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洪波 吴震
摘 要:采用田野调查法研究贫困县老龄人口贫困现状,通过实地走访河北省14个县70个村的1 083户贫困户家庭,发现老龄人口仍存在严重的贫困问题。河北省老龄人口贫困问题存在独有特征,在分析相关特征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期促进河北省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人民脱贫致富的目标。
关键词:老龄人口;因病致贫;精准扶贫;脱贫致富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18)01-0112-08
DOI:10.3969/j.issn.1005-6378.2018.01.017
一、引 言
隨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贫困人口中的老龄人口占比也不断上升,2020年我国要实现7 000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解决老龄人口贫困问题显得尤为重要。2016年5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2次集体学习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坚持满足老年人需求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结合,努力挖掘人口老龄化给国家发展带来的活力和机遇,努力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着重解决老龄人口贫困问题。”老龄人口的贫困问题是全球性问题,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曾发布了《世界老龄与健康》报告,指出了老龄人口贫困问题对于保健与卫生系统、劳动力以及国家预算的压力是巨大的。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2012年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显示,自21世纪初,中国已经开始步入老年社会,中国老龄人口已经超过1亿人,农村与城市相比,农村老年人口更是远远高于城市[1]。中国作为人口大国,人口基数大,再加上受人口老龄化加快的影响,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老龄贫困人口脱贫问题将愈加严峻。
自“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扶贫事业上不断探索,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扶贫攻坚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大部分贫困群体脱贫成果显著。但是老龄人口作为贫困群体中的特殊人群,其脱贫成效并不尽人意,由于这一群体面临严重的代际矛盾,使其更易于出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状况。对于处在经济发展落后、赡养问题亟待解决、人口流动较大地区的老龄人口,在经济社会转型和养老保障机制不健全的大背景下,更容易陷入贫困的境地。河北省作为我国人口大省,同时也是扶贫攻坚任务较严峻的省份之一,解决老年人口在脱贫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实现省内老龄人口有效脱贫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人民脱贫致富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0世纪以后,贫困问题逐渐成为世界性问题,学术界对于贫困问题特别是老龄人口贫困问题的研究不断增多,产生了众多对解决老龄人口贫困问题具有较大借鉴意义的理论。“贫困生命周期理论”指出,每个人在不同时期的贫困风险不同,呈现出W字母的曲线变动,其中幼年时期、结婚时期、老年时期是发生贫困概率最高的三个时期[2]。老龄人口由于受自身身体素质差、劳动能力弱等因素的影响,使得自身经济能力受限且医疗支出较高,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老龄人口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之中[3],难以脱贫。“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利用数学模型分别考察了不发达国家人均资本增长、人口增长、产出增长与人均收入增长的关系,并研究了如果人均收入和人口按不同速率增长时,人均资本的增长与资本形成问题。发展中国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加快,严重影响着人口增长速率,而且大部分人的收入都用来防老,落入低水平均衡陷阱,发生贫困问题。因此,实现人口的稳定增长和较低的老龄人口抚养比例对于实现人口平衡、健全社会发展机制具有关键性作用[4]。Dannefer创立的劣势—优势分析模型认为,年龄在贫困问题上占据着重要地位,随着年龄的不断变化,一些结构力量会使得年龄越大的人、生活越贫困,同时也表明老龄人口贫困问题在整个生命周期中贯穿始终,贫困问题并不只是在人口老龄化的时候所形成的[5]。
于学军运用恩格尔系数、国际标准系数、主观评价的三种方法分别测算中国老龄贫困人口,最终测出三种方法下中国老龄贫困人口约为4 000万人,城市占比20%左右,农村占比80%左右;王德文、张凯梯测算出了中国老龄贫困人口及贫困人口发生率,得出了2000年中国老龄贫困人口介于900~1 100万人之间,城市贫困发生率约为5%,农村约为9%;乔晓春等人提出了两种界定老龄贫困人口的方法,一是以收入为依据,判断收入是否符合贫困标准,二是按照绝对贫困线的标准来划分老年贫困人口,并总结出了城市与农村的老年贫困标准[6];王晓峰、刘畅提出了老年贫困人口新内涵,他们认为老年贫困人口就是60周岁以上自身劳动能力较差、其收入难以满足基本生活的弱势群体[7];王瑜、汪三贵提出了老年贫困人口测量的多个维度,并从收入、健康和心理三个方面测度中国老龄人口贫困现状,在此基础上得出人口流动与老年贫困之间的关系[8];汪三贵、郭子豪论述了中国的精准扶贫机制,认为要解决人口贫困,需要改革扶贫资金体制,创新扶贫工作机制[9];黄承伟认为中国扶贫开发需要落实精准二字,着重对老年贫困人口的识别问题提出一些建议[10];柳如眉、柳清瑞通过对德国老年贫困问题的系列研究,提出两道预防老年贫困的防线,第一道防线是养老保障,第二道防线是社会救助,这两道防线能有效规避老年贫困问题[11];刘彦随、李进涛以河北省阜平县为例,探讨了老年贫困问题与地理分布之间的关系[12]。
目前学者们对老龄人口贫困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老龄贫困人口的识别与应对老龄化问题上,因此本文通过借鉴其他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实地调研数据,从现状、问题、原因、建议等方面对河北省老龄人口脱贫问题进行研究,旨在丰富老年人口脱贫方面的研究成果,为脱贫问题研究提供智库作用。
三、河北省老龄人口贫困特征及产生原因
本文采用田野调查研究法,调查采取实地访谈的方式进行,共计访问1 085户贫困户,共发放收回问卷1 085份,有效问卷1 083份。
(一)河北省老龄人口贫困特征
随着河北省贫困县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老年人的贫困状况以及生活质量问题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河北省贫困县脱贫攻坚工作一直以老年人口脱贫为重点,不断丰富老年人口帮扶措施,提高帮扶可操作性:通过设立老年人口帮扶机构,解决老年人生活问题;以产业结构调整带动贫困地区整体发展,有效增加了老年人口经济收入,使得部分老年贫困人口达到退出标准。经过河北省各级政府及社会近几年的努力,老龄人口脱贫战略不断得到创新,各地区老龄贫困人口收入水平实现一定程度的提升,改善了贫困县老年人口的贫困问题。尽管如此,河北省贫困县老年人口脱贫问题仍然不容乐观,根据河北省14个贫困县70个村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当前河北省老年贫困人口问题主要呈现以下4大特征。
1.老龄贫困人口分布广,比重大。2016年,河北省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已经达到1 214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6.33%,其中农村老龄人口742.6万人,占老龄人口总数的61.17%,与此同时,贫困人口也呈现出老龄化趋势。从表1可以看出,此次调查的14个样本县老年贫困人口数占户籍人口总数的比例达到39.51%,这一比例已远远高于河北省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部分样本县这一比例介于30%~60%之间,其中有3个县的比例高于50%,有4个县的比例高于40%,最大值达到55.97%,这意味着该县贫困户每两人中就有一位老年人;从家有老年人户数占比可以看出,家有老年人户数占比大多高于60%,最大值甚至高达83%。这说明了贫困县中的老龄人口数量较多,每个贫困户中几乎都有老龄人口,也从侧面反映了老龄贫困人口分布比较广,老龄贫困人口比重较大。
2.老龄人口收入来源受限,自身抗贫能力差。农村较为落后的经济状况以及老龄人口自身缺乏劳动能力,使得他们的生活收入来源有限。表2可以看出,无老年人口家庭年人均净收入均值为2 200.57元,而家庭中有1位老年人口的家庭年人均净收入均值为1 208.34元,大于等于2位老年人的家庭人均净收入均值为995.85元。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发现,家庭老年人口数与家庭人均净收入呈现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088(表3)。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家庭老年人口数的增多降低了家庭人均净收入水平,老龄人口由于自身创造价值的能力有限,基本处于无收入来源的状态,由此造成老龄人口生活水平较差的局面。
同時,较低的收入水平和匮乏的劳动能力使大量老龄人口难以抵御任何的天灾人祸。在面对自然灾害或者重大疾病的情况下,大部分老龄人口束手无策,由此形成了“因灾致贫”“因病致贫”等现象,抗贫能力的低下使老龄人口拮据的生活更易发生失衡。
3.农村地区医疗卫生资源紧缺,老龄人口存在医疗支出性贫困问题。老年人体弱多病,充足的医疗资源才能保障其病有所医,从表4可以看出,截至2015年,河北省城乡医疗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卫生人员数、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每万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每万人拥有注册护士数、每万人医疗机构床位数等指标中,城市数值均大于农村。约近70%的农村人口仅仅能使用20%的卫生资源,医疗资源配置失衡情况非常严重。
乡村卫生资源的匮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老龄人口看病难问题,老龄人口由于自身身体素质的原因,对医疗资源需求较大,但农村老龄人口特别是贫困地区老龄人口由于受医疗资源匮乏的影响,不得不选择前往城市求医就诊,造成不必要的诊疗成本,进一步加重了生活负担。
从表5可以看出,有老年人家庭的人均看病支出2 122.35元,而无老年人家庭的人均看病支出为1 443.70元。同时,有老年人家庭因病致贫占比为42.10%,显著高于无老年人家庭。
在较严重的“空巢”问题背景下,老龄人口缺乏必要的情感慰藉,同时又面临着精神生活匮乏的现状。从表7可以看出,样本县老龄人口参与娱乐活动的占比为7.53%,参与文化活动的占比为4.45%。
农村贫困老龄人口文娱生活的严重匮乏,不仅会导致老龄人口生活方式单一,降低生活质量,同时造成严重的精神贫困问题。
(二)河北省老龄人口贫困产生原因
贫困是多维的,所以致贫原因也是多元化的,纵观国内外贫困现状,可以看出导致老龄人口贫困的原因既有历史的,又有现在的;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总体来讲,老龄人口致贫原因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
1.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我国城镇化主要是以人口流动为主要特征的,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图1显示了我国2011—2015年人口城镇化水平,可以发现自2011年至今我国人口城镇化由51.27%上升至2015年的56.10%。与此同时,城镇化进程对农村贫困地区的影响也在不断加深。一方面城市吸收了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造成了流出地农村的“空心化”问题[13]。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的转移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变少,驻守农村的仅仅剩下“38、61、99”部队。流动人口增加不仅直接造成老龄人口的农业劳动负担增加,还导致农村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缺乏有效劳动力,形成了贫困地区老龄人口分布广、比重大的局面。另一方面,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致使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大量经济资源涌向城市,使乡村变成了经济发展的真空地带,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村贫困问题。金融行业、现代服务业匮乏,使得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缺乏必要支持,加重了贫困地区落后局面。而处在贫困地区的老年人群,作为缺乏生产力的脆弱群体,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大背景下更易发生贫困。
此外,以金钱为导向的现代社会价值观念冲击着传统的农村区域,城镇化把农村里的精英都吸收到了城市里,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村地区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的现状[14]。根据《农村公共服务现状调查报告》数据显示,43%受访村干部认为留守人数少,难以开展文化活动。与此同时,城市文化结构与农村文化结构缺少有效的衔接,形成农村文化制度断裂。农村文化的空心化,加剧了农村地区老龄人口的精神贫困问题。
2.政府对老龄人口帮扶政策传统且单一,缺少针对性。老龄人群生产力薄弱,自身创造价值能力有限,由此导致经济收入不足。但是,在老年人群体内部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地方政府对老年人群体缺乏针对性分析,由此导致帮扶政策单一,传统的“一刀切”式扶贫仍占主导。在此次调研中发现,部分“空巢”老龄贫困户“家有余钱”,但由于缺乏相关的理财投资意识且观念保守,使这些分散资金得不到有效的聚集,不仅难以满足社会资金需求,同时也难以为老龄贫困户创造资本收入。此外,部分老龄人群本身具有劳动意愿,但受身体以及土地流转造成的生产资源缺失等客观因素限制难以开展农业生产,同时又缺乏其他手艺、技术,因此不得不常年赋闲在家,使其劳动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14个样本县受访老年人中,有意愿参与轻度劳动轻度劳动:劳动强度指数小于15,包括坐姿下的手工作业或立姿下的上臂用力为主的作业。例如:缝纫、打字、操作仪器等。但缺乏相关技术的老年人占比达31.08%。而与老年人技术的巨大缺口相对应的是政府帮扶措施的缺失,14个样本县针对老年人开展的技术培训(手工、缝纫、简单包装等)几乎为0,必要的产业组织也尚待建立,没有形成鼓励老龄人参与的特色产业链。
政府长期采用的缺乏创新的补助式措施造成大量老龄贫困户安于现状,他们长期享受低保、五保、粮食补贴等各种惠民政策,形成了严重的“等靠要”意识。这种严重依赖外界支援的生活方式,不仅造成了老龄人群收入不稳定,同时形成了抗贫能力低下的问题。
3.新农合制度存在一定缺陷。新农合制度有其特殊性,现阶段来看,医疗补偿率虽然有所提升,但老年人看病负担仍然比较重,看病报销后的花费金额还是比较多,医疗支出性贫困问题仍然存在。这在于新农合对老龄人口 “因病致贫”问题的解决能力有限,并没有真正解决费用“贵”的问题,缓和医疗贫困能力不佳。新农合目前并没有以老龄慢性病为主进行需求测算,低收入家庭、中等收入家庭可以通过新农合适当降低医疗支出,然而医疗支出性贫困的老龄人口家庭缺乏中高收入的支付能力,可能出现因无力支付自费部分的医疗费用而不去就医,无法从农村医改中受益,引发“因病致贫”[15]。
4.农村的养老服务缺乏,基础设施、娱乐方式较少。农村贫困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落后而导致文化基础设施不健全,缺乏必要的精神文化生活平台,老龄人口参与精神文化生活的难度较大。从表8可以看出,我国城乡养老服务机构的设施覆盖率存在很大的差异,农村的养老服务机构等覆盖率均低于城市,可供群众娱乐的设施较少,农村的体育健身场所和公园的覆盖率分别为47.29%、7.20%,老年活动室的覆盖率仅为城市的一半。而与此同时,政府对农村地区精神文化服务设施的关注依然缺失,在贫困地区组织的相关文娱活动依然较少,根据《农村公共服务现状调查报告》数据显示,66.10%的被调查者表示所在村庄一年内无任何大型文娱活动。
四、河北省贫困老龄人口脱贫对策
贫困问题是困扰发展中国家的重要社会问题,老龄化进程加快使得老龄人口不断增加,在此背景下,老龄人口脱贫压力日益加重,解决老龄人口贫困问题已成为政府工作的重心之一。为提高河北省贫困老龄人口生活水平,促进精准扶贫工作顺利进行,河北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促使传统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转变,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首先,政府应该促使传统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农村經济的发展,提升乡镇村庄规划水平,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注重保护农村地区居民利益,以农业现代化前提提高农村的经济文化建设水平,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以城市发展带动周边农村地区发展。充分发挥河北省内定州市、迁安市、卢龙县、涉县、南和县的试点示范、带动作用,为河北省新型城镇化提供必要的经验支持。
其次,实现城市经济资源向农村转移,提高金融普惠度,政府引导建立“财政+金融”的扶贫资助模式,对金融机构发放的助农、惠农贷款提供一定补贴,丰富贴息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贴息资金的杠杆作用[16]。这既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又可以提高贫困群体特别是老龄群体获取金融服务的便捷程度。
再次,贫困地区要根据当地的资源状况,量身定制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产业带动,以工促农,多种渠道提升农村地区经济水平,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老龄人口的经济收入,改善贫困地区老龄人口生活质量。
(二)创新帮扶措施,提高帮扶针对性
基层政府应加强对贫困地区老龄人群的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类型的老龄人口开展针对性的帮扶。老龄贫困人口并非只是产生社会净消耗的群体,他们完全可以通过再就业解决自身贫困的问题,因此有条件的乡镇政府可以构建相关产业链,遵循自愿原则鼓励老年人参与,为有劳动意愿的老年人搭建平台,使他们自身的价值得以利用,扩宽其经济收入来源。对具有劳动意愿但无劳动技能的人,可组织手工、扎花、缝纫等简单技能培训。利用村级单位集体组织相关手工产品的生产、销售,解决产品销售问题,增强生产统一性。
此外,针对部分老龄贫困人口,可以鼓励其利用闲散资金入股产业并获得分红,一方面使企业资金得到有效补充,另一方面也可以扩宽老龄群体收入渠道。
(三)加强监管同时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要加强对新农合报销程序的监管,规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运作制度,提高新农合的作用,加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药品以及看病的报销监管,实施网络化监督,规范药品供应渠道,有效地发挥新农合在老龄贫困人口看病中的作用,使得人民更好地受益。同时还要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仅仅关注老龄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或暂时性的医疗费用补助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其生存与发展问题,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在大病医疗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相衔接的制度设计上,对此类人群要有所设计。除此之外,要关注到老龄贫困人口对相关医疗保障及社会保障政策关注度不高的问题,理解政策、用好政策也是制度建设时须注意的重点,由此提高他们的就医可及性,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四)加强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营造关爱老年人的社会氛围
兴建适用的文化生活设施,政府可以抽取一部分资金建设老年文化设施,例如老年活动室、戏曲服务社等;每隔一段时间组织老年人开展文娱活动,例如老年健身操、合唱团、太极拳表演等;还可以建设老年人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同时,社会应该更多地关爱老年人,传承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形成关心、爱护老年人的良好的道德风尚,着力办好社会养老公益事业,崇尚敬老爱老文化传统,营造良好的敬老爱老社会氛围。
[参 考 文 献]
[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R].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6-9.
[2]ROWNTREE B S.Poverty:A Study of Town Life[M].Bristol:Policy Press,1901:132-134.
[3]MYRDAL G.Economic Theory and Under-developed Regions[M]. London:Duck Worth,1957:15-25.
[4]SAMUELSON P A.An Exact Consumption-Loan Model of Interest with or without Social Contrivance of Money[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58,66(6):467-482.
[5]DANNEFER D.Cumulative Advantage Disadvantage and the Life Course:Cross-Fertilizing Age and Social Science Theory[J].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B:Psychological Sciences and Social Sciences,2003,58(6):27-37.
[6]喬晓春,张恺悌,孙陆军,等.对中国老年贫困人口的估计[J].人口研究,2005,29(2):8-15.
[7]王晓峰,刘畅.农村老年弱势群体伦理关怀问题研究[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1):21-23.
[8]王瑜,汪三贵.人口老龄化与农村老年贫困问题[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1):108-119.
[9]汪三贵,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J].贵州社会科学,2015(5):147-150.
[10]黄承伟.中国扶贫开发道路研究:评述与展望[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5):6-10.
[11]柳如眉,柳清瑞.人口老龄化、老年贫困与养老保障[J].人口与经济,2016(2):104-114.
[12]刘彦随,李进涛.中国县域农村贫困化分异机制的地理探测与优化决策[J].地理学报,2017(1):161-170.
[13]梁书民.中国城镇化区域差异的原因分析与发展对策[J].人口与发展,2015(2):123-133.
[14]宋利朝.社会资本视角下农村空巢老人精神养老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15]马玉琴,滕海英,孙 宁.农村医疗支出型贫困人群门诊就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16(1):100-105.
[16]段洪波,张岳.太行山地区金融精准扶贫的困境与对策——基于地区内阜平县、涞源县的调查[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150-155.
The Study on the Poverty of the Aging Population in Hebei Province
——A Field Survey Based on 14 Counties of Hebei Province
DUAN Hong-bo1,2,WU Zhen2
(1.College of Busines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2.College of Management,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Hebei 071002,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field investigation is used to study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overty among the aging population in poor counties. By visiting 1 083 poor households in 70 villages of 14 counties in Hebei Province, 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re are many serious poverty problems among the aging population. The poverty problems of the aging population in Hebei province have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ed characteristics, we study the causes and put forward some targeted solutions so as to help Hebei Province to win the battle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achieve the goal that the people get rid of poverty and become rich.
Key words: aging population; poverty caused by illness;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