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明
摘 要: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自信”之一,对于当下的中国而言,意义格外重大。中华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也是文化自信的本源,坚定文化自信客观上要求一定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付诸实践,在诸多国际演讲场合引经据典,彰显了其传统文化理念与情怀。
关键词:文化自信;习近平;传统文化;国际演讲;情怀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7-0022-03
近年来,习近平在诸多国际演讲中描述中国外交理念以及对重大国际问题发表观点、表明立场时,总能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古为今用,从而形成独具个性魅力的风格特征,被海外媒体称为“习式风格”。正如美国《时代周刊》对习近平入选年度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的评语中评价的那样:“他的稳健风格中散发着自信,吸引了全世界思想领袖的目光。”[1]可以说,习近平身上散发的自信,根基在于其内心深厚的“文化自信”。
一、文化自信及意义
文化自信是一种精神力量,表达发自内心地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以及对自身文化前途的坚信。习近平指出:“相对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2]可以说,文化自信对于当前的中国而言,格外重要。正如习近平在2016年11月30日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的那样:“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2]从一定意义上说,如果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伟大复兴。
二、文化自信与中华传统文化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之一
文化自信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莫大关联。习近平总书记曾就文化自信的内容做了深刻阐述。2016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3]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们文化自信的主要内容。其中,首要的内容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只有熟知其基本的内容,并在熟知的基础上把握其精髓,才能更好地践行“文化自信”。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之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还是文化自信的精神根源所在。习近平对此也有大量论述。“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2]在2014年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时习近平也指出:“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他们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自强不息等……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4]并且认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5]由此可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本源所在。在当前中国要坚持、践行文化自信,就一定要学习、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继承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弘扬。
(三)坚定文化自信就要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增强文化自信时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启示我们: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7]所以,坚定文化自信就一定要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其赋予中国人的人文精神。“我本人也是一个中华文化的热烈拥护者、忠实学习者。”[8]习近平如是说。
我们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高度的“自信”。不仅如此,习近平还能够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进行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将其娴熟地运用到社会实践当中,身体力行地去践行文化自信。国际演讲场合就是习近平重要的实践场所之一。
二、习近平国际外交演讲中体现的传统文化理念与情怀
(一)发展道路观
在国家发展道路问题上,习近平尊重各国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总部演讲时引用“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来说明我们向来尊重各国人民和历史对自身发展道路的选择,我们尊重多样化的发展道路。针对发展道路是否适合本国国情,2013年3月,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习近平发表演讲就引用“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9],以此表明只有本国人民才有资格评判本国发展道路选择的好与坏,而他国没有发言权。2014年4月,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习近平发表演讲时引用“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4],以此強调一个国家在选择国家政治制度模式时,不能照搬照套别国既有模式。哪怕别国的既有模式在别国被证明是成功的模式,但每个国家的国情毕竟不同,如果照搬照套,就有可能造成制度方面水土不服的问题,甚至会给国家的发展、人民的福祉带来恶果。
(二)和平发展观
中国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中形成“以和为贵”“怀柔远人”“协和万邦”的对外交往观。传统儒家思想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他诸家也有类似的传统思想,不一一列举。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当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理念,提供了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非常充足的文化自信。
2015年9月,在美国华盛顿州欢迎宴会上,习近平发表演讲强调:“历史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迪就是,和平发展是人间正道,一切通过武力侵略谋取强权和霸权的企图都是逆历史潮流的,都是要失败的。中国人2000多年前就认识到了‘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真理。中国历来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我愿在此重申,无论发展到哪一步,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10]在演讲中,习近平引用“国虽大,好战必亡”来强调对穷兵黩武的不认同。他强调:“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论,中国人的血脉中没有称王称霸、穷兵黩武的基因。”[11]早在2014年3月,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发表演讲时就引用了谚语“事实胜于雄辩”[9],以此来表明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证明,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中国政府会坚持和平发展观。
(三)义利观
中国自古以来历代先贤都强调“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强调国家与国家交往时,要重利,更要重义。2014年3月27日,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发表演讲引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表明随着中国自身综合国力的提高,也必将会对国际社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并引用“不畏浮云遮望眼”,表明中法关系应登高望远[12]。2014年7月,习近平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演讲时就援引“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来强调以义为先、先义后利的思想;并引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以此表明中韩两国为实现互利共赢,还需进一步共同努力[13]。2015年4月,习近平在巴基斯坦议会演讲时,又引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表明中国自古以来坚持互帮互助的义利观;并引用“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来表达中国将信守承诺[14]。这样的义利观,习近平在国际演讲时多次强调,给世界各国人民留下深刻印象,展示了一个大国良好的形象和风范以及对世界的责任。
(四)大同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传承中,人们对“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社会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从未间断。儒家经典《礼记·礼运》中这样描述大同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谓大同。”[15]中国古代先贤把大同的社会理想描绘成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大家互帮互助、团结友爱、不对抗、不冲突。2017年1月,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重要演讲,在面对人类对世界将要到哪里去、我们应该怎么办的期待和困惑面前,习近平明确提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理念,是对中国传统“大同”社会理念的创新与发展。在演讲中,习近平引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16],希望成员国相互包容,共同发展。
早在2013年10月3日,在印度尼西亚国会,习近平发表演讲时就引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形容中国和印尼两国之间自古以来形成的互通有无和友好往来,并引用“计利当计天下利”,以此表明中国和东盟国家应互利共赢[17];2014年11月,在澳大利亚联邦议会,习近平发表演讲又引用“同心而共济,始终如一,此君子之朋也”[18],倡导构建命运共同体需要君子式的朋友。并在2015年4月22日,出席亚非领导人会议并发表题为《弘扬万隆精神,推进合作共赢》的重要演讲时,引用“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来强调亚非国家应加强互利合作,从而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积极效应。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引用“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19],再次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国际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同时,习近平强调在构建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国家与国家之间应该求同存异,正如2015年9月,习近平在出席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会举行的欢迎宴会上发表演讲时说的那样“日月不同光,昼夜各有宜”[10],国际社会成员应发挥各自所长,求同存异,而不是互相排挤,这样才有利于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习近平在诸多国际外交演讲中阐述中国的外交理念时引经据典,古诗、古词、古谚语信手拈来。诸如此类的例子数不胜数,还有很多。但无不向世人展现了习近平内心的传统文化理念与情怀。一方面,这反映了习近平身上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也说明习近平将自己的外交思想根植于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当中,充分展示了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
参考文献:
[1]麻晓云.习近平用典中的文化自信与执政智慧[J].领导之友,2017(4).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4]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4-02(2).
[5]习近平.习近平谈文化自信[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07-13(2).
[6]井琪,崔宪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体会之九十[J].前线,2015(7).
[7]文玉忠,苏东霞.从习近平用典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J].理论学习,2017(3).
[8]孔德明.从“习近平用典”中汲取精神力量[N].学习时报,2015-12-03(3).
[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0]习近平.在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5-09-24(2).
[11]习近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N].人民日报,2014-06-29(2).
[12]习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3-29(2).
[13]習近平.习近平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的演讲[EB/OL].(2014-07-04)[2018-03-01].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07/04/c_1111468087.htm.
[14]习近平.构建中巴命运共同体,开辟合作共赢新征程——在巴基斯坦议会的演讲[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04-22(2).
[15][元]陈澔,注.金晓东,校点.礼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16]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01-20(2).
[17]习近平在印尼国会发表演讲: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EB/OL].(2013-10-03)[2018-03-02].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3-10/03/c_117591652.htm.
[18]习近平.携手追寻中澳发展梦想,并肩实现地区繁荣稳定——在澳大利亚联邦议会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11-18(2).
[19]习近平.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7-0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