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友良
摘要:初中地理学科是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点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优化的学习过程,这一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地认识到自身教学中存在的优势和短处,并持续地加以提升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构建学生的地理学科知识框架,从而为学生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
关键词:优化教学;知识框架
教学是一个不断升级和优化的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如果能有效地结合教学对象和自身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将更好地收获教学成效,为学生的地理学科知识框架奠定一个良好的学习基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将要做好相关的教学准备,要有一定的教学准备心理,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主动性培育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注重教学知识点的链接和联系
在初中地理学习的过程中,初中地理知识之间并不是零碎的,而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例如,在初中教学中教学内容必将涉及到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和我国农业生产之间的联系,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将两者的知识点相互串接进行教学,“我国气候的主要优点在于,复杂多样,有利于多种植物和农作物的生长,为我国提供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我国季风气候区广大,雨热同期对农作物、树木、牧草的生长和成熟有利;夏季高温,扩大了喜温作物生长的北界,我国是水稻生长北界最北的国家,我国气候的主要缺点是,受季风强度的影响.....”将二者知识有效地进行连接,在为学生减轻学业的负担的同时,也更好地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建立地理学科知识点的小模块,为学生建立地理学科知识的框架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提高学生的知识点比较、分析能力
初中地理教学知识框架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应做学生的学习主宰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应该是学习的最终归宿和执行者,为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执行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比较、分析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例如,在学习我国著名的江河,如“黄河、长江”,湖泊诸如“太湖、鄱阳湖、洞庭湖”等知识点的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内容分析和比较,例如,“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发源于西藏,在不同地段的水质有不同的形态;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这两条大河的相同点在于上游湖泊多、峡谷多、水流急、落差大,不同点在于....”鼓励学生不断地进行分析和整理,在教学中持续地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知识点学习。提高学生的知识点比较、分析能力是一个较为重要的教学过程,这一过程中,教师难免会遇到相关的教学难题,教师在面对教学难题的时候应该注重从学生的学习角度和现有情况出发,加以思考和教学分析和总结。
三、思维导图,厘清知识框架
思维导图的学习归纳总结方式在国外早已蔚然成风,在中国,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不妨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教学,指导学生在学习初中地理学科知识的时候有意识地进行知识框架的厘清,例如,在学习“气温和温度带”知识模块的时候,初中地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学习中以我国季风气候的“成因、影响、作用”等几个方面进行思维导图的知识梳理,如,在分析我国冬夏季节差异明显的原因,“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能量少,维度影响;冬季盛行冬季风,夏季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除青藏高原外),南北温差不大,夏季太阳高度大,维度越高,白昼时间越长,减缓了南北接受太阳光热的差异”。由此思维导图推导出的地理学科知识,学生在学习中更能有效地把握地理学科知识脉络,从而为学生的地理学习夯实良好的学习基础。
四、师生共同讨论,填满知识盲区
在教学中强调师生同讨论一个学习知识模块是极为有必要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将从学生的讨论中发现学生自身学习中存在的盲区或是错误的地方,由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学习知识点的弥补。在讨论中,学生也将更好地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感知,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例如,在分析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同讨论,为什么“降水季节变化我国各地降水量分配很不均,但是始终是集中在5月到10月?”从知识点的纵深处与学生进行交流。师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到,师生交流的过程同学生的知识框架的建立一样需要一定的氛围和环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地向前延伸知识,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讨论。在教学讨论之后,教师应该不忘进行相关的讨论总结和感想的记录,这些都是教师在教學过程中有利的教学经验和知识分享。
总结:初中地理教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就学生的学习内容的框架进行一定的梳理,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脉络的掌握,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教师在教学之余应该进行主动的教学反思和经验总结,以有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从而为学生的学习添砖加瓦。在教学中教师如果遇到难题,可以从学生的学习角度出发进行相关的探索,优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热情。
参考文献:
[1]王文静 在初中地理教学的思考与尝试 [N] 中学教育 2014.3
[2]田书书 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方式的探索 [J] 江西师范大学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