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雪, 郑蓉蓉, 马桂林, 陈娟娟
艾滋病是由艾滋病病毒引起的全身免疫系统严重损害的传染性疾病。其发病特点变化较快,全国各地流行特点差异较大。厦门市自1992年发现第一例感染者后,疫情呈逐年上升趋势。为充分了解厦门市艾滋病的流行特征,分析各年龄段病例的特点,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策略提供指导,本研究对厦门市2011-2016年HIV/AIDS病例进行分析。
调查对象为2011-2016年报告的现住址为厦门市的HIV/AIDS病人,共1 494人。
从“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下载2011-2016年历史卡片,选取现住址为厦门的病人1 563人。经过数据核查后,剔除重复报告的卡片,对信息有明显逻辑错误的进一步流调核实,最终剩余1 494人进行分析。
使用Excel 2007、SPSS 18.0对数据库进行清洗和初步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及卡方检验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011-2016年,厦门市共检出HIV/AIDS病人1 494例(不含重复报告等剔除病例)。其中本地户籍542例(36.3%),外地户籍952例(63.7%);男性1 358例(90.9%),女性136例(9.1%),男女性别比10∶1;年龄分布:0~14岁3例(0.2%),15~24岁362例(24.2%),25~49岁967例(64.7%),50岁及以上162例(占10.8%);婚姻状况:未婚888例(59.4%),已婚有配偶372例(24.9%),离异199例(13.3%),不详35例(2.3%);文化程度:文盲32例(2.1%),小学106例(7.1%),初中395例(26.4%),高中及中专学历351例(23.5%),大专及以上学历610例(40.8%);传播途径:同性性传播780例(52.2%),异性性传播668例(44.7%),注射毒品传播31例(2.1%),其他途径15例(1.0%);样本来源:检测咨询577例(38.6%),其他就诊者检测291例(19.5%),术前筛查200例(13.4%),性病门诊123例(8.2%),其他来源303例(20.3%)。
2011-2016年检出的所有病例中,占比最高的是25~49岁年龄组967例(64.7%),其次是15~24岁年龄组362例(24.2%)。25~49岁年龄组和15~24岁年龄组的病例数,在2011-2016年期间均有明显上升,但其在总体病例中所占比例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2011-2016年HIV/AIDS病例各年龄段分布 n(%)
14岁以下的3个病例均为母婴传播。其余3个年龄段病例性别均呈现出男多女少的特征,50岁及以上年龄组男性占比要低于15~24岁和25~49岁年龄组(χ2=8.4,P=0.02)。15~24岁和25~49岁年龄组病例以外地户籍为主,而50岁及以上年龄组病例以本地户籍为主,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3,P<0.001)。15~24岁和25~49岁年龄组病例未婚比例较高,50岁及以上年龄组病例多已婚(χ2=213.3,P<0.001)。15~24岁和25~49岁年龄组病例的文化程度显著高于50岁及以上年龄组(χ2=741.5,P<0.001)。15~24岁年龄组病例以同性性传播为主,25~49岁年龄组病例同性性传播和异性性传播所占比例相近,50岁及以上年龄组病例以异性性传播为主,3组人群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1.5,P<0.001)。15~24岁和25~49岁年龄组病例的检出途径占比最高的均是咨询检测,50岁及以上病例的主要检出途径是就诊者检测及术前筛查等被动途径,3组年龄段病例的检出途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7,P<0.001)。见表2。
表2 2011-2016年不同年龄段HIV/AIDS病例特征 n(%)
2011-2016年以来,50岁及以上年龄组病例的传播途径始终以异性性传播为主,同性性传播占比略有增长,但传播途径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0,P=0.38)。15~24岁及25~49岁年龄组病例的传播发生了显著变化,同性性传播途径占比已经超过异性性传播,成为这两个人群最主要的传播途径。15~24随年龄组这一变化尤为明显(χ2=38.7,P=0.001)。见表3。
表3 2011-2016年不同年龄段HIV/AIDS病例传播途径分布 n(%)
2011-2016年厦门市15~24岁年龄组病例数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一结果与全国及黑龙江省的相关调查结果一致[1-2]。这一年龄段病例的增加提示艾滋病感染的年龄关口正在前移,艾滋病疫情正在青少年人群中蔓延。这一年龄人群大部分为青年学生,学生群体文化水平高,性观念开放,此时学生正处于性活跃期,但其自我防护意识较差,尤其是近年来学生中同性性行为的增多更易造成该群体艾滋病传播[3-4]。由于身份隐蔽,学生中的男男性行为者只能选择在圈子内活动,而该人群的危险行为和HIV感染率处于较高水平,对于比较单纯的学生来说,很难辨别并保护自己[5]。因此,需要加大对青少年特别是青年学生中的男男性行为人群的关注,加强其宣教干预工作,避免HIV在这一群体中的进一步蔓延。
不同年龄组病例的人群特征有很大差异,15~24岁及25~49岁青壮年年龄组文化程度较高,且以外地户籍为主;而50岁以上老年组病例则文化程度相对较低,以本地户籍为主,据报道,不同年龄段居民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有所不同[6]。青壮年病例多为外来人口,而老年病例则多为本地居民,因此在宣传教育时应针对不同人群实行不同的策略,对青壮年人群应发动工厂、企业、高校等单位,重点针对流动人口及学生进行宣教、干预工作。而对于老年人群应调动当地居委会等社区组织的力量加强户籍人口的防艾基本知识的宣传。青壮年人群对艾滋病基本知识和检测途径了解较多,通常能在高危行为后主动寻求检测,因此针对这一人群,应探索建立更多的、保护性较好的、可及性更高的自愿检测点,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同时,由于老年人群对艾滋病基本知识及检测途径的知晓相对较低,大部分是在出现症状后就诊才确诊感染HIV,从感染到检出的时间被延长,这有可能会导致病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导致更大范围的传播,同时也延误了自己的治疗。这提示人们需要在老年人群中加大检测途径的宣传,动员有高危行为的人及时、定期进行检测。
15~24岁及25~49岁这两个年龄段的主要传播途径由异性性传播转变为同性性传播,这与厦门市HIV感染者/AIDS病例的主要传播途径变化相一致[7-9]。这一年龄段的人群性生活活跃,高危行为频繁,造成进一步传播的风险较大。同时,由于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和社会压力的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同人群大多会选择与异性结婚,这就造成了这一人群的双性性生活,从而使得其配偶和子女的感染风险加大。以上特征提示,必须要对这一年龄段人群特别是其中的同性恋人群的高度重视,加强其预防知识的宣传,减少高危人群以及其固定配偶的感染。
综上所述,不同年龄段病例在人口学特征、传播途径、检测途径等方面均表现出了不同的特征。因此,应当有针对性地制定适合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宣传教育和防控策略,从而达到有的放矢,更好地控制AIDS疫情的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