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身份视角下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困境研究

2018-10-23 08:21王立洪靖焱
学理论·下 2018年1期
关键词:发展困境高校辅导员

王立 洪靖焱

摘 要:《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进一步明确了高校辅导员兼具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这在一定意义上拓宽了辅导员的职业发展通道,为辅导员的未来职业发展带来了希望。但从对地方高校辅导员发展现状的调研发现,高校辅导员群体正面临着工作内容琐碎庞杂、角色定位模糊不清、严重缺乏职业认同感、岗位过渡性太强以及专业发展两难等诸多困难。因此,提出建议和对策如下:转变观念,从思想上切实重视辅导员工作,关注其职业发展;加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建立科学的辅导员管理体系;拓宽发展空间,逐步完善辅导员的收入分配机制;加强对辅导员的人文关怀,提升其职业幸福感;加强辅导员专业培训,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双重身份;发展困境;职业归属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1-0206-03

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负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与服务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我国地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着许多突出问题至今仍未得到较好的解决,严重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和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及服务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如何确保辅导员队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使其真正成为高校大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对提升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保持高校的和谐发展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辅导员双重身份的提出

(一)背景

1952年,清华大学在国内高校率先设立政治辅导员制度,并明确辅导员职责就是做好大学生的政治工作。1987年,国家教委出台《关于在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专职人员中聘任教师职务的实施意见》,首次将政治辅导员明确纳入高校教师系列。1999年全国高校开始扩招,在校学生人数的大幅增加和社会大环境的变化,給辅导员工作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也从原来的单一的政治工作转向了集教师、管理者、思想教育者、就业指导者以及心理咨询者等多重身份于一身,基本上凡是与学生有关的事,都能跟辅导员扯上边,使得辅导员的身份和角色定位变得越发模糊。

全国第一次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于2006年在上海召开,会上提出了“辅导员是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本次会议对高校辅导员身份做了明确——高校辅导员兼具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同年7月教育部下发了24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进一步明确了“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至此,高校辅导员的“双重身份”在国家政策层面正式确立。

(二)发展机遇

“双重身份”的确立,反映出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逐步从萌芽、开端进入了发展、成熟的新阶段,给辅导员职业发展带来了希望,极大增强了辅导员奉献工作岗位的热情和信心,为其职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1.角色和身份的明确性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发挥着重要作用,扮演着重要角色。但长期以来,辅导员职业发展及角色身份不确定,社会认同度较差,重视程度不够,使得很少有人真正将其作为毕生的事业来做。再加上高校扩招后,学生管理事务繁杂,辅导员工作范畴更加宽泛,工作量巨大,工作难度也相应增加,但待遇及认同度却没有任何实质性变化,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随着教育部24号令对高校辅导员“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的明确界定,至少从形式上解决了社会上对辅导员的模糊认识和不当看法,对提升辅导员岗位的社会认可度及辅导员自身工作成就感等方面有着积极意义。

2.职业发展及职称评定的双向性

双重身份的确立为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和晋升提供了方向,拓宽了流动通道。就职业发展而言,辅导员可结合自身意愿和兴趣,选择行政管理岗位或专任教师两种发展方向。就职称评定而言,辅导员的双重身份也为其在职称评定方面带来了双线晋升的通道。24号令明确规定:“专职辅导员可按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职务。”

二、地方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困境

(一)工作范畴模糊,工作内容繁杂琐碎、任务繁重,严重缺乏成就感

地方高校辅导员兼职一般较多,尤其是规模较小的院系,学生人数少,人员配备上往往不是很到位,辅导员几乎承担了所有与学生相关的工作,身兼多职,无形中加大了工作量。同时,一般涉及在校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事,基本上实行的都是多口管理,需要辅导员与相关职能部门协调解决,所以辅导员每天都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消耗在与这些职能部门的沟通上。加之辅导员工作本身就以事务性工作居多,一般非常具体、琐碎,难以量化,往往是一天从早忙到晚,但到年底写工作总结时却无从下笔,这与专业课老师每年讲了多少课时、做了多少科研相比,严重缺乏职业成就感,社会认可度不高。

(二)待遇改善缓慢,职业发展前景不够明朗

高校辅导员作为一个职业在我国已有多年,但有关职业幸福感的调研发现,大多数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明显偏低。究其原因,主要是辅导员的工作待遇偏低以及短期内职业发展前景不明朗造成的。

辅导员的工资收入因地而异、因校而异,但总体上看,辅导员的经济收入与社会其他职业相比不占优势,大体上处于中等水平甚至偏下。尽管国家明确提出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但从目前各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形式层面上主要还是侧重于行政岗,其工资收入主要包括级别工资、岗位工资和科研奖励三大块。辅导员工作内容烦琐具体,一般要求坐班,所以多数辅导员不带课或带少量的课,科研工作更是很少开展,这直接影响到了其实际收入。同时,地方高校因财力有限,辅导员岗位一般不被重视,福利方面与实际付出很不匹配。

与专业教师相比,辅导员职业发展前景短期内并不明朗。主要表现在职称评定体系不够成熟、政策扶持方面不够细化、晋升机制不够完善等方面。调研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地方高校辅导员所学专业与从事的工作岗位不一致,在职称评定时这些人就面临着是评定原来所学专业还是评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两难抉择,很多人内心并不想放弃原来所学专业,但与专业课教师相比,自己在原来的专业方面毫无建树,缺乏竞争力;若评选思政教育专业职称,就意味着要放弃原来所学专业,很多人对此难以抉择,甚至陷入迷茫和焦虑。同时,在晋级方面,国家规定从事辅导员工作达到3年、6年、9年的,可享受相应的政治待遇(副科、正科、副处级),但很多高校落实不到位,这也使得辅导员职业自信心和职业归属感严重缺失,很容易出现职业倦怠,进入职业发展瓶颈。

(三)专业化素质不高,多角色期望易导致职业角色冲突

多数地方高校辅导员都不是思政教育专业科班出身,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及日常管理基本上全靠老辅导员的传、帮、带,专业素养欠缺,知识体系不完整,这使得他们在开展相关理论研讨时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和影响,尤其在科研方面,缺乏相关学科理论体系支撑,研究深度不够,理论性不强。同时,新形势下要求高校辅导员要与时俱进,要积极走进学生的思想和生活。90后大学生群体思想独立、个性张扬,对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角色期待——辅导员不仅仅只是一名事务型管理者,而更需要做好知心朋友和引路人的角色。“管理者”要求作风严谨、态度严肃、原则性强;“知心朋友”要求走进学生、理解学生、善于共情;“引路人”要求知识渊博、有前瞻性、思想深刻。要做好辅导员工作,就需要频繁地在这几种角色之间进行转换,很容易产生角色冲突,进而陷入困惑和焦虑中。

(四)双重身份的职业认同感缺失

辅导员“双重身份”的设计彰显了国家对当前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关心和重视,让广大一线辅导员看到了职业发展的曙光,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广大辅导员带来了压力和尴尬。辅导员处于学生管理工作一线,“双重身份”的设计本身决定了其涉及的工作范畴较为宽泛,再加之学生工作本身又非常具体、烦琐,在外人看来又没有多少“技术含量”,于是诸如“办事员”“临时工”“打杂人员”等代名词就成了广大一线辅导员的真实写照,在身份上面临着无比尴尬的境地。

尽管拥有专任教師和管理干部双重身份,但地方高校专任教师实际上并不认同辅导员的“教师”身份,因为他们中很少有人坚持带课,更别谈搞科研了;管理干部也不认同辅导员的“干部”身份,因为辅导员岗位处于学校行政管理工作的“终端”,基本上工作都是在“执行”,根本无法真实行使行政权力,缺乏所赋予干部权力的制约资本。社会上更是对高校辅导员的“双重身份”认识不清。国家层面尽管给予了很大支持,但多数体现在宏观政策方面,缺乏相应的配套细则,操作性不强,地方高校在实际工作中一般很难执行。职业认同感的严重缺失已将辅导员群体推向了现实社会的边缘。

(五)双重身份的设计具有一定的矛盾性,使得辅导员职业呈现出鲜明的“过渡化”特性

“高校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但客观来说这一规定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矛盾性。在高校,教师和干部(行政)是两个平行的系列,具有完全不同的、相互独立的制度体系,而“双重身份”的确立使得辅导员职业横跨这两个系列。在同一个衡量标准下,辅导员无论选择哪一个系列参与职称评审,都具有明显的劣势。从长远的职业发展来看,这种制度设计使得辅导员职业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具体来说就是一种成为专任教师或管理干部的“过渡性职业”,这种“过渡性”更加突显了辅导员职业的不稳定性,从而使得辅导员群体严重缺乏职业安全感和归属感。

三、对策

(一)转变观念,从思想上切实重视辅导员工作,关注其职业发展

信息化时代对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尽快开展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及职业化建设工作,提升辅导员自身专业素质,促进其职业化发展。

宏观上,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在辅导员职业发展上提供政策、法律、激励机制等方面的支持,已出台的相关政策还需进一步细化,以利于执行。要尽快解决辅导员的职务级别、职称评聘、待遇及培训等问题,要积极营造有益于辅导员队伍建设及职业发展的外围基础及政策环境,为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就地方高校自身而言,各级领导应尽快改变过去将辅导员当成学生的“保姆”“服务员”或“勤务兵”的陈旧观念,应充分认识到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重要意义,要结合学校实际尽量给辅导员的个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激励,切实提高辅导员的社会地位,改善待遇,要设法让辅导员从烦琐的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确保辅导员把本职的政治思想教育做深入、做全面,切实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归属感和自信心。

(二)加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建立科学的辅导员管理体系

高校应大力加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严把“进口”关,要根据辅导员岗位的实际需要,结合学校实际,把乐于奉献、德才兼备的人才引进辅导员队伍中,尤其要重视选拔那些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咨询及职业规划指导等相关学习经历或工作经历的人担任辅导员。引进之后还要注重对他们的业务培训,要统筹安排、综合规划,多为辅导员提供相应的培训、学习机会,在经费、政策上照顾支持,为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创造切实可行的便利条件。

同时,还要加强对辅导员队伍的日常管理。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建立辅导员岗位责任制,对辅导员角色进行科学定位,明确其岗位职责、工作范畴、工作内容、工作目标及发展方向,同时也要对辅导员的权利、义务、责任及待遇等进行细化及明确。要尽量减少辅导员的日常事务性工作,突出工作重心,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辅导员队伍管理体系。

(三)拓宽发展空间,逐步完善辅导员的收入分配机制

辅导员工作要求高、压力大、任务重、奉献多,但福利待遇却相对较低。要想办法改善他们的待遇水平,不断拓宽他们的发展空间。一是在业务上要将辅导员的培养计划纳入学校的整体培训计划中,与干部、教师培养计划一起共同组织实施。二是在用人上要逐步启动辅导员用人机制,拓宽辅导员出口,为辅导员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要筹备建立辅导员人才资源库,要将优秀辅导员作为推荐年轻后备干部、党政管理干部的重要来源,同时对那些长期工作在辅导员岗位且达到了一定年限后想转岗的,学校应给予支持,要积极协调将其转入思政教育或其他专业教师队伍。三是在待遇方面要通过政策倾斜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制度层面的保障。一方面要为辅导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设立专门的辅导员办公室,提供便利的工作条件,给予充足的经费支持。另一方面要适当提高辅导员的工资水平和岗位津贴,并在生活上予以适当的利益倾斜。四是在职称评聘上要尽快制定高校辅导员职务评定细则,加快对辅导员工作量化考量的研究,要结合辅导员工作特点在职称评定方面实行序列单列、指标单列,单独评审,以保证辅导员在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定方面有更多的晋升机会。

(四)加强对辅导员的人文关怀,提升其职业幸福感

地方高校应切实帮助辅导员群体解决实际困难,减少其工作中的后顾之忧。要充分体现对辅导员的人文关怀,关注和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期,用情感纽带把广大辅导员团结起来,让他们切实感觉到大家庭的温暖,尤其是要关注辅导员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帮助他们及时排解工作压力,在适当的场合释放工作中的烦恼,使他们在不断的心态调整中感受到工作的滿足和幸福感。此外,在外部环境的营造方面,地方高校首先要从制度层面提倡全校师生关心、支持、配合辅导员的工作,通过人文关怀,肯定辅导员工作中的成绩。通过实际举措切实提高和改善辅导员的待遇,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五)加强辅导员专业培训,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

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成效与其个体发展质量密切相关,专业培训是提升辅导员综合素质、实现个体良好发展的有效途径。新出台的《能力标准》中对高校辅导员能力体系做了细化和规范,涵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等三大块,覆盖面很广。地方高校要结合《能力标准》尽快制订出专职辅导员培训计划,整合资源,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设立专项资金支持配套,全面提升辅导员专业化水平及从业能力。

开展工作考核是对辅导员队伍进行科学管理和评价的重要手段,考核领导小组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构建科学合理、便于操作的辅导员工作考核指标体系。要结合考核结果对辅导员进行相应的奖惩,对优秀的进行表彰奖励,对连续考核结果不理想的要进行必要的惩处,甚至是调离工作岗位,以起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特别是在辅导员的职务晋级、职称评聘等方面,要充分运用辅导员的日常考核结果。

参考文献:

[1]唐洁.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困境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2]商圣虎,罗伟,陈孝宇.高校辅导员双重身份的职业意义和未来走向[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12).

[3]陈灿芬.地方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困惑与思考[J].教育探索,2011(4).

[4]张芳芳.高校辅导员职业困境与职业发展策略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17).

[5]毛芳才,莫勋.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培养探析[J].贺州学院学报,2012(6).

[6]冼敏杰.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以广州大学城10所高校为例[D].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4.

猜你喜欢
发展困境高校辅导员
长沙望城区戏曲文化发展困境探究
关于行业性科技期刊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
宁夏回族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
大数据时代下免费手机软件盈利模式探讨
基建投资预算贴合工程造价控制阶梯化管理研究
发展视域下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探析
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