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目标下高校课外教育学分制的新探索

2018-10-21 11:36李义丹张志博
河北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学分制双一流立德树人

李义丹 张志博

摘 要:课外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必须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形成课内教育学分制和课外教育学分制并行的培养模式,合力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词:“双一流”建设;立德树人;课外教育;学分制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18)01-0044-06

DOI:10.3969/j.issn.1005-6378.2018.01.007

在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明确要求:“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1]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 [3]综合上述信息可以发现,我国高校正在国家的推动下,有计划地向着世界一流大学冲击,其目标并非照搬照抄欧美大学的模式,而是创建具有中国特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现代大学。

在“双一流”建设的大潮下,课外教育如何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如何发挥我国高校的特点和优势,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校课外教育体制,是各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T大学2015年开始实施的课外实践教育学分制[4],尝试对课外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实现了课内教育学分制和课外教育学分制并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加快“双一流”建设做了有益的探索。

一、“双一流”建设与课外教育关系分析

(一) 一流人才培养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

“双一流”建设,即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具体目标为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1]。习近平总书记“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科学论断,为高校“双一流”建设提出了实现路径。如何培养出一流人才已经成为“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0周年的贺信中再次给出了答案,即“围绕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坚持立德树人,遵循教育规律,弘扬优良传统,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是“双一流”建设的根本保证。

(二) 课外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课内教育重要,课外教育也重要[5]。课外教育是在教学之外,对学生进行的实践训练活动,包括科技创新、社会实践、主题教育、人文艺术、军事训练、体育达标、公益劳动[6]等等。课外教育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实践,是基于学生学习、生活、社会经验,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课外教育还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内容丰富。课外教育的内容不受教学大纲和教师队伍知识面的限制,可以根据教育需要充分挖掘校园内和社会上所有教育资源。一些不符合高校教学资格的社会人士都可以参与到课外教育的教育、教学中,大大扩大了高校的师资力量。许多社会教育资源甚至无需引入校园,学生可以通过走出校园来接受课外教育。二是自主性强。课外教育的自主性主要表现在教育内容和形式的自主性以及学生参加课外教育的自主性。课外教育基本没有规范性要求,一般都是根据学生的喜爱程度自行安排的。受学生欢迎的课外教育就能够不断发扬光大,反之则无法继续生存。这种一定程度市场化的课外教育机制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作用很大,深受学生欢迎。三是实践性强。绝大部分课外教育都不是以课堂传授知识的方式进行的,而是走出课堂、走出校园、深入社会、深入基层,了解国情、民情,从而达到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的目的。实践能力差是这一代学生的致命弱点,而提高实践能力也是他们的最大需求之一。

众所周知,中外各高校都是将大学生课外教育作为辅助教育手段对待的。学校不做硬性规定和要求,不与毕业挂钩,必然导致大学生对课外教育不重视、不积极,影响了课外教育的效果和覆盖面。这种课外教育体制自高等学校诞生以来基本没有改变过。改革开放初期,高校的课外教育内容少,形式单调,仅仅是发挥了“丰富学生业余生活”的作用。此外,能够参与人才培养的社会资源也非常少。40年后的今天,高校课外教育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后,各高校迅速落实会议精神,积极推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要求,除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外,还充分利用一切课外资源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校内学生社团少则一百多个,多则几百个,包括思想教育类、科技类、文化类、文体类等各种类型,几乎囊括了学生兴趣爱好的方方面面。许多本科生还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校内还设立数百个勤工助学岗位;校内还有大量的各类竞赛活动,各种评优和表彰。此外,社会上的课外教育资源也越来越丰富。各类学生竞赛越来越多,如全国挑战杯科技竞赛和创业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等;各类国际、国内大型活动招募的志愿者也越来越多,如奥运会、世博会、达沃斯论坛等;参与国际交流、游学的学生也越来越多。总之,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目前高校课外教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参与的学生越来越多,在人才培养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

(三) 课外教育是“双一流”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双一流”建设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全、越来越严格,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充分利用课外教育的特殊功能,最大限度提高人才培养效果。课外教育的不可或缺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立德树人”离不开课外教育。所谓“立德”就是教育目标、教育内容要把“德”作为核心;所谓“树人”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立德树人的实质就是以“德”为核心的全面发展教育。许多教育内容必须通过实践环节才能够到达理想效果,如“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等[1]。二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7]離不开课外教育。一方面是指在学校范围内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7]。这些都需要课堂教学,特别是课外教育的支撑。另一方面是指充分利用社会、国家甚至是全世界的有效教育资源育人。学生不仅要走出校门,还要走出国门,自然是课外教育更加有效。

(四) 课外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要培养创新拔尖的一流人才,不仅要加强课堂教学的改革,更要探索课外教育的改革。与课堂教学成熟的管理、刚性的要求以及强大的质量保障体系相比,课外教育主要是规范性、科学性、系统性还不够[8],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外教育状况不与毕业挂钩。学校没有对学生参加课外教育提出硬性要求,很难引起学生的重视,造成学生在参加课外教育方面两极分化。相当一部分学生很少参加课外教育。二是课外教育缺少整体规划。由于不是必修内容,学校很难对学生课外教育提出总体的培养计划和目标要求,也缺少具体的实施步骤和方法。有的高校也制定了课外实践教育的计划要求,但苦于无法实施,只能作为学生自主发展的参考。三是课外教育的规范性不够。课外教育往往是以活动而不是课程形式呈现的,缺少课程的规范性。开设一门课程就一定要确定课程名称、培养目标、教育大纲、考核标准等,而课外教育活动这些内容都没有。

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充分利用课外教育资源进一步加强课外教育的措施和办法。大多数高校都把重点放在了课外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上。部分高校也开始尝试将一定数量的课堂教学学分用于课外教育,形成一定意义上的课外教育学分制。团中央号召各高校实施素质拓展成绩单或第二成绩单。这些改革只是课外教育方法的改变,没有涉及课外教育的体制变化,很难满足“双一流”建设的要求。课外教育的改革必须要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重大调整,不仅要调整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还要对现行的课外教育体制进行实质性改革。鉴于课堂教学已经非常成熟,课外教育体制改革最简单易行的目标就是向课堂教学学习,实行课外教育学分制,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的平衡,有效解决“重课堂、轻课外”问题。

二、课外教育学分制新探索

(一) 课外教育学分制初探

T大学为探索一流人才培养新思路,自2012年起研究进一步提高课外教育有效性的体制机制改革,其结论就是全面学习课堂教学的管理模式。随后,经过3年努力,将所有课外教育内容全部转换为184门课外教育课程,研发了相关的课外教育选课系统,并决定从2015级本科生开始实施课外教育学分制。为强调课外教育的实践性,学校将其称之为课外实践教育学分制。

学校规定,2015级及以后的本科生,除完成课堂教学学分以外,还要完成课外教育学分,才能够毕业。课外教育学分的毕业要求是最低8学分,其中包括必修4学分。学校还要求,本科生一年级结束时必须完成4学分,二年级结束时必须完成8学分,否则将无法参加评优;三年级结束时如果没有完成8学分,不仅不能够参加评优,同时也要作为保研时的参考条件。毕业前仍不能完成学分要求的学生将按照结业处理。学生选择的课外教育课程总学分不设上限。学校设立专门的课外教育选课系统,学生在该系统上可以查看开课情况、选课、成绩查询、学分和成绩单查询等。

学校指定学生处作为课外教育的管理部门,其职能包括课外教育选课系统的管理、课外教育课程管理、成绩管理,每学年初要对本科生完成课外教育学分的情况进行分析,对没有完成学分的学生要提出警告,并给予相应帮扶和引导,毕业前要对所有毕业生进行课外教育学分完成情况进行审核,确认毕业资格,还要给每位毕业生出具课外教育的成绩单。

学校对2015级本科生设课外教育课程184门,包括思想道德、政治素养、团队管理、创新创业、人文素质、艺术修养、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心理健康、职业发展、体育竞训、军事素养(国防生)等12个类别,其中《人文学术讲座》课和《社团组织经历》课为必修课,开设课程的种类和数量分布如图1所示。

图1 T大学课外教育课程种类和数量分布

能够开设课外教育课程的单位有12个学院,以及校团委、学工部、宣传部、体育部、图书馆、档案馆、保卫处等13个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往往根据本部门的工作内容开设课程,如保卫处开设的《治安保卫》课和《消防安全》课,档案馆开设的《校史讲解》课等。

(二) 课外教育学分制初步成果分析

课外教育学分制改革具有探索性、实践性、发展性,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T大学实施的课外教育学分制探索只是课外教育学分制改革的开始,取得了初步成果:一是学生的观念发生转变。课外实践教育学分制得到学生及家长的普遍认同。调查发现,97%的学生认为课外教育学分制对提升自身综合素养、提高核心竞争力有帮助。从2015级、2016级入学报到时对新生家长的调查结果看,未收到家长对课外教育学分制的反对意见。二是学生参加课外课程积极性增加。过去,虽然学生也参加课外教育活动,但覆盖面有限。实施课外实践教育学分制以后,课余时间待在宿舍的学生减少,参加校园各种活动的学生增加,参加学生社团的新生人数也大幅增长。据统计,2015级4 200学生中,一年级完成4学分的学生达95.29%。三是初步形成全员育人环境。过去,全员育人流于形式,无数据支撑。现在,184门课外教育课程中,除学工部、校团委以外,9个机关部门、直属单位开设课程达35门,占16.8%,而且,越来越多的单位申请开设课外教育课程。四是课程内容丰富、特色鲜明。课外教育课程可以充分利用各类教师资源、各种教学场地,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例如,开设大学生恋爱课,还有咖啡品鉴课、插花课等,选课人数超出课堂承载量。《社会实践》课程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将理论学习、专业知识进行实际运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受到同学们的喜爱。五是吸纳更多教育资源。课外教育学分制还包括其课程资源的多样性、包容性和开放性。学校根据学生的需求广开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打破常规的教师持证上岗模式,對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政治素养,能够传播中国文化,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优秀社会人士开设课外教育课程。

三、课外教育学分制实现路径

从现行的课外教育体制转变为课外教育学分制,难度相当大,需要解决一系列难题。完成课外教育学分制改革尚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一是要解决观念和认识问题。能否认识到“双一流”建设中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人才培养中“立德树人”的重要性以及“立德树人”中课外教育的重要性是实现课外教育学分制改革的思想基础。首先要统一学校领导层和管理层的思想认识,特别要做好教学系统的思想工作,因为他们会担心课外教育学分制影响学生对课堂教学的重视程度。其次,要做好学工系统的思想工作,他们虽然支持课外教育学分制改革,但当遇到难题时,往往有可能退缩不前。最后,要做好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工作,特别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因为课外教育学分制改革有可能会增加部分学生的学业负担。如果得不到广大学生的支持,课外教育学分制改革很难取得成功。

二是要完成课外教育课程化。这是课外教育学分制改革最困难的部分。所谓课外教育课程化就是将所有课外教育活动转变成为课外教育课程的过程,也是将课外教育模块化的过程。大部分课外教育是以活动的形式开展的,如社会实践、科技竞赛、志愿者服务等。只有少数课外教育活动类似于课堂教学,如党课、团课等。只要某一活动是学校组织的,学生在活动中能够受到了教育,而且学生在活动中投入了足够的时间,这一活动就可以转变为课外教育课程。例如,学生参加艺术团排练和演出就可以成为一门课外教育课程,同样,学生参加学校运动队训练和比赛,也可以成为课外教育课程。

课外教育课程化还要求解决一系列课外教育课程的细节问题。首先,要有课程名称,将原来的活动名称转变为课程名称,如支部书记培训的课程名称为《党务工作》。其次,要有教育大纲,包括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法、学分数等。第三,要有理论教育环节,不能全部都是实践活动。一般要求每门课程要有2-4学时理论教育环节。以社会实践为例,要想获得学分,必须参加理论培训,内容包括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安全问题、如何搞调研、如何写社会实践报告等。第四,要有实践环节,这是课外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也是课外教育的特色。第五,要有考核和记录。这是课外教育课程化难点之一。传统的课外教育把主要精力都用于活动的组织上,基本不考核,也不记录,反映出其科学性、规范性不够。这是课外教育与课堂教学的最大差别。实现考核和记录的难度非常大,不仅是工作精力的投入问题,也是考核和记录的可操作性问题。许多课外教育活动很难考核和记录。例如,参加人文和学术讲座的记录问题。第六,要确定一门课程的学分数。可以参考课堂教学课程的学分数,如一般高校为16学时课堂教学为1学分。一般的课程可以考虑2学分,学习量特别大的课程可以考虑4学分。

三是要为课外教育学分制建章立制。课外教育课程化仅仅为课外教育学分制打下基础,要实施课外教育学分制,还需要建立一整套课外教育的具体制度。首先要确定学生的毕业条件,如获得多少学分才能够毕业,包括多少必修学分和选修学分。其次要确定必修课,要把对学生发展比较重要或能够解决学校教育中存在严重问题的课程作为必修课。必修课的选择还要考虑学校提供学习机会的能力。将一门课程确定为必修课意味着所有的本科生都要完成这门课程的学习,如果学校无法提供足够的学习机会,可能会导致课外教育秩序的混乱。确定必修学分数要考虑学生的承受力,必修学分太多,学生无法承受。T大学将《人文学术讲座》作为必修课的原因是学生参加讲座的积极性不高;将《社团组织经历》作为必修课是因为有一部分学生不参加任何社团活动,也不参加班委会工作,造成实践能力严重不足,在就业招聘过程中就出现了问题,到工作岗位后问题更大。有一些课程应该成为必修课,如《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但担心学生压力太大,也怕学校无法提供足够的学习机会,暂时还没有确定为必修课。第三要确定学生获得的学分数是否会影响评优和保研。学分数影响的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内容越多,则表现为课外教育越重要。

四是创立课外教育课程管理体制。首先,要成立领导机构,负责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审批新课程。领导小组应由学校主管校长,领导、学工部、校团委、教务处等相关部门单位负责人组成,其主要职责是:总体规划和设计课外教育课程化后的活动工作,设置学分制管理、认定、评价等工作。委员会应在高校学工部、教务处等部门设立管理办公室,对于各学院以及学生社团管理设置工作小组,并安排专职管理教师或辅导员,管理负责相关事务,对于活动进行宣传,解决学生咨询的问题,引导学生合理规划进行课外教育活动。其次,保障财力与物力资源的合理的管理体系,利用校内图书馆、实验室、各专业人文场馆、校体育馆、游泳馆等场馆开展各类活动,为学生活动场所进行保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帮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企业实习,同时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积极运用网络、广播、杂志期刊、微信公众号等信息载体进行宣传,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身活动微信公众号等宣传形式帮助学生更好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吸引更多的志同道合者。最后,开发课外教育课程管理软件系统,包括课程管理、选课系统、成绩录入和查询、成绩单打印、数据统计等功能。

四、课外教育学分制的未来展望

根据对T大学课外实践教育学分制初步探索的分析和研究可知,目前的课外教育学分制还只是一个雏形,其发展空间非常大。根据初步分析,课外教育学分制还能够实现以下功能:

一是未来可以实现学生发展现状的大数据搜集。实施课外教育学分制后,学校的数据库已经收集到学生课堂课程和课外课程的成绩,如果在将学生的社团干部经历、获奖情况和国外进修经历输入数据库,就基本实现了学生发展现状的全数据汇总。这不仅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内容丰富的课外教育成绩单,而且可以对学生的发展状况进行各类数据分析。学生可以通过个人在学生群体中的发展状况比较,了解自己的发展状况,从而发扬优势、查找不足、促进发展。学校可以通过学生发展大数据分析学校的教育状况。如通过对开设课程的分析了解学校开设课程状况,通过学生获得学分状况分析了解学生发展状况,还可以对学校整体的教育与学生发展状况进行综合分析。

二是未来可以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为一流人才培养、“双一流”建设做出课外教育应有的贡献。课外教育学分制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充分发挥了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体制优势,将我国高校课外教育投入大的优点更好地发扬光大。这在国外高校是难以实现的。课外教育学分制能夠更好聚积校内外、国内外教育资源,为立德树人服务。T大学还在不断拓展新课程,由最初的184门,扩大到当前的208门。初步分析,每个高校最终都有可能达到500门左右的课外教育课程。课外教育学分制还可以通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规划、必修课学分和总学分要求等手段强化课外教育中的立德树人功能,确保课外教育的思想性、实践性和实效性。

由以上分析可知,课外实践教育学分制对于提高一流人才培养水平,对于立德树人,对于扎根中国办教育,对于“双一流”建设都具有积极的作用。T大学的探索只是我国高校课外教育学分制改革的一次尝试,如果有更多高校加入到课外教育学分制的探索中,课外教育学分制会加速成熟,必然会在高校一流人才培养和“双一流”建设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國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J]. 陕西教育(高教),2015(12):33.

[2]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 前进,2012(12):4-20.

[3]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 实践(思想理论版),2017(2):30-31.

[4]王茜, 马德刚, 李义丹. 高校课外实践教育改革模式探析——以天津大学课外实践教育课程化、学分制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6(6): 142-144.

[5]胡和平. 对高校人才培养中若干关系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1(23):4-6.

[6]王耕,周志强,包伟. “五位一体”课外教育运行管理模式构建[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437-439.

[7]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 人民日报,2017-02-28(001).

[8]穆亚荣. 高校第二课堂课程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发展对策研究 [J].知识经济, 2015(17): 127-128.

The New Exploration about Universitys Credit System of ExtracurricularEducation under the Objective of “double-first class” Construction

——A Case Study of Credit System of ExtracurricularPractical Education in T University

LI Yi-dan,ZHANG Zhi-bo

(School of Education, 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 300072, China)

Abstract: Extracurricular education is the significant part of “double-first class” construction, and is also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improve talent cultivation quality, which should be incorporated into school personnel training system to form the training model in which the classroom education credit system walks side by side with credit system of extracurricular education, jointly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carry out the basic tasks of “strengthening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people”.

Key words: “double-first class” construction; strengthening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people; extracurricular education; credit system

猜你喜欢
学分制双一流立德树人
推进中职学分制改革对策分析
“学分制”盘活远程教育工作原动力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形式上的热闹如何变成实质上的成效
关于完全学分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