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中的生态文明思想

2018-10-23 08:21石明星
学理论·下 2018年1期
关键词:自然观中国梦生态文明

石明星

摘 要:生态文明的建设与人民幸福、民族未来息息相关,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深刻系统阐明了其生态文明思想,本文在考察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态文明思想论述的基础上,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思想基础、生产力发展的现实要求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三个方面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中的生态文明思想。

关键词:生态文明;自然观;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1-0015-02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旋律,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基础,遵循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提出了科学系统的建设生态文明思想,历史地回答了什么是生态文明、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如何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把建设生态文明放在了永续发展的中国梦之中,描绘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的美丽画卷。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思想基础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异化劳动篇中,马克思指出人是作为类存在物依靠无机界来生活,“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联系,就等于说自然界与人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45-46。由此,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认为“异化劳动,由于一是使自然界,二是使人本身,使他自己的活动机能,使他的生命活动同人相异化,实际上是使类同人相异化即它使人把类生活变成了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1]45。首先,它使类生活和个人相异化;其次,把抽象形式的个人生活变成了抽象形式和异化形式的类生活。可以看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认为劳动之所以异化就在于私有制和社会分工,其结果与表现就是人与自然的异化和人与人的异化,即劳动异化导致人的异化,人的异化最终又导致生态异化。生态危机在某种程度上就根源于人的心态失衡,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根源于人和人的关系。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把异化产生的根源归结于出现了社会固定化分工,把人异化的原因归结于私有制的确立。分工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上揭示了人异化的原因,私有制在生产关系上阐明了人的异化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上形成,所以劳动异化导致了人的异化。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外部自然始终处于优先地位,人与人的关系是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劳动下了定义,认为“劳动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一种实践活动,其实质是人类通过有意识、有一定目的的自身活动来控制和改造自然界,使人与自然之间进行了物质的变换,即改变自然物的形态和性质,从而为自己的需要和人的生活而服务。”[2]115马克思的劳动不仅是以一定的目的的人类活动来利用和改造自然界,而且要在人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条件下,来实现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支配。把人与自然的共同解放作为真正的解放,只有解放人类,解放自然,才能從根本上解决好生态问题。

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也在不断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以指导其生态学的研究,并由此分为生态中心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人类中心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两个派别,生态中心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要是针对历史唯物主义和生态学的相关性、人类中心主义、控制自然的观念、自然极限的思想等问题向历史唯物主义提出生态学挑战,旨在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绿色的”补充和修正;人类中心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已经足够对当代生态问题做出合理阐释并提供解决办法。

本·阿格尔是生态中心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里第一次提出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在书中,本·阿格尔认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起点是马克思的辩证法理论,而马克思的辩证法理论主要由异化、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和危机理论三个部分构成。他把生态危机的根源归于异化消费,认为生态危机和异化消费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提出了以生态危机取代经济危机的思想。

瑞尼·格伦德曼是人类中心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在《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学》中把马克思主义考察生态问题的方法归于三种,即资本主义生产分析、异化分析和人与自然物质代谢分析。格伦德曼认为马克思的“控制自然”实际上是“人对自然的有意识控制”,就是在掌握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利用自然以满足人类的物质生产需要,这种对自然的真正控制是为人类带来利益而不是在改变自然中破坏自然。所有的生态问题并不是控制好自然造成的,实际上是人类没有真正地、完全地控制好自然所导致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吸收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并对人类历史的经验教训进行深刻总结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他提出生态的兴衰决定文明的兴衰的重要指导思想,即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把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与辩证法有机结合,描绘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蓝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强有力的思想武器和理论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树立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所宣扬的生态文明决定生产力水平的论断,明确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经济发展不再是发展的唯一指标,摒弃了以牺牲环境以求得经济的一时发展的模式,把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绿色发展提上日程。

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时代距离当今已经久远,但马克思、恩格斯对环境问题、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仍然没有过时,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理论支撑。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自然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离不开自然;二是自然就是社会生产力;三是劳动异化及私有制是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四是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就要进行社会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的调整与变革。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思想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理论来源,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核心。一是自然环境对人类像生命一样重要;二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就是保护生产力;三是建设生态文明,要坚持系统工程的思路,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

二、生产力发展的现实要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任何的一种理论都不会凭空产生,都有理论的源头与实践的基础,依托历史背景,反映时代主题。

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工业文明的目标是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与物质生活的极大提高,生态文明是在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依据自然的客观规律,形成的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既全面发展又持续繁荣的良性循环。在工业文明中,人类作为大自然的主宰来认识、改造大自然,由此,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走过“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最终获得的财富远远不够弥补使生态环境恢复到原貌的成本。在生态文明中,人类与大自然是兄弟朋友关系,一方面,大自然对于人类来说仍旧是一种对象性存在,人类遵循自然规律,利用和改造自然;另一方面,大自然具有自身的自在性,它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人类的改造,而是人类把大自然作为与人类同等的主体对待,大自然与人类共发展、同命运。

在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迈进的过程中,如果想要治理被破坏了的生态环境,首先人们在头脑中就要改变那种只基于自身的主体性而对大自然肆意利用的认识,重新审视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习总书记在充分总结人类历史优秀文明成果与以往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了系统科学的关于生态文明的绿色发展理念——“两山论”。他认为:第一,“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两个方面都要紧抓,一改过去那种“先污染,后治理”,以资源、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落后思想。在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下,我国搭上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快车,综合国力显著提升,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改革开放硕果累累,但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来的是粗放型的生产与消费方式日益成为制约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是时候改变过去的那种以粗放型的资源环境消耗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生产与消费方式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都要兼顾。第二,“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经济发展老路已经难以为继,现如今,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峻,我国也面临着一些地区持续雾霾,水土流失,草原退化,能源资源问题突出的现实,我们的“绿色银行”已经入不敷出,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冲突的时候,把生态环境的保护放在首要位置。第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能够为经济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类和被人类所改造的环境之间的紧张关系,其归根结底是人类的经济发展方式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实际上是要形成一种绿色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最终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习近平总书记以“两山论”论证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谋求发展,力求走出一条绿色、循环、低碳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三、实现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中国梦”理论的重要著力点,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梦中绿色的梦、可持续的梦、发展的梦。

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生态理念,在《吕氏春秋》中有:“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荀子·王制篇》中写道:“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周礼》中有“畋不掩群,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孟子》中有:“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这些中华文化经典中无不包含了对自然取之有时有度、保护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对当今现代化的生态文明建设仍具有积极意义。

我们党认为保护生态环境事关人民的幸福和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自20世纪80年代初就把保护环境列为基本国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也累积了不少的生态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事关民生,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宜居的环境是人们幸福生活的重要指标。《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第8章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中,总书记提出要树立绿色的发展理念,绿色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人民的美好幸福生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现阶段,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事业,我们要根据我国国情,根据我国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生产力发展状况,分阶段、有重点、以系统工程的思路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首先,在国家层面上,我们党牢固树立生态红线观念,对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进行优化,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积极参加全球环境保护、治理,博采众长,吸收发达国家保护环境的有益经验、技术,承担我国作为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这样一个大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应尽的责任,进而推进建设全球生态文明。其次,在社会层面上,要形成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良好社会风气,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再次,作为国家这个大集体中的一分子,我们要紧紧团结在以习总书记为中心的党中央周围,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中的精神,摆正心态,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人人有责的意识,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比如:节约用水、垃圾分类、不践踏草坪等等。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是中国梦的科学理论指导与行动指南。其中,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传承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自然观,同时结合了我国的国情,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是历史和现实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深深扎根于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建设生态文明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自然观中国梦生态文明
直觉:爱默生超验主义改革的灵魂
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与奥康纳自然观的区别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