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初中历史教材资源的合理使用

2018-10-24 02:24黄杰
关键词:插图资源材料

黄杰

摘 要:和原有教材相比,统编教材在教材插图、材料研读、相关史事等方面有了很大改进。《北宋的政治》一课教学,通过整合图片资源、引入人物图片、解读图片内容等,活用教材插图;通过仔细研读材料、适当补充材料、巧妙改编材料等,巧用材料研读;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填补史事资料等,善用相关史事。

关键词:历史教材 资源 插图 材料 史事

2016年起,统编初中历史教材开始投入使用。和原有教材相比,统编教材在教材插图、材料研读、相关史事等方面有了很大改进。如何巧妙用好教材资源,让这些资源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是摆在一线教师面前的难题。下面以统编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一课教学为例,谈谈如何更好地使用统编教材资源。

一、活用教材插图

(一)整合图片资源,导入新课

在设计本课前,按照惯例,我会联系教材前后知识及资源。把第5课的五代十国形势图与本课的北宋形势图对照后,我找到了导入本课的灵感。于是,我整合这两幅图片,以此导入新课:“同学们,请看第一幅图,这是一幅五代十国形势图。与汉唐时期不一样,五代十国疆域虽小,但是强大的地方割据政权严重威胁着中央集权。再来看第二幅图,这是一幅北宋形势图。从疆域上看,北宋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局部的统一。另外,北宋时期的中央政权牢牢控制着地方政权,虽有个别叛军,但并未出现割据的局面,这是何故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6课——《北宋的政治》。”

(二)引入人物图片,剖析信息

北宋政治离不开一个关键人物,那就是宋太祖赵匡胤。对于这一人物形象,初一的学生可能不是很了解,这时,可以引入

教材插图《宋太祖像》。提问:“从古至今关于宋太祖的画像有很多,但教材却选用了这幅画像,有何用意呢?请同学们结合之前

的唐太宗画像,从线条勾画、官帽等角度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编者对宋太祖的形象刻画有何用意?”

学生仔细观察后,不难发现:唐太宗画像是站立式的,人物线条勾画以直线为主,显得更加刚毅;而宋太祖画像是坐着的,线条勾画柔和,形象敦厚,显得更加文雅。追问:“宋太祖是武将出身,为何要如此刻画他呢?”学生思考后“解密”:可能和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有关,因为从那时起中国文人的地位大大提高,编者很有可能要诠释这一信息。

也有學生提到,从体态上看,宋太祖画像显得更加胖一点。这时,我适时丰满人物形象:“其实年轻时的赵匡胤体格魁梧,擅长武术骑射,为人豁达大度,气概非凡。”接着,结合教材讲述宋太祖的生平:“后汉时,他应募成了郭威帐下的一名士兵。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政权,之后赵匡胤结识了郭威养子柴荣并受到器重。954年,郭威病逝,柴荣继位,赵匡胤因高平一战功勋卓著一跃成为高级将领。959年,柴荣在北伐契丹途中身染重病去世,其刚满六岁的儿子继位,后周陷入‘主少国疑的动荡之中。960年,身为后周禁军统帅、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策动‘陈桥兵变,建立大宋王朝,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从此,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开启了中华文明历史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时代。”

寥寥数语,介绍了赵匡胤由士兵到皇帝的不平凡的人生之路,也为讲述他的中央集权埋下伏笔。

(三)解读图片内容,寻找映射

在讲述北宋重文轻武政策时,教材中插入了一张宋人科举考试图,细细品味,

可以窥见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部分表现及有利作用。于是,授课时我出示此图,并提问:“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请结合教材第31页的内容,小组讨论一下。”

我这样解读此图:(1)场地中央坐满了应试考生,说明皇帝大幅度增加了科举取士名额;考生认真答卷、虔诚交卷反映出士人

对科举考试的重视。(2)皇帝主持殿试,听取汇报,一来体现科举取士的公正性和考试制度的严格性;二来体现皇帝对选士大权的控制,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不重学问、读书人不愿入仕为官的局面,使新王朝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一步加强。(3)在考场之外,士人在热烈讨论、相互切磋,反映出当时社会浓厚的读书风气,科举受到极大关注。

二、巧用材料研读

(一)仔细研读材料,理清体系

北宋的中央集权制度,不仔细研读,是很难理清的。再加上初一学生还未构建完整的中国古代史的知识体系,政治制度的学习

也与他们的实际生活距离较远,其内容也比较枯燥。所以,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对他们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为了帮助学生理清该知识体系,我把“课后活动”的一段材料引到此处,效果甚佳。材料内容如下:

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设问:(1)赵普认为五代中国更替频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赵普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请结合课本第29~30页的内容,用一张示意图画出该解决方案。

待学生阅读教材、小组讨论后,我结合示意图讲解,对军权、行政权、财权三方面内容层层解析,并加以总结:“以上种种削弱地方势力、把权力集中到中央的做法,我们用一个名词来概括,叫什么呢?对了,就是中央集权。通过以上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使皇权大大加强。”

(二)适当补充材料,夯实理解

在讲述北宋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时,如果不适当补充一些材料辅助解读是很困难的。因此,我引用了《宋史·文苑传》序中的一段内容:“自古创业垂统之君,即其一时之好尚,而一代之规模,可以豫知矣。艺祖革命,首用文臣而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太宗、真宗其在藩邸,已有好学之名,作其即位,弥文日增。”

设问:(1)材料中“艺祖革命,首用文臣而夺武臣之权”指的是宋初推行的什么政策?其目的是什么?(2)材料中提到的“宋之尚文”,请问在宋代制度创设方面有哪些表现和影响?(3)“太宗、真宗其在藩邸,已有好学之名,作其即位,弥文日增”说明了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的研读及问题的解析,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北宋重文轻武政策的利弊关系,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也可起到补充作用。

(三)巧妙改编材料,提高感悟

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材料研读”内容,可在知识过渡时适当改编。例如,在过渡到北宋轻武政策时,我把教材第31页的“材料研读”进行了改编——

删去了谚语“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简单表述,把教材《退将诗》中的两句扩充为八句,作为一首完整的诗用一张PPT呈现,并引导学生齐声朗读,整体感知。

设问:(1)为何武将会发出这样的感慨?(2)为何当时的人们都不以从军为荣呢?引导学生得出答案:这和北宋实行的另外一项轻武的政策是密不可分的。由此导入该子目的学习。

三、善用相关史事

(一)讲述历史故事,提升课堂趣味

缺少历史故事的讲解,初中历史课堂的趣味性就会大打折扣。如讲授北宋建立,没有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故事,显然是不够完整的。但是关于这一故事,学生是比较熟悉的,如果只把教材上的“相关史事”内容简单呈现,会显得枯燥乏味,同时课堂的趣味性也会降低。因此,我在处理这一环节时,采用了让学生讲故事、教师适时点评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填补史事资料,丰满知识架构

《北宋的政治》一课共有两个子目。在讲述北宋重文轻武政策时,如果处理不好,学生很有可能会产生误解:北宋政权是不重视军队建设的,实则不然。在讲述完轻武政策后,我用教材第31页的“相关史事”内容进行填补:“宋朝的轻武政策,主要是为了抑制武将,防止武将跋扈,但并非轻视武备及军队。事实上,宋朝对军队建设是极为重视的,每年的军费开支约占财政支出的七八成,军队人数最多时达到120多万。”这样的填补,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架构,提高了学生对知识整体的感知。

参考文献:

[1] 卜宪群.中国通史[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插图资源材料
我给资源分分类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资源回收
可爱的小瓢虫
谈对小学语文插图教学的有效利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
材料
摇摇鹅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
赠送折纸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