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萍
摘 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发言是架在教与学之间的一座桥梁,所有的教师都希望学生能积极大胆地发言。然而,很多学生在课堂发言时都有一种畏难情绪,这是为什么呢?教育者又该如何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消除这种不安情绪呢?这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中小学生 课堂发言 心理障碍 问题及对策
当前中小学的课堂教学正进行着从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向“以生为本”“知行合一”的深刻改革。未来的课堂教学,无论是在教育观念上,还是在教学结构上,都将朝着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这一核心内容发生转型。而课堂发言无疑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生课堂发言心理障碍的表现
“心理障碍”是指一个人由于生理、心理或社会原因而导致的各种异常心理过程、异常人格特征的异常行为方式。“课堂发言心理障碍”主要是指目前中小学课堂上,学生对于教师提问的回应积极度不高,在课堂中不能与老师配合,不主动举手发言,发言声音小,或者拒绝在课堂上发言的现象。尽管当前教育界日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但大部分一线教师都将对学生心理关怀的重點放在其学习、生活领域,忽略了日渐成熟的中小学生学生群体也同样承受着自我表现与表达方面的困惑。
二、学生课堂发言心理障碍的原因
课堂发言既是学生具有自信心的表现,也是学生享受学习权利、锻炼自我的机会。通过老师的点评,学生不仅可以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更能够通过举手发言提出自己的疑问,优先获得请老师解决个人疑问的机会。然而,目前很大一部分学生在课堂发言时都有一种畏难情绪,对此,笔者依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教育理论以及个人的工作实践和观察,将分主体对学生课堂发言存在心理障碍的原因进行分析。
1.优等生爱“面子”,希望保持完美形象
大部分教师都对成绩好的学生有所偏爱。也正因为如此,优等生的缺点更容易被忽视,他们的心理也更脆弱,承受能力也相对更差。优等生在课堂上是发言的活跃分子,他们紧紧跟随老师的思路,踊跃回答老师的问题。然而当他们给出的答案并不足够令人满意,或者没有得到他们预期的表扬时,他们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往往会大打折扣,因“怕丢人”“别人会嘲笑我”等心理渐渐减少发言的次数,产生一定程度的课堂发言心理障碍。
2.中等生怕“出头”,没有勇气表达自我
中等生往往是一个班级中最容易被忽视的群体,他们虽有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不容易像优等生那样容易产生优越感,也不会像后进生那样自暴自弃,但是相对于其他两类学生,中等生更普遍的存在着既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又害怕抛头露面公开发言的心理困境。中等生往往在老师提出问题后犹豫不决,因而错失了回答问题的良机。
3.后进生难“开口”,在失败阴影中徘徊
这类学生一般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或学习方法不正确,在品行和学业成绩等方面相对滞后。后进生在每个班级都是普遍存在的。对于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不爱学习的学生不屑回答,学习不好的学生不会回答,相较于前两个主体后进生有更多课堂发言失败的经历。因此,后进生很难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缺乏爱和信任,在课堂发言方面有更为严重的心理障碍。
三、学生课堂发言心理障碍的解决对策
多元智能教育理论强调教育者应根据每个学生的智能优势及弱势选择最适合学生个体的教育方法。通俗来讲,多元智能理论不是让学生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也不是简单的要求给学生多架几座桥,而是主张给每条学生都铺一座桥,教师要“因材施教”,学生要“各得其所”。人是手段,更是目的。教育的价值除了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更在于发展和解放人本身。要想解决学生课堂发言心理障碍问题,教师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因势利导。
首先,针对优等生,教师要鼓励其“犯错”,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的好奇心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的关键,对于答错问题的学生老师不要批评,反而应对其独特的思考方式给予肯定,帮助学生建立不怕犯错、越挫越勇的心态。其次,对于“不上不下”的中等生,老师要格外注意其心理特征,给予这类学生足够的重视,激励他们在课堂上积极表现自己。要尊重他们,信任他们,理解他们,鼓励他们,采用激励性评价,提到他们课堂发言的积极性。最后,面对后进生,老师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尊重和关爱。老师心中有学生,学生心中才会有老师。教师只有应该细心观察后进生,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才能更好地走进他们的世界,打开他们的心扉,帮助后进生建立端正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形成“帮助—反馈—鼓励—进步”的良性循环。教师要时刻铭记:只有感化,才能转化,只有鼓励,才有进步。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讽刺中有爱迪生。”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调动起来的,教育者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去帮助学生。只要每位教师辛勤耕耘、无私奉献、倾注爱心,必定能点亮学生心中的绿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