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云霞 杨宁芳
摘 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简称“青马工程”)自实施以来,协同全国各高校共同培养和造就了大批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也不断深入。随着十九大的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又被提升到一个新阶段。在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应整合现有资源创新课程教学体系的内容;结合最新党章开展马克思主义方法教育;强化培养机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培训模式熔铸知行合一的实践目标;总结工作经验树立成长成才青年观思想。
关键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高校;培养途径;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7-0185-02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是一项全方位、长期性的工程,它强调在培养时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将其纳入规划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应用于中国实践,结合本国国情,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成为全党、全国人民为之不懈奋斗的行动指南和历史标杆,是新时代我党秉承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念的最新理论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走上强国之路,源源不断的青年力量是不可或缺的。如何在高校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并培养出一批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当前重中之重。
高校是综合性地为师生提供教育教学和实践研究的平台基地,有着传播知識、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的重要职能。文献研究表明,关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探讨主要有以下三点,即:什么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应当具备哪些素质?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有何意义?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主要围绕学生骨干群体在社会实践、理论素质等方面展开。甄志勇曾指出:培养一代又一代坚定的、与时俱进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他们他们成为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接班人[1]。高校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同时作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重要主体,不仅对党和国家的长远发展意义深远,而且关乎马克思主义的未来发展。因此,必须开展对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途径与方法研究,使马克思主义代代相传,星火不灭。
一、整合现有资源创新课程教学体系的内容
高校课程理论教学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最直接的途径和方法,长期以来,每个学校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一定的教学基础。培养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性的工程。老师作为施教者,在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中责任重大。对现有资料的整合,培养学生干部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对课程教学体系加以创新十分重要。
高校思政课程是课程教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途径中最为显著而直接的一种方法。思政课程以一种公共必修课的形式,面向高校广大青年学子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政课程的教学与实施“青马工程”略有不同。思政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集中教学,即在课堂上进行传播引导式教育,辅之以一定的实践活动[2]。“青马工程”则相对较为正式,以一种团体形式出现在公众视野。面向学生干部和团学骨干,它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学习范围更广,更有深度。相比之下,“青马工程”摆脱了课堂式的局限教学模式,使大学生能够发挥创造性和能动性,深入实践,为理论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整合可用资源,将目前的课程教学体系加以创新改革,有利于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
二、结合最新党章开展马克思主义方法教育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开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伟大飞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3]。对教育工作的支持,旨在培养为人民、为民族、为振兴中华而砥砺前行,具有高度使命感、责任感,崇高理想信念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教育是最基本的教育,立场的树立有利于青年大学生站在时代的角度看待和审视问题。初入社会的青年可能存在立场不坚定的现象,受到所处环境、社会地位地理因素等的影响,因此,用最新党章开展马克思主义方法教育,有助于坚定政治立场,从人民群众的立场出发,担负起历史使命。
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教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任何人都处于学习的状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能更好地引导我们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激发自身的潜力,增长见识和才干。科学的理论体系教育是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中不可缺少的,说服性的教育能够让学生深入体验当代实际情况和人民真实状况,了解我国现在的社会面貌,懂得中国人民一路走来的艰辛与不易,牢记中国历史,从而更好地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深入学习探究。
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教育也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途径方法之一。根据马克思主义科学著作理论的研读,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处有着极富哲理性的思维方式,唯物史观理论依据、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学习的典范。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3]。如今大力提倡教育,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更是刻不容缓,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的教育,不仅能让学生进行独立思维研究,还有助于加强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辩证思维过程。
三、强化培养机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在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过程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切实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青年,通过强化教育、实践等机制,不断提升大学生道德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五千年中华民族传承下来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也是实施当代全方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能够担负起民族复兴大任的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高校不断探索的出发点。高校强化培养机制的同时,要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扬先进文化,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精神文化领域、素质教育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到每个人,熔铸于人们的日常行为习惯和情感生活中,引领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
习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提出要大力弘扬并以此作为精神指引。创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机制,根据新形势制定统一的政策,统筹安排培训各方面内容,尽量结合实际,用较为生动的方式实施教育。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将高校管理的组织协调性和培养者的能动性、自觉性结合起来。
如今,高校在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时,不断倾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青年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从校园开始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当代青年正确三观的形成。在弘扬主旋律的同时,凝聚了集体的向心力,达成了社会共识。马克思主义存在于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属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是一种信仰、追求,指引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尽管现实中仍然存在一些与马克思主义背道而驰的言论,面对这些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要认识到它是破坏国家和平稳定的因素之一,广大青年要有分辨的能力,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和不良文化的侵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自己。同时,积极参与学校提供的实践机会,学习经验知识,挖掘校内活动实践的资源,并且积极为培养机制献言献策,不断创新高校培养机制,形成“实践—认识—实践”的过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囊括众多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它的高度提炼概括,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追求。因此,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机制有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注入,内涵更为丰富,理论基础更加扎实,是培养当代大学生坚定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要求。
四、优化培训模式熔铸知行合一的实践目标
一代代先进的马克思主义者孜孜不倦的探索,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坚定不移地开辟出将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的一条道路来,并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一次次胜利,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不断学习的榜样。高校在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方面已有丰富的培训模式,不论是理论教育,还是社会实践,都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的重要性,经得起历史和时间的检验,它指引我们科学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新时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培养起高尚的道德情操,具备优良品质,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有放眼大局的意识,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参与实践活动,走出高校,接触社会,密切关注社会重大问题。
社会实践是高校大学生接触社会最直接和便捷的方式,已经掌握一定理论基础的青年学子要秉承知行合一的实践目标,在实践中不断锤炼自己。优化培训模式是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通过优化培训模式,使学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帮助他们从更多层面进行自我的塑造。此外,社会实践为青年高校学子提供了一個广阔的展现自我的舞台,他们不仅可以利用已有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更为重要的是,能在实践过程中认识真理,增长知识,真正懂得马克思主义的实际内涵,从而产生热爱与信仰。将一个青少年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是十分漫长的过程,对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更是上了一个台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双方互相协作,作为施政者,要力所能及提供帮助;而作为受教者,则需要有探究的求知精神,并同实践结合起来,找到人生定位,与时俱进。
青年是充满活力的一代,是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高校在优化培训模式时,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如参加公益活动、创新科研活动等,以此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来说,他们不仅帮助他人、服务社会,还通过锻炼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对高校来说,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群体,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并且给予支持和肯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从而加深对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的认识,成为一名优秀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五、总结工作经验树立成长成才青年观思想
高校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离不开学生的配合与自觉,学生有了学习的意识,高校培养才有了深入的途径和方法。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论述中国青年观思想,表达了对青年的殷切期望。习总书记系统综合地论述了中国青年观思想,包括青年成长成才的诸多方面,为高校培养人才提供了许多经验。高校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过程中,要扎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学风,鼓励青年学子在学习中获取理论经验,在实践中获取工作经验,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从而不断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工作能力。
少年强则国强。作为新时代的有志青年,我们更要担负起“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的重大使命。青年观思想为中国青年的成长成才指明了正确方向,使各高校有了明确的培养目标。广大青年学子应该将青年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结合最新的“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系统学习习总书记提出的青年观思想,努力争做“四有”青年,不负国家、学校的殷切希望。青年是党的希望,国家的希望,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应当牢固树立“四个全面”的崇高理想,自觉践行“四个全面”的行为准则,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习总书记的新青年观为高校培训机制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石,只要广大青年有理想、有担当、有责任意识,用理论知识不断充实自己,时刻保持并传递“正能量”,用饱满的热情学习和工作,能积极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中国将不断创造奇迹。
高校青年学子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需要将其融会贯通并加以梳理、归纳,才能更好地用理论引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青年在社会文化框架体系上代表着一种敢于变革的创新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总之,不同时期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途径和方式不同,为此要不断探索各种有效途径和方法,让高校大学生增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党的事业的发展坚定立场,坚定理想信念,对马克思主义充满信仰,汲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才能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把青年先进分子培养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发扬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当代价值,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现实指导地位。
参考文献:
[1]甄志勇.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途径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7(3):80-83.
[2]姜秀华.论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题[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5(2):37-39.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