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认数过程,发展学生数感

2018-10-22 11:00:36山东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弘文学校266400
小学教学参考 2018年29期
关键词:个位数轴数感

山东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弘文学校(266400)

曹培英老师在解读新课程标准时有这样一个解释:“数感是关于数的感觉和理解。”非常直白地诠释了课程标准中“感悟”一词。“100以内数的认识”和“1000以内数的认识”这两节课就是在这样一个理念的引领下,引导学生步步体会,层层建立数感的。

一、经历数数过程,培养数感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数感是一种直觉的感悟,或者说一种抽象的直觉。学生在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在数玉米粒时,用手指着一颗一颗地数,一直数到20,但后面的数没学,他们也能很自然地接着数下去:21、22、23……这就是一种自然数列的体现。怎么知道20后面是21?因为前面学过1、2、3……,学过 11、12、13……,所以20后面的数自然就是21、22、23……学生说不出这其中的道理,但是在数数的时候有这个感觉,并且这样数下去了,这就是对数感的一种延伸发展。

二、借助模型,形成表象,建立数感

在这两节课中,教师充分利用了不同的认数模型,设计了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用不同的形式表示一个数,从而逐步建立起抽象的数和现实数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的意义,并建立数感。

以“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为例,让学生经历由直观到抽象的三个层次。

1.用小棒摆数,完成对数的第一次抽象

“100以内数的认识”一课中,有两次用到了小棒。

第一次是用小棒摆出“28”,学生可能有两种摆法:

教师的教学设想是以第二种摆法为主,通过“你喜欢哪种摆法?”“为什么?”“怎么一眼就看出来了?”这样的追问,挖掘学生的思维深度,把数数的直观感觉转化为抽象的数的意义。

第二次是在认识100时让学生摆一摆“99添上1是多少?”学生的基础思维是按照辣椒的直观图摆出9捆和10根;也有学生可能想到10捆的摆法,这是比较有深度的想法。

在这个环节中,无论哪种摆法,都要抓住“10根变成1捆”的问题,让学生明白10根正好是1捆,把这10捆再捆成一大捆,就是100根。100个辣椒通过摆小棒转化成思维中的100个一、10个十、1个百,如此,数感便在摆小棒中得到深化和拓展。

2.用计数器拨数,完成对数的第二次抽象

在用小棒表征28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继续在计数器上拨29、30,在交流时抓住“个位的10个珠子怎么拨”的问题,让学生领会到个位的“10个一”变成了十位的“1个十”,学生的思维如同上了一个台阶,对数的感觉更深刻了。而“拨100”又是一次典型的深化思维的过程,使学生抽象地认识了100。

3.在数轴上找数,完成对数的抽象

华罗庚认为:“数缺形,少直观;形缺数,难入微。”借助图形让学生感知数的大小是培养数感的重要方式。这种以数形结合的方式沟通“数”和“形”的联系,可以发展学生的数感。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目:先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再找一找28在哪里?81又在哪里?

数轴上的数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学生会发现这些点和数是对应的,数变得更直观、更形象,而在数轴上写数、找数的过程中,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三、建构计数单位,发展数感

学生对计数单位的正确认识是培养数感的前提,这会直接影响他们对算理的理解。如果学生不能从计数单位的角度去识数,必将影响到对多位数的认识。

例如,在教学“1000以内数的认识”时,教师安排了这样的教学活动:教师和学生借助学具一百一百地数到一千,再让学生在计数器上从999拨到1000,接着交流拨珠过程。999再添1个珠子,个位满十了,向十位进一;十位满十了,向百位进一;百位满十了,向千位进一,于是就得到1000。然后教师用课件演示1000产生的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建构“千”的概念,以数形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看到“千”是以“百”为基础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满十进一”。有了对计数单位的深切感悟,学生不仅发展了数感,而且为大数的认识和计算打下了基础。

数感是一种心灵的感受,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它有直觉形象的印记,也有抽象逻辑的缜密。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建立数感,让他们保持对数字的敏感性,为今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猜你喜欢
个位数轴数感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数轴的作用
个位与十位的故事
个位与十位的故事
个位与十位的故事
巧用数轴定解集
“咬住”解集,“握紧”数轴,“破解”参数
学习100以内的数三要点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
新理念下学生数感培养策略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