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育意愿研究述评与展望(1982—2016年)

2018-10-21 19:45贾志科罗志华
河北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生育意愿研究述评影响因素

贾志科 罗志华

摘 要:基于1982—2016年间国内关于生育意愿的研究成果,从研究的地域范围、对象、方法和内容等方面考察了该领域研究的总体状况,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趋势进行了展望。研究发现,我国城乡居民的生育意愿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不同群体间的生育意愿差异正在逐漸缩小,研究方法以定量研究和实证调查为主,内容上呈现出研究维度多元化和影响因素多样化的特征。未来一段时间内,国内有关生育意愿的研究将进一步深入探讨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间的关系问题,注重对同一群体进行追踪调查研究,合理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着重研究生育政策调整对生育意愿变化的影响。

关键词:生育意愿;影响因素;研究述评;趋势展望

中图分类号:C9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18)01-0152-09

DOI:10.3969/j.issn.1005-6378.2018.01.022

生育意愿是人们关于生育行为的态度及看法[1]。近几年,党和国家在生育政策上的接连调整,使得生育意愿在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具体生育政策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不仅引起了普通民众对生育问题的关注与热议,也引发了人口和社会学界对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生育水平以及生育政策之间关系问题的深入研究与探讨。

纵观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生育意愿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内容上的广泛性和视角上的多元性特征贯穿着生育意愿研究的整个过程。从研究范围上看,既有全国范围的大样本调查,又有各个区域或特殊群体的小样本研究;从研究对象来看,不仅有城乡居民生育意愿的对比研究,而且有对于青年群体、独生子女、流动人口、少数民族等特征人群的专门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既有在问卷调查数据基础上开展的实证研究,也有在观察访谈基础上所做的定性研究,还有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综合性研究;在研究内容上,既呈现出生育意愿研究维度多元化的状况,又展现了生育意愿影响因素多样化的特征。

目前,国内关于生育意愿综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某一群体(如城乡居民、城市流动人口、农民工等)[2-4]或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5-6]以及生育意愿与生育政策、女性就业等关系[7]的分析与述评上,而缺乏从研究范式的角度来进行综合、全面系统分析。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对1982—2016年间国内生育意愿研究文献的梳理、归纳和总结,从研究地域范围、对象、方法和内容等方面,对当前我国生育意愿研究的总体状况进行评述,进而探讨未来我国生育意愿研究的方向和趋势,为日后生育意愿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我国生育意愿研究的总体状况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经历了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农村地区一孩半”“双

独二孩”“单独二孩”以及“全面二孩”等多个政策调整阶段,每一阶段生育政策的调整都离不开对群众生育意愿、生育行为及生育水平的估计与考察。为了从整体上把握有关生育意愿研究的基本情况,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上检索了自1982—2016年以“生育意愿”为主题的学术论文,共计2 918篇。由图1可见,目前生育意愿这一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从文章数量上来看,1982年以来有关生育意愿研究的论文在逐年递增,自2006年超过百篇后,近十年平均每年发表173篇,尽管2011—2013年间发文量略有下降,但自2014年后,发文量呈井喷式发展,2016年更是高达324篇。其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党和国家对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即2013年“单独二孩”政策的出台以及时隔两年“全面二孩”政策的放开,生育政策的接连调整引发了学术界对于生育意愿的讨论热潮。因而,在新的人口政策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下,学者们试图在政策变化过程中逐步寻找党和国家进行生育政策制定、调整与完善的客观依据,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激发了学界对于生育意愿研究的热情与兴趣。

(一)我国居民生育意愿已发生根本性变化

总体而言,全国范围的大样本调查和各个区域或特定群体的小样本调查均反映出我国居民的生育意愿已发生显著变化。根据笔者对中国知网(CNKI)核心期刊的检索和有关专著的搜集,1982年至2016年间全国及各地有据可查的、 大大小小的生育意愿调查总计约80 余项,其中,下载、引用频次较高和影响力较大的调查共计约15项左右[8](表1)。三十多年来,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对人们生育意愿的影响作用明显,自20世纪90年代后,人们的平均意愿生育子女数均处于2个以下,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较低水平的生育意愿已成为人口“新常态”下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从全国范围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较早且规模较大的生育意愿调查是1985年的深入生育力调查,该调查显示我国育龄妇女的意愿生育子女数为2.40;而到了1997年,全国人口与生殖健康调查结果表明,居民的意愿生育子女数大幅下降,降至1.74。2000年以后,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几次大规模的生育意愿调查,如“全国计划生育与生殖健康调查”“全国城乡居民生育意愿调查”“全国生育意愿调查”等,调查结果均表明我国居民的意愿生育子女数保持在2个以下,这说明我国居民的生育意愿总体上已处于较低水平。2013年的全国生育意愿调查结果表明,城乡居民的理想子女数为1.93,且单独一孩家庭对生育下一个孩子的时间安排上表现出很大的不确定性[9]。

从各区域差异来看,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居民生育意愿的差异日益缩小。在意愿生育子女数上,城乡和地区之间的生育意愿差别不大,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农村居民虽然表现出较为强烈的生育意愿,但也基本上以1个和2个为主。在意愿生育性别上,尽管部分群众仍存在男孩偏好,但地区之间的生育性别偏好差异正在逐渐弱化[10],“儿女双全”是人们最为理想的意愿子女性别结构。在意愿生育时间上,育龄夫妇的婚龄对意愿生育子女数有一定影响,婚龄时间越长则二孩生育意愿越高[11],但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居民在意愿生育时间上均表现出不确定性特征。此外,各个地区城乡居民的生育动机也呈现出多样化特点,家庭经济状况及子女照料能力是影响二孩生育的主要因素[12]。

(二)特定人群的生育意愿差异逐渐缩小

一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生育意愿研究主要以北京市人口研究所的追踪调查和风笑天教授的多次调查为代表,调查发现北京市独生子女理想子女数仍以一孩为主,意愿生育水平较低,不存在男孩偏好;“双独”家庭没有明显的二孩生育意愿,对二孩生育间隔也没有明确的倾向性[13]。也有研究表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意愿生育数量、意愿生育性别和意愿生育时间方面没有显著差异[14](表2),二孩政策放开后,6成以上的“双独夫妇”依旧只希望生育一个孩子,希望生育二胎的“双独夫妇”在3成到4成之间[15]。

二是青年群体。青年作为生育行为的主体,其生育意愿往往会直接作用于生育行为,进而影响整个群体的生育水平。有调查显示,青年群体在生育目的和生育时间方面并没有表现出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而在生育数量和生育性别偏好方面则存在显著性差异[16]。也有研究表明,城市青年中存在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相背离的现象[17],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初育年龄、流动状况、婚姻状况、性别及文化水平等因素对城市青年实际子女数与理想子女数的差异有显著影响[18]。

三是流动人口。从流动人口生育意愿的理想子女数和性别偏好来看,不同地区的流动人口理想子女数存在一定的差异(表2),但流动人口与城市人口在意愿生育子女数方面没有明显差距,但流动人口比城市人口更具有男孩偏好[19]。从流动人口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来看,经济收入、外出距离、文化程度、生育观念等因素会造成流动人口与城市人口的生育意愿差别,城市文明的融入程度及变迁方向决定了生育意愿的变迁[20]。有学者专门针对单独二孩政策下流动人口的生育意愿进行了研究,发现流动人口的生育意愿低于生育水平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但人们对男孩的需求依旧表现出刚性特征[21]。

四是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的生育意愿研究主要以地区性调查为主,民族地区经济条件的改善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家庭养老及本民族文化的特征,不仅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也使各民族居民的意愿子女数得到了提升。家庭养老及本民族文化特征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少数民族居民的生育意愿。薛继亮比较了汉族和蒙古族的生育意愿影响因素,发现受教育程度及经济因素越来越明显地影响蒙古族居民的生育意愿,家庭养老和本民族文化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蒙古族居民的生育意愿[22]。尽管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考察不同研究对象所得出的研究结论不尽相同,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于生育意愿整体变化状况的了解和把握。

(三)研究方法以定量研究和实证调查为主

在定量研究方面,无论是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调查还是特定地域范围的小样本调查,统计调查分析使用都较为广泛。实证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城乡居民的理想子女数自2010年以来逐渐升高,但基本稳定在2个以下[25](表3);有研究认为,育龄妇女的意愿生育率仅为1.47,观察到的目前生育率为1.01,而未来的目标生育率为1.10~1.26[26];传统的男孩偏好伴随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而趋于消失,即便是在具有較强二孩生育意愿的妇女中,追求儿女双全的也只有1/3[27];此外,也有调查显示城市青年的平均理想初育年龄是25.87岁,平均实际初育年龄为25.79岁,中国现代城市青年普遍呈现晚婚晚育趋势[28]。

在定性研究方面,深度个案访谈法成为生育意愿研究的首选。从研究对象上看,大多为农民工或流动人口。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工的生育意愿已由过去计生政策限制引导向生育行为自发自主转变,并逐渐由过去“多子多福”转向“少生优生”的生育观念,且男孩偏好有所降低[29]。而新一代“乡—城”流动人口的生育观念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传统生育观已经被现代生育观所取代。李彩霞对女农民工的访谈结果表明她们的理想子女数减少,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偏好,更加注重生育孩子的质量,在生育目的上倾向于认为生孩子是夫妻感情的结晶[30]。

(四)生育意愿研究维度日益多元化

目前,生育意愿研究内涵不断丰富、维度不断拓展,总体来看大致可划分为三类(表4),即从数量、性别角度来研究生育意愿的二维维度[35],意愿生育数量、性别和时间的三维维度[36],以及意愿生育数量、性别、时间和动机的四维维度[37]。

第一,意愿生育数量。有调查表明,在计划生育政策时期,城乡居民的理想子女数普遍以一孩或二孩为主,城市居民的意愿生育子女数在一定程度上要少于农村居民[41]。而在“双独二孩”和“单独二孩”政策背景下,约有一半左右的“单独夫妇”和“双独夫妇”打算生育二胎[42]。

第二,意愿生育性别。研究发现,受传统的“养儿防老”“重男轻女”等思想影响,农村地区居民依旧存在一定程度的男孩偏好,但这种偏好正在逐渐弱化[43]。同时,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表现出了“1男1女”的性别结构偏好,并且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已婚青年与未婚青年、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等特征的人群也都存在这种“儿女双全”的性别结构偏好。

第三,意愿生育时间。有研究认为,由于父母对子女生育行为的干预减少,年轻人在生育行为方面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也造成了当代年轻人初育时间偏晚,生育年龄呈继续后移的趋势[44]。此外,由于受到代际生育观念差异的影响,婚育时间普遍推迟且具有不确定性,平均理想初育年龄和平均实际初育年龄呈现出不一致性[45]。晚婚晚育现象和未婚先孕现象开始流行。

第四,意愿生育动机。生育动机也称为生育目的,一般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多子多福”“传宗接代”“养儿防老”和现代意义上的“情感慰藉”“消费与投资”“需求与满足”等。在我国,生育目的在城乡对比上呈现出较大差异[46]。20世纪70、80年代,养儿防老和传宗接代的思想占据主导,成为广大农民的主要生育目的,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生育目的呈现出现代化特征,人们的生育动机日益多元化[47]。在城市,现代社会思想的多元化使人们的生育动机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多样性特征,传统的“养儿防老”“传宗接代”“多子多福”“增加劳动力”等观念已经不再占据主要地位,调节气氛、感情慰藉、巩固家庭、尽社会责任成为人们的主要生育目的[48]。

(五)影响生育意愿的因素逐渐多样化

从一定意义上讲,生育意愿不仅仅是个人的一种意愿,也反映着社会整体的某种意识,不仅受到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也有社会客观因素的作用。整体来看,可能影响生育意愿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宏观、中观及微观三个层面:

宏观层面,主要包括经济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制度或政策因素和文化因素等。经济因素是决定生育意愿变化的根本性原因,尤其是生育成本已经成为家庭选择孩子时的重要影响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对生育意愿变化具有塑造作用,制度或政策因素的引导会促进生育意愿的变化[49];不同的政策人群在意愿生育子女数上也会有所差别,在同等社会经济条件下,受政策约束较小的人群可能更愿意选择多生[50];时至今日,尽管城市文明已经对生育意愿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但“传宗接代”的传统文化观念仍然是影响人们生育决策的重要因素[51]。

中观层面,主要包括社区因素、地区因素等。有研究认为,社区水平会影响生育主体对家庭规模及意愿生育子女数的选择,通过开展社区公共活动,会在无形中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潜在价值观,从而影响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52]。从地区因素上来看,城乡、地区之间居民生育意愿和生育水平的差异日趋减小。2000年以后,学者们由过去关注社区因素转向了更加注重地区因素对生育意愿的影响,目前研究表明生育意愿的地域差别正在逐渐缩小,无论是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人们的生育意愿趋于统一已经成为一种潜在趋势。

微观层面,主要包括个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经济收入、生育观念、职业性质等。一些研究表明,居民的性别因素、家庭收入状况、婚龄长短、文化水平高低对其生育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在众多影响因素中,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户籍状况、家庭结构及财产状况等因素共同影响着初育年龄意愿、理想生育数和生育性别意愿[53]。总之,个人的生理特征(如性别、年龄等)和社会特征(如受教育程度、收入状况、婚姻状况等)都可能会对个人生育意愿产生一定影响。

二、未来我国生育意愿研究的趋势展望

在过去的30多年间,随着我国生育政策的调整和居民生育意愿的变化,学者们针对生育意愿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概括而言,生育意愿研究在未来可能出现以下几个新趋势:

(一)深入探讨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间的关系

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的背离,即理想子女数与实际生育子女数的不一致现象,影响着学者们对于中国人口实际生育率的科学判断。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存在背离现象,不同群体的生育意愿可能会与实际生育行为产生较大差别。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的背离关系在理论上大体可以分成四类,即生育意愿大于生育行为的“大于论”,生育意愿小于生育行为的“小于论”,生育意愿等于生育行为的“等同论”,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无关的“无关论”[54]。目前认同“等同论”和“无关论”的较少,而“大于论”或“小于论”更易被普遍接受。然而,大于或小于多少以及什么情況下会大于或小于,尤其是在生育政策调整后,二者之间的关系会发生怎样变化等问题,仍需要深入探讨。

而对于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出现不一致现象的原因,有学者已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与分析。研究认为,初育年龄、婚姻状况、就业情况、性别偏好会造成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的不一致,同时经济社会特征、生育观念、主观态度、行为控制也会导致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的差异。上海市夫妻匹配调查结果显示,丈夫的经济收入状况会影响到妻子的生育意愿,如果丈夫的经济收入高于妻子,则家庭中的二孩生育意愿就会较高[55]。在实施全面二孩的政策背景下,部分人群“想生却不敢生”的思想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拉大其生育意愿与实际生育行为的差距,尤其在经济生活压力较大的大城市,从这一角度探讨生育意愿与行为间关系可能会使研究更具现实意义。

(二)注重对同一群体的追踪调查研究

近几年,有关生育意愿的调查不断增多,研究也越来越精细化,对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生育意愿进行调查研究有助于正确评估生育政策调整所带来的影响。但零碎化、片段化的调查,有时也会对我们准确判断当前人们的生育意愿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或混淆。随着家庭生命周期的变动,人们的生育意愿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因而,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应当注重进行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的追踪调查,进而能够对同一群体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变化情况进行科学比较,准确判断生育率的未来发展趋势。

目前,国内对同一群体的生育意愿追踪调查主要有两个:一是北京市人口研究所(北京市党校社会学教研部)与北京市人口计生委、区县人口计生委在2006-2010年合作对北京地区进行的5 项生育意愿调查,重点探讨了生育意愿、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之间的关系;二是江苏省人口计生委在2006-2010年对江苏6县市进行的追踪调查研究,重点分析了江苏省群众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之间的差异。这些追踪调查以纵贯研究的方式明确了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的关系,对于科学预测生育水平、调整与完善生育政策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我国目前针对同一群体的生育意愿追踪调查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未来对生育意愿、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的纵向变迁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合理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总体而言,生育意愿的实证研究为我国生育政策实施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理论基础[56]。围绕意愿生育数量的定量研究已经不少,但深入挖掘意愿生育动机的定性研究,尚且缺乏;围绕意愿生育性别、时间的定量研究已有一些,但需要更多的深入研究作为补充。目前,已有研究者将定量与定性方法相结合开展生育意愿研究。如陈晓玲、沈费伟对杭州市80后的调查结果表明,绝大部分80后推崇晚婚晚育,二孩生育的时间间隔为3-4年[57]。段晓婧对包头市的城乡80后已婚人群进行抽样调查,并辅以个案的深度访谈方法,发现包头市80后已婚群体的生育意愿具有双重性,生育意愿的主体意识强烈,生育目的向情感化转变[58]。

从生育意愿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来看,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一方面定量测量意愿生育数量、时间等能在一定程度上优化生育意愿的指标体系,另一方面定性访谈深入研究意愿生育性别和生育动机也可以加深对生育意愿内涵的理解。现有研究更多关注的是生育意愿的外在影响因素,而对于生育意愿内涵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探讨不多,更需要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分析意愿生育数量、性别、时间和动机四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为生育意愿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思路。

(四)着重研究生育政策调整对生育意愿变化的影响

生育政策与生育意愿的关系问题是自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从未间断讨论的一个话题。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不可否认的是,生育意愿与生育政策之间既相互作用又相互影响。一方面,生育政策的调整有赖于生育意愿变化,生育意愿的变化为生育政策调整提供了现实依据;另一方面,生育意愿的变迁也受到了生育政策的引导与约束,多年来生育政策的控制和影响促进了人们生育意愿的变迁。近几年,党和国家对计划生育政策的接连调整,为学界验证生育政策与生育意愿之间关系提供了历史实验。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学者们应抓住时机,深入研究生育政策调整前后的生育意愿变化情况,充分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充实相关研究成果,为未来生育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提供支撑。

现有研究表明,生育政策的调整对人们的生育意愿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政策不确定性和不公平性可能会导致生育意愿产生意想不到的逆向变化[59]。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不仅造成了人口性别比失衡、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也给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多不可预估的风险,因而要摒弃“人口是负担”的传统思维观念,理性认识生育政策对人口出生规模的影响,提倡适度生育[60]。从政策层面出发研究生育政策对生育意愿的影响,不仅可以进一步拓宽生育意愿研究的视角,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生育意愿问题本身,而这也将成为今后生育意愿研究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三、结 语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育政策的调整,对传统生育观念造成了巨大冲击,人们的生育意愿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通过对1982-2016年间我国生育意愿研究进行述评,可以发现人口“新常态”下居民生育意愿变化的五个特征:一是意愿生育子女数逐渐减少,以生育一孩或二孩为主;二是性别偏好逐渐减弱,部分地区甚至出现女孩偏好,“儿女双全”是最为理想的性别结构偏好;三是生育年龄普遍推迟,生育间隔逐渐拉大;四是以“传宗接代”“养老送终”等为目的的传统生育动机日益减弱,多数家庭生育孩子是出于情感需要和义务责任;五是城乡、地区、不同群体间的生育意愿差距逐渐缩小,并且呈现出趋同的态势。

因此,未来一段时期内的生育意愿研究,必须站在人口“新常态”的背景下清醒认识生育意愿变迁对生育政策调整与完善的作用。通过整合不同层次的课题研究成果,提高生育意愿研究的整体质量,进一步深入探讨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间的关系问题,强化对同一群体进行追踪调查研究,合理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着重研究生育政策调整对生育意愿变化的影响,进而科学判断未来生育率的变化态势,积极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为符合且能够落实生育政策的人群提供较为完善的生育支持体系以及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 考 文 献]

[1]陈蓉,顾宝昌.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的演变历程及二者关系研究.二孩,你会生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6-37.

[2]姚从容,吴帆,李建民.我国城乡居民生育意愿调查研究综述:2000-2008[J].人口学刊,2010(2):17-22.

[3]廖静如.城市流动人口生育意愿研究综述[J].社会科学战线,2013(6):195-200.

[4]梁如彦,周剑.农民工生育意愿研究综述[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4):93-95.

[5]宋亚旭,于凌云.我國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综述:1980—2015[J].西北人口,2017(1):12-18.

[6]李婷,苏俐,张星光.二孩生育意愿及其相关因素研究综述[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5(7):485-486.

[7]康蕊,吕学静.“全面二孩”政策、生育意愿与女性就业的关系论争综述[J].理论月刊,2016(12):155-161.

[8]贾志科,吕红平.论出生性别比失衡背后的生育意愿变迁[J].人口学刊,2012(4):34-45.

[9]庄亚儿,姜玉,王志理.当前我国城乡居民的生育意愿——基于2013年全国生育意愿调查[J].人口研究,2014(3):3-13.

[10]尹勤,帅友良,温勇.南京市青年生育意愿调查分析[J].西北人口,2005(2):10-13.

[11]郭有宁,施元莉,楼超华,等.新婚夫妇生育意愿动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人口研究,1993(5):42-49.

[12]风笑天,张青松.二十年城乡居民生育意愿变迁研究[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2(5):21-31.

[13]马小红,侯亚非.北京市独生子女及“双独”家庭生育意愿及变化[J].人口与经济,2008(1):15-18.

[14]孟轲.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生育意愿差异的比较研究——基于江苏省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调查[J].南方人口,2008(4):1-7.

[15]风笑天.生育二胎:“双独夫妇”的意愿及相关因素分析[J].社会科学,2010(5):58-66.

[16]赵琳华,吴瑞君.大城市“80后”群体生育意愿现状及差异分析——以上海静安区为例[J].人口与社会,2014(1):55-59.

[17]宋健,陈芳.城市青年生育意愿与行为的背离及其影响因素——来自4个城市的调查[J].中国人口科学,2010(5):103-110.

[18]风笑天.青年个体特征与生育意愿——全国12城市1786名在职青年的调查分析[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4):62-68.

[19]庄渝霞.不同代别农民工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厦门市912位农村流动人口的实证研究[J].社会,2008(1):138-163.

[20]廖庆忠,曹广忠.流动人口生育意愿、性别偏好及其决定因素——来自全国四个主要城市化地区12城市大样本调查的证据[J].人口与发展,2012(1):2-12.

[21]杨菊华.单独二孩政策下流动人口的生育意愿试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5(1):89-96.

[22]薛继亮.生育转变的民族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来自汉族和蒙古族的比较[J].人口学刊,2015(4):25-35.

[23]王良健,蒋书云.流动人口二孩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湖南2016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J].调研世界,2017(6): 12-17.

[24]陆卫群,朱江.贵州省已婚育龄妇女生育意愿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8(30):4313-4316.

[25]王军.生育政策调整对中国出生人口规模的影响——基于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差异的视角[J].人口学刊,2015(2):26-33.

[26]茅倬彦.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差异的实证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9(2):16-22.

[27]李建新,苏文勇,张月云.中国当代育龄妇女生育意愿分析——以江苏 6县市调查为例[J].人口与社会,2011(2):21-26.

[28]宋健,陈芳.城市青年生育意愿与行为的背离及其影响因素——来自4个城市的调查[J].中国人口科学,2010(5):103-110.

[29]庄渝霞.不同代别农民工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厦门市912位农村流动人口的实证研究[J].社会,2008(1):138-163.

[30]李彩霞.城市经历与女农民工的生育意愿——对武汉市洪山区部分女农民工的个案访谈[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32-35.

[31]尹文耀,叶明德,谢雷光,等.浙江省生育意愿、生育水平调查结果评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0(5):64-70.

[32]陈卫,靳永爱.中国妇女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J].人口学刊,2011(2):3-13.

[33]郑真真.生育意愿的测量与应用[J].中国人口科学,2014(6):15-25.

[34]王军,王广州.中国低生育水平下的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差异研究[J].人口学刊,2016(2):5-17.

[35]杨瑛,武俊青.已婚流动妇女的婚姻及生育状况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2(11):668-671.

[36]风笑天,张青松.二十年城乡居民生育意愿变迁研究[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2(5):21-31.

[37]谭克俭.我国农村居民生育意愿转变分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4):3-6.

[38]侯佳伟,黄四林,辛自强,等.中国人口生育意愿变迁:1980-2011[J].2014(4):78-97.

[39]靳永爱,宋健,陈卫.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中国城市女性的生育偏好与生育计划[J].人口研究,2016(6):22-37.

[40]张晓青.“单独二孩”与“全面二孩”政策家庭生育意愿比较及启示[J].人口研究,2016(1):87-97.

[41]郑真真.中国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4(5):73-78.

[42]賈志科,风笑天.城市“单独夫妇”的二胎生育意愿——基于南京、保定五类行业558名青年的调查分析[J].人口学刊,2015(3):5-15.

[43]莫丽霞.当前我国农村居民的生育意愿与性别偏好研究[J].人口研究,2005(2):62-68.

[44]侯亚非,马小红.北京城市独生子女生育意愿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08(1):27-31.

[45]宋健,陈芳.城市青年生育意愿与行为的背离及其影响因素——来自4个城市的调查[J].中国人口科学,2010(5):103-110.

[46]仲长远.当代城市青年生育意愿初探——对北京市石景山区模式口社区两代人生育意愿的对比调查[J].青年研究,2001(7):5-11.

[47]贾志科.20世纪50年代后我国居民生育意愿的变化[J].人口与经济,2009(4):24-28.

[48]风笑天.城市青年生育意愿现状与比较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04(4):175-181.

[49]贾志科.影响生育意愿的多种因素分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4):27-30.

[50]张亮.城市居民的二胎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5):92-96.

[51]谢永飞,刘衍军.流动人口的生育意愿及其变迁——以广州市流动人口为例[J].人口与经济,2007(1):54-57.

[52]梁鸿.公共生活与社区生育意愿关系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0(2):28-34.

[53]张建武,薛继亮.广东“80后”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南方人口,2013(2):10-18.

[54]顾宝昌.生育意愿、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J].人口研究,2011(2):43-59.

[55]卿石松,丁金宏.生育意愿中的獨生属性与夫妻差异——基于上海市夫妻匹配数据的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5(5):81-93.

[56]宋亚旭,于凌云.我国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综述:1980—2015[J].西北人口,2017(1):12-18.

[57]陈晓玲,沈费伟.“全面两孩”政策对青年生育意愿的影响——以杭州市80后为例[J].人口与社会,2016(3):98-105.

[58]段晓婧.内蒙古包头市“80后”已婚人群生育意愿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28-46.

[59]张原,陈建奇.变迁中的生育意愿及其政策启示——中国家庭生育意愿决定因素实证研究(1991—2011)[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5(3):79-91.

[60]徐俊.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反思与展望——由“单独二孩”引发的思考[J].人口与经济,2014(6):109-118.

Review and Prospect of Fertility DesireResearch in China(1982—2016)

JIA Zhi-ke,LUO Zhi-hua

(Colleg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Hebei 071002,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of fertility desire from 1982 to 2016, this paper generalizes the overall situation from four aspects, such as research area, object, method and content, and then it prospects the research directions and trends of fertility desire in the future. It shows that fertility desire among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has undergone significant changes in China, and the differences of fertility desire have been gradually reduced between different groups, the research method is mainly based on quantitative research an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and the research content pres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versification of dimensions and diversification of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he future, domestic research will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ertility intention and behavior, focus on the follow-up study of the same group using both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rationally, and focus on the impact of family policy adjustment on fertility desire change.

Key words: fertility desire; influence factor; research review; tendency prospect

猜你喜欢
生育意愿研究述评影响因素
“全面两孩”政策下城市女性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国外私立大学管理体制研究述评及启示
基于文献分析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研究述评
安徽古代文人曲家剧作文献研究述论
城乡居民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从生育文化角度论“全面两孩”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