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临床医学本科生Ⅱ类通识课教学内容改革与模式构建研究

2018-10-25 12:54黄河浪邱逸樵邓鹏飞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8年7期
关键词:通识本科生医学生

黄河浪,曾 妮,吴 磊,邱逸樵,林 菲,邓鹏飞

(南昌大学医学部,江西 南昌 330006)

努力探索、积极推进包括Ⅱ类通识课在内的选修课教学改革,是现代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在临床医学教育中,如何在坚持“高、精、尖”专门医学人才培养的同时,充分体现“厚基础、宽口径”现代教育理念,构建高素质医学人才课程模式,以实现“全人”教育,在当今院校受到普遍关注,本课题对此开展了探索。

一、现代临床医学本科生培养标准与通识课教学模式的提出

高等医学教育被视作高等教育的顶点[1],尤其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健康和生命质量有着更高的期望值,从而促进了对医学人才的更高、更严、更全面的要求[2-3]。目前诸多文件的颁布,一定程度上从医学人才的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评性思维和研究方面[2]提出了标准。毫无疑问,该要求和标准必须通过载体——学科和课程知识及其结构才可得以体现。当然,对医学专业课程设置,国内外医学院校均有比较成熟的模式和较高的共识度[4-5];而围绕职业价值、态度、行为、伦理,批判性思维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设计与传授却存在地域、社会制度、民族传统、各院校特点等差异,进而提出了通识课教学的不同模式和内容。正是基于这一背景,笔者参照国内外本科教育标准和课程现况,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和师生意见,探索性提出了现代临床医学本科生通识课教学内容与模式。

这些课程内容设计与模式构建来源有三个:一是参照国际和国内临床本科教育标准和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有关内容,即合格医学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需求;二是借鉴国内外著名院校的通识课模式,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香港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的实践经验;三是结合本校临床医学本科生现有通识课程教学实际以及医学专业教师、学生及管理者的改革意见。

二、临床医学本科生通识课(Ⅱ类)模式构建方法及评价

(一)通识课程框架及内容设计。

围绕我校“历史文化、文学与艺术、自然科学、生物与医学、哲学与社会科学”五类现行通识课(Ⅱ类)开展了临床医学本科生、教师及管理者不同人群对该课程实施现况与改革意见调研;同时,搜集和分析其他院校的改革信息[6],采取综合、归纳、凝练的手法探索性提出了5类共20门通识课的架构(见附表);同时,对课程构建方案、重要性、合理性、可行性,课程门类划分、每门课程的内涵与功能进行了研究。

附表 临床医学本科生Ⅱ类通识课类型与内容设计

(二)通识课模式构建的关键技术。

2.不同对象就通识课对人的素养提升认同度排序。研究参考国内外同类学科院校临床医学生素养提升有关指标[1-2,7-9],对本研究课程内涵与外延进行了分析并归纳为12个素养指标,且对其认同度进行师生抽样调查。结果提示在12项素养指标中,合计排前五位的分别是:专业技术能力、职业道德、解决问题能力、责任心、综合判断能力;其中,学生和教师所认为的排序差异不同,有统计学差异(χ2=110.869,P<0.001)。

三、医学本科生通识课模式构建的几个问题的思考

(一)医学生通识课教学既要有其他科学的共性要求又要体现医学特殊性要求。

在通识教学中,我国各地院校对医学与其他科学的共性问题(普遍性)——社会制度、政治理念、价值观念等方面凝集了共识。由于人们始终认为医学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属性和规律,因此强调其通识课程存异是很自然。众所周知,医学所研究的对象为集生物、心理和社会多重属性一身的人,以致人们难以界定医学的学科属性,即有的人对医学属性持自然科学之观点,也有人持社科与人文学观点[1],甚至有人认为医学不属于科学等。但值得欣慰的是,20世纪中叶以来形成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被人们认同和普遍接受,透过该模式可知医学是多学科的集合体,将医学归属任一传统学科的做法都是片面的,这似乎也就确立了医学特殊性所在。

从此观点出发,笔者对医学生通识课的特殊性在本课题研究中做了更多的思考。医学教育最大的特殊性在于始终崇尚“大爱”与“仁术”[10-12],构建医学(真理追求)教育与人文(价值取向)教育高度统一的通识课程尤其必要。

(二)通识课模式构建既重在对现有知识需求的延续又侧重对知识创新的要求。

通识课程体系构建即要适应当今社会对医学人才的要求,又要注重社会发展对医学人才的创新教育。就人的培养过程而言,守成与创新往往只有一步之遥,关键在于如何认识和把握新旧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创新不是把过去和现在彻底割裂,而是具有延续性的变革和生生不息[6]。在医学生通识课程知识的整体构建中,研究遵循了继承、改革、发展、完善这一思维,做到扬长避短,广纳师生意见和建议,把现实需求与未来走向统一起来。

(三)通识课教学改革良好效果的达成既要有教的创新又要有学的兴趣和热情。

仅仅重视课程内容的构建不足以达到好的通识教育之目的,必须强调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即关注教与学方法或艺术的优化和创新。就教师而言,自身应有对人格养成、价值观陶冶所具备的良好素质和社会共识之深刻体验和感悟,在内化后方可施教;面对通识教育特点应讲究高超的教学艺术,课堂上应遵照教学法则和美学尺度的要求,将语言、图像、表情、动作、心理活动、调控等要素进行优化并充分运用起来,营造教的良好情感与氛围[13];就学生来说,只有激发自身对通识课的兴趣与热情,才能真正达到选修之目的,而不是为了完成学分或者随大流。除此之外,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教师高超地授课艺术和师生的情感共鸣,这些对求得好的通识教学均有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总之,医学生通识教学改革仍在探索中,此次所提出的课程模式改革及相关问题思考,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促使我国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并早日实现与国际医学本科标准接轨。

猜你喜欢
通识本科生医学生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行业特色院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
本科生党支部活动方式的创新研究
人文教育要给医学生另一种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