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华强
莒县人民医院,山东日照 276500
研究显示,全子宫切除术为临床中十分常见的手术,一般用于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而实施手术后,取得显著效果,但是多数患者自身盆底结构易受到破坏,导致盆底功能障碍形成,使患者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1]。根据研究内容显示,多数全子宫切除术后易发生盆底功能损伤情况,其常见表现具有多种,如尿失禁、慢性盆腔疼痛、性功能障碍以及盆腔脏器脱垂等,一般对于术后患者均进行保守治疗,但是随着康复方式不断更新,多数患者实施盆底功能康复治疗。因此,该院以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70例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盆底功能康复治疗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和研究,现报道如下。
选取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一共70例作为该文研究内容中的选取对象,电脑随机分为观察组一组、对照组一组,每组35例。
排除标准:(1)伴有其他严重疾病。(2)临床资料不完整。(3)不符合我国全子宫切除术的诊断标准。(4)伴有严重精神疾病以及脏器疾病。
纳入标准:(1)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70例均签署知情同意书。(2)经过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和同意。(3)无全子宫切除术禁忌证。(4)临床各项资料完整,符合该次研究需求。(5)无语言和智力障碍,能够良好沟通。观察组35例:年龄在20~50岁之间,平均年龄均为(35.01±1.15)岁。 对照组 35 例:年龄在 21~50 岁之间,平均年龄均为(36.11±1.26)岁。观察组、对照组两组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平均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35例均使用常规康复治疗,操作内容根据临床规范进行。观察组35例均使用盆底功能康复治疗:对每位女性患者实施盆底功能康复治疗,其中主要内容具有多种,如盆底肌肉锻炼、阴道垂体训练等,对每位女性患者肛门、会阴以及尿道收缩进行指导,患者保持7 s收缩状态后放松,重复进行15 min,患者实施2次/d,在女性患者治疗的过程中,应使用仪器探头放置于女性患者阴道内,每次时间为30 min[2]。
对比对照组、观察组两组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的总有效率。对比对照组、观察组两组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的尿失禁发生率。对比对照组、观察组两组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的骨盆肌收缩持续时间、骨盆肌收缩压力。对比对照组、观察组两组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的盆底肌肌电值。
在该次研究内容中采取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 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的总有效率97.14%(显效患者有30例、显效率为85.71%;有效患者有4例、有效率为11.43%;无效患者有1例、无效率为2.86%)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所示。
表1 对照组、观察组两组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的总有效率
观察组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的尿失禁发生率5.71%(其中发生患者2例、未发生患者33例)低于对照组尿失禁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表2 对照组、观察组两组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的尿失禁发生率
观察组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的骨盆肌收缩持续时间(8.60±2.07)s、骨盆肌收缩压力 (39.52±4.11)cmH2O。对照组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的骨盆肌收缩持续时间(6.45±3.05)s、骨盆肌收缩压力(30.11±4.15)cmH2O。观察组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的骨盆肌收缩持续时间 (8.60±2.07)s、 骨盆肌收缩压力 (39.52±4.11)cmH2O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的Ⅰ类肌纤维肌电值(6.28±1.27)UV、Ⅱ类肌纤维肌电值(8.95±1.27)UV。对照组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的Ⅰ类肌纤维肌电值(3.14±1.20)UV、Ⅱ类肌纤维肌电值(2.30±1.61)UV。观察组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的Ⅰ类肌纤维肌电值(6.28±1.27)UV、Ⅱ类肌纤维肌电值(8.95±1.27)UV 的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在临床中较为常见,若未及时对女性患者病情进行控制,易导致泌尿系统炎症发生,从而引起尿路刺激症状,如尿急、尿频、尿失禁等,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和精神负担。研究显示,女性患者进行全子宫切除术后,易导致盆腔神经功能和盆腔解剖结构受到破坏,导致患者盆腔器官正常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其主要机制为:(1)从解剖结构进行分析,进行全子宫切除术后需要切断患者子宫韧带和子宫主韧带,易发生误伤情况,导致人体盆底支撑结构异常。(2)从人体神经支配功能进行分析,人体盆底交感以及盆腔副交感神经易发生交汇,导致膀胱和肠道平滑肌受到抑制,引起尿潴留和膀胱麻痹情况发生。因此,该院对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盆底功能康复治疗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探讨盆底功能康复治疗的效果。
盆底支撑组织主要是由女性韧带、筋膜、肛提肌组成,其中肛提肌肉在维持患者自身盆底结构和功能中十分重要。随着女性患者自身年龄增加,其自身肌肉组织易发生良性改变,导致盆底肌肉减弱情况发生,使患者盆腔器官位置以及控尿功能受到严重影响,最终引起盆底障碍情况[3]。一般对于该类患者均进行盆底肌肉锻炼、电刺激生物反馈以及阴道锤体锻炼等多种方式,通过在女性患者阴道内放置电刺激生物反馈后,能产生刺激作用,使女性患者肌肉收缩,从而达到控尿目的。该种方式为全子宫切除术患者预防盆底肌障碍最为有效的治疗方式,通过对女性患者进行盆底功能康复治疗后,取得显著效果,其与其他常规治疗方式相比具有多种优势,不仅能改善女性患者盆底肌功能,提高患者主观能动性,还能促进女性患者较快康复。现如今,盆底功能康复治疗已经成为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首选康复治疗方式,在临床广泛应用,受到多数患者青睐。
经研究表明,观察组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的总有效率97.14%(显效患者有30例、显效率为85.71%;有效患者有4例、有效率为11.43%;无效患者有1例、无效率为2.86%)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的尿失禁发生率5.71%(其中发生患者2例、未发生患者33例)低于对照组尿失禁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的骨盆肌收缩持续时间(8.60±2.07)s、骨盆肌收缩压力(39.52±4.11)cmH2O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的Ⅰ类肌纤维肌电值(6.28±1.27)UV、Ⅱ类肌纤维肌电值 (8.95±1.27)UV的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通过对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实施盆底功能康复治疗后,取得显著效果,不仅能提高有效率,预防尿失禁情况,还能改善患者Ⅰ类肌纤维肌电值、Ⅱ类肌纤维肌电值,促进每位女性患者较快康复,值得进一步推广及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