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蔡春连, 熊丽娜, 崔楚云, 张亚静, 李玉峰, 金昌德
社会适应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中,通过改变自我行为、意识以及情感,最终达到与社会环境保持和谐和平衡的状态[1]。大学阶段是青年群体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其适应能力的强弱,关系到他们未来事业的发展和成功。有研究显示,我国大学生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存在诸多不足[2-3],如认知能力较差、独立生活能力弱化、抗挫折能力较差、实践能力弱等。此外,由于大学生社会适应不良而引起的一系列身体症状或疾病,如疲倦、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神经衰弱等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更有甚者会出现一些诸如校园自杀、跳楼等恶性事件[4-7]。由此看来,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研究通过对中医院校本科生进行调查,了解其社会适应现状并分析影响因素,以期为提高中医院校本科生社会适应能力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某中医药大学325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325份,回收有效问卷315份,有效率96.9%。
1.2.1 一般情况调查表 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性别、年龄、年级、专业、性格、热爱所学专业程度、自觉身体健康状况、大学生活满意度等。
1.2.2 社会适应性问卷(SAQ) 采用陈建文[8]编制的社会适应性问卷,主要用于评定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水平。量表共4个维度92个条目,各维度的条目数分别为:人际适应性24个、心理弹性24个、心理控制感22个和心理能量22个。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非常不符、比较不符合、不确定、比较符合、非常符合分别计1~5分。总分为92个项目分之和,范围为92~460分。总均分为总分÷92,各维度均分为组成某一维度的各项目总分÷组成该维度的项目数,均分范围为1~5分。分数越高,表明社会适应能力越强。该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742~0.785,Cronbach'sα系数为0.536~0.742,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8]。
1.2.3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该量表由Derogatis编制,主要用于心理健康测试[9]。量表共90个条目,包括10个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总分为90个项目分之和,范围为90~450分,总均分为总分÷90,各维度均分为组成某一维度的各项目总分÷组成该维度的项目数,均分范围为1~5分。分数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总分≥160分为心理问题检出阳性。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78~0.92,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10]。
研究者采用统一指导语,向调查对象说明研究目的、问卷填写方式及注意事项。问卷为自填量表,采用无记名方式填写,所有问卷当场回收并检查,若有遗漏请其当场补全。
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对SAQ、SCL-90评分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使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SAQ总评分与SCL-90总评分的相关性;运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探讨中医院校本科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因素,检验水准为α=0.05。
315例有效调查对象中,男生149人(47.3%),女生166人(52.7%);年龄18~26岁,平均年龄21.12±1.66岁;学习专业中,中医学79人(25.1%),中药学83人(26.3%),护理学81人(25.7%),针灸学72人(22.9%);性格以中性为主,占55.9%;46例(14.6%)学生不喜欢所学专业;28例(8.9%)学生自觉身体状况较差;大多数学生(60.3%)对大学生活满意。
调查显示,中医院校本科生SAQ量表总均分为3.17±0.35。其中人际适应维度均分最低(3.14±0.33),心理控制维度均分最高(3.27±0.69),SAQ各维度均分见表1。
表1 SAQ量表各维度均分 分
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年级和专业的中医院校本科生SAQ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自觉身体较好、比较热爱所学专业、大学生活满意度较好及外向学生的SAQ得分明显高于其他学生。见表2。
表2 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本科生的SAQ总分比较
本次调查中,98人总分≥160分,心理问题阳性检出率为(31.1%)。SCL-90量表总均分为1.65±0.41,显著高于国内青年常模[11](1.44±0.43)(t=9.06,P<0.01)。其中强迫症状维度均分最高(2.05±0.56),其次为人际关系敏感(1.79±0.61),恐怖维度均分最低(1.44±0.47)。见表3。
表3 SCL-90量表各维度均分 分
将SCL-90量表各维度与SAQ量表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有强迫症状(r=-0.16)、人际关系敏感(r=-0.12)、抑郁(r=-0.25)、焦虑(r=-0.14)、敌对(r=-0.11)、恐怖(r=-0.18)、精神病性(r=-0.16)及SCL-90总分(r=-0.18)较高的中医院校本科生社会适应能力较差。
以SAQ总评分为因变量,将年龄、性格、热爱所学专业程度、自觉身体健康状况、大学生活满意度和SCL-90总评分作为自变量,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所得回归方程具有统计学意义(F=3.854,P<0.001),反映出性格、自觉身体健康状况及心理健康水平对社会适应能力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性格外向、自觉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对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有正向预测作用,而SCL-90总分对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有负向预测作用。见表4。
表4 中医院校本科生社会适应能力相关因素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由于国内目前尚无社会适应性的常模,因而中医院校本科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状况拟从得分均值情况作出判断。中医院校本科生社会适应能力总均分为3.17±0.35分,显著低于国内普通大学生社会适应总均分(3.45±0.5)[12],表明中医院校本科生社会适应能力水平较低。与非医学专业相比,中医专业学制长、课程多,内容难度大且包含大量隐形知识[13],较难理解,学生需在学习上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由于自由支配的时间减少,使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受到了一定限制[14]。此外,中医院校本科生SAQ量表中人际适应性维度得分排名最低,说明中医院校本科生人际适应能力较差,可能是由于目前的教育体系更加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及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人文素质的培养,导致较多的学生表现出高分低能、人际沟通能力低的现象[15-16]。医学生将要面临的工作服务对象是存在生理或心理疾患的人群,良好的沟通技巧是医学生与病人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提高医学生人际适应能力尤为重要。因此,教育工作者应注重中医院校本科生人际适应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促进其人际交往,减轻学习任务,采取有效的个体化干预,从理论上提高学生对人际适应的认识,并从实践角度给予指导和帮助。此外,中医院校本科生应正确评估自身的优点及不足,掌握交往技巧,积极参加团体活动,从而提高自身人际适应能力。
本研究结果提示,性格、自觉身体健康状况是中医院校本科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因素。外向者SAQ得分高于内向及中性者,表明外向者比内向及中性者更易适应社会,这可能是由于外向者比较健谈、活泼、热情开朗、乐观[17],能主动与他人建立和保持关系,具备较多的社会交往技能,遇到问题能够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解决问题有关[18]。同时,有研究显示,性格内向的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进而影响社会适应能力[19]。因此,中医院校本科生应发挥自身性格特点中的有利因素,做到扬长避短,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主动与他人沟通交流,同时需要教育者对内向者进行心理疏导,鼓励其担任班级职务,主动融入群体,增加与他人交流的机会。杨科[20]研究表明,良好的身体素质对我国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与本研究一致,自觉身体状况较好的学生SAQ得分高于自觉身体状况较差者,表明自觉身体状况较好的学生更易适应社会。健康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三方面的完好状态,较差的身体素质在影响个体整体健康状况的同时导致个体社会适应能力的降低[21]。因此,中医院校本科生应注重提高自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培养规律的生活方式,积极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增强身体素质,同时建议中医院校应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供锻炼的环境与设施,组织大学生群体体育活动,提高其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从而改善学生的身体状况,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中医院校本科生心理健康水平偏低,这与秦正积等[22]的研究结果一致。SCL-90标化回归系数为-1.24,说明中医院校本科生SCL-90评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社会适应能力就越低。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个体心理承受能力较低、易悲观失望、人际关系敏感,不能顺利实现社会适应[23]。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个体,善于协调和控制自身情绪,客观评估自身的能力,采取积极的行为应对困难[24],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医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直接关系个人的学习和生活质量,而且还关系到今后所服务患者的心理健康[25]。因此,针对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学生应及时评估其负性情绪,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发掘其应对挫折的心理资源,加强校园心理咨询室的建立,向心理障碍者提供心理治疗。同时,在专业知识教育过程中,注重心理方面的教育,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和发展。此外,应指导父母创建良好的家庭环境,给予学生充分的支持,听取并尊重学生的意见,使其树立积极的心态和应对挑战的信心,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促进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医院校本科生社会适应能力较低,且因不同的性格、自觉身体健康状况及心理健康水平而有所不同。建议教育者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鼓励内向者主动与他人沟通交流;同时,鼓励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另外,教育者应调整课程设置,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加强对负性情绪者的引导,并指导父母对孩子给予关心支持,定期开展心理团体辅导,从而提高中医院校本科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