;③能按算法和流程的思想生成解决方案;④能够概括问题的解决过程,并举一反三。
以Excel函数知识点为例,首先要向学生强调解决问题的一般顺序:独立思考—教材教参—F1帮助文档—网络搜索引擎—论坛社区—老师。其次要选取合适的案例训练学生思维,以从Excel身份证列表中获得性别为例,引导学生将问题转换为数学问题,并用抽象思维解决问题:身份证能否识别性别?—怎么识别?—倒数第二位奇偶—怎么获取倒数第二位?—使用mid函数—怎么判断奇偶?—除以2的余数— 怎么获取余数?—使用mod函数。最后要创设相关应用情景举一反三,可以让学生思考学习、生活和工作岗位遇到的问题,并尝试解决。
3.3 培养学生艺术设计能力
培养学生艺术设计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观。训练都能给人一种特殊的技巧,由此也给人设置了一种特殊的界限,只有审美的训练可以导致无限[7]。办公文档的处理能力,核心不是记住了多少操作步骤、多少菜单功能,而是教会学生怎么用美的艺术视角来优化文档,步骤不重要,重要的是最终文档呈现的结果。Word文档要训练学生的整体观、层次观,培养先设置页面格式、样式格式后设置段落格式、字体格式的习惯;PowerPoint文档要训练学生的一致观、图表观,强调文档字体、颜色、风格、效果满足一致性要求,培养文字、数据尽量用图表表达的习惯;Excel文档要训练学生的简洁观,培养文档表格简洁大方的格式操作习惯。
3.4 培养学生硬件动手能力
要改变学生眼高手低的现状,首先要改变大学计算机课程大班上课的授课模式。大班上课学生人数多,教师课堂管控难度增加,学生的参与度低,师生缺乏必要的互动交流,实验实训基本无检验、无考核,全靠学生自觉,客观上直接导致了学生的动手热情降低。其次要建设硬件实验室。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一般在公共机房上课,公共机房能提供软件学习和练习的基本需求,但公共机房几乎没有硬件的实训条件,甚至在课堂上演示硬件操作都不太可能,硬件实训条件欠缺。动手能力是训练出来的,理论上知道与实际操作有很大差距,高校建设微机组装、局域网搭建、办公外设等实训项目相关的硬件实验室,是培养学生硬件动手能力的基本条件。最后要重构和增加计算机操作系统、网络维护、办公硬件等知识模块,在教材中增加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按照不同专业不同岗位需求的专业硬件综合实训案例,提高学生的硬件动手能力。
4 结论
计算机学科涉及范围非常广,在学时有限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摒除完全技能操作性的授课模式,加强计算机课程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大学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的属性,导致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并不能兼顾所有专业的岗位胜任力需求,针对不同专业特点展开深入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研究是新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肖奕,刘传平.大学计算机课程联动教学改革的研究[J].大学教育,2018.3:4-6,10
[2] McClelland D C. 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intelligence."[J]. Am Psychol,1973.28(1):1-14
[3] [苏]赞科夫著,钟启泉编译.教学与发展[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
[4] Computational thinking[J]. Jeannette M. Wing.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06.3.
[5] 宋湘芝.论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对学生硬件维护能力的培养[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3.16:156-157
[6] 杨文正,刘敏昆.计算思维导向的多元混合教学及其应用研究——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7.4:129-136
[7] 席勒著,徐恒醇译.美育书简[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