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玉萍
《雨巷》是戴望舒所有诗歌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它奠定了戴望舒的诗坛地位,为他赢得“雨巷诗人”的称号。《雨巷》的艺术特色很多,比如朦胧的意境,含蓄的情感,象征手法的运用等,但最为人称道的,是它的音乐美,这主要表现在他的音调上。音调是指汉字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快慢的变化。诗歌追求音乐美,也要注意语词音调的作用。诗是由许多字词构成的,每组字词的声音各有特点,它们之间的整体关系就构成了诗歌的音调。音调搭配得当,可以使诗歌语言悦耳动听,富有音乐的韵味。王力在《中国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形式美》:“汉语是元音占优势的语言,而又有声调的区别,这样就使它特别富于音乐性。”[1]中国古典诗歌的音调通常是由平仄表现出来的,平仄是字音声调的变化,平仄有规律的交替、重复也能形成节奏,但它更重要的作用是在于形成音调的和谐。
新格律诗受到古典诗歌的影响,不仅讲究平仄,还讲究字词的长短音,它像平仄一样不仅可以使诗歌语言抑扬顿挫,而且能够表现语气的轻重缓急,体现诗人独特的情感变化,增加诗歌语言的表现力。戴望舒早期创作因为受到古典诗歌的熏陶和新月派诗歌的影响,诗歌创作也体现了其追求语词音调的和谐。
一、长短音
现代普通话中字的声调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类。从语音上看,阴平、阳平和上声属于长音,去声和轻声属于短音。大多数诗人在创作时,都会重视长短音的使用,因为它们提现出来的情感意趣不一样,如长音表现出宽裕、纡缓、沉静等情感意趣,短音则体现出急促、激剧、烦扰等情感意趣。长短音的作用不仅可以表达诗人或悲或喜,或静或急的心情,而且使诗读来朗朗上口,更富节奏感。戴望舒的诗歌中也体现了他在长短音方面的追求。
《雨巷》的第一节诗有39个字,其中长音23个,占60%,短音16个字,占41%;第二节34个字,长音22个,占65%,短音12个,占35%;第三节36个字,长、短音都是18个字,各占50%;第四节35个字,长音16个,占46%,短音19个,占54%;第五节38个字,长音18个,占47%,短音20个,占53%;第六节37个字,长音20个,占54%,短音17个,占46%;第七节39个字,长音25个,占64%,短音16个,占41%。这七节诗的长、短音比例各不相同,但却有规律可循,前两节都是长音占的比例大,第三、四、五节中,短音占的比例超过长音,到最后两节长音的比例又增大,充分表明诗人的情绪是起伏变化的。
诗人在前两节中描写自己漫步在雨巷中,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似的姑娘,看似悠闲,实则痛苦迷惘。诗人在这两节中多用长音,表达了自己看不到光明的忧愁和对未来的希冀,长音一开始就为全诗营造了空灵朦胧的氛围,使愁的基调开始弥散开来。中间三节是全诗高潮部分,诗人情感的也达到顶点,逢着的丁香姑娘和自己一样彷徨,连投过来的目光中也有叹息之声,诗人多用短音表明他的愁苦更深一层,无法排解,全诗气氛更加阴郁。最后两节写到丁香姑娘离去之后,诗人仍旧在雨巷中寻觅希望,这两节多用长音并不是诗人的愁绪渐趋平缓,而是表达诗人对理想的绝望和对现实的无能无力,这份愁没有随诗的结束而消失,而是绵延到诗外,传递给读者。全诗运用长短音的变化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发展,充分体现了戴望舒对语言把握的敏感度。
二、平仄律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专业术语,平仄与“四声”有关,是指古汉语的四种声调,即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2]在普通话里,古入声已经消失,上声和去声还属于仄声,阴平和阳平属于平声。诗歌创作时都讲究平仄,平仄交替使用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使语言读来抑扬顿挫,形成高低起伏的悦耳效果,这是诗歌音乐性产生的条件之一。因此,中国诗歌创作历来讲究平仄搭配,体现出中国诗歌特有的美感。
《雨巷》中一共七节,每节六行,诗人每行都注意声调的平衡搭配,有高有低,有长有短,有扬有降,使语言极富音乐性。拿诗中第一节为例:
撑着油纸伞,独自 平仄平仄仄 平仄
彷徨在悠长、悠长 平平仄平平 平平
又寂寥的雨巷, 仄仄平仄仄仄
我希望逢着 仄平仄平仄
一个丁香一样地 平仄平平平仄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平仄平仄仄平平
这一节诗描写的是诗人怀着万分愁绪,徘徊在氤氲潮湿又曲折无尽的雨巷,寻找着理想的出路。除了第二行和第六行有些出律,其他诗行都是平仄相间,虽有些出律,但是平声长,声调就是扬,“悠长”读起来就显得绵延,暗示了当时诗人所处社会的黑暗。最后一句诗里平声多,更是表达出诗人对理想的急切渴望。诗歌语言声调有高有低,有扬有抑,生出跌宕起伏的旋律。
《雨巷》中通过长、短音的巧妙组合和平仄的抑扬变化共同构成了诗歌语言音调的和谐,不仅形成了自然、舒畅的旋律,更有助于表达诗人内在悲凉的诗情和营造空蒙迷茫的意境,对诗歌语言艺术的表现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孙玉石曾说:“在浪漫的自由诗和新月派的‘豆腐干诗体盛行的时候,戴望舒送来了优美动听的《雨巷》”。[3]戴望舒对音乐美的探索与创新,使《雨巷》一诗屹立于现代诗歌之列,历久弥香,同时也开辟了音乐在诗歌中表现的新途径,激励着后人的诗歌求索之路,非常值得大家學习和探究。
参考文献:
[1]王力.中国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形式美[J].金田大众文艺,2009(8):9
[2]王力.诗词格律[M].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14
[3]孙玉石.戴望舒名作欣赏[M].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