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儿童在“游戏”中与童话相遇

2018-10-21 10:39李继东
关键词:基本特征童话游戏

李继东

摘要:童话充满艺术幻想、手法拟人夸张、语言浅显生动、情节曲折完整、给人思想启迪,具有游戏般的幻想、游戏化的表达、游戏式的憧憬。让儿童在游戏中与童话相遇,通过预热游戏、数数游戏、比较游戏、删减游戏、变换游戏、模仿游戏、对比游戏、表演游戏、改换游戏、想象游戏等,让学生徜徉在童话故事中,与童话故事美好相遇。

关键词:游戏 童话 基本特征

童话是什么?《汉语大词典》对它的解释是:“儿童文学的一种。浅显生动,富于幻想和夸张,多作拟人化描写,以适合儿童心理的方式反映自然和人生,达到教育的目的。”《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解释是:“儿童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编写的适合于儿童欣赏的故事。”《辞海》对它又做出这样的解释:“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生活,增进儿童思想性格的成长。一般故事情节神奇曲折,内容和表现形式浅显生动,对自然物的描写常用拟人化手法,能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尽管这些解释不尽相同,但都反映出童话的一些基本特点:充满艺术幻想、手法拟人夸张、语言浅显生动、情节曲折完整、给人思想启迪。

游戏,作为反映生活的方式和媒介,能够构建出美好的情境、真实的体验,让童话阅读充满童真童趣,折射出人性的真善美。正如《小木偶的故事》,文章讲述了老木匠做了一个小木偶,只赋予了他“笑嘻嘻”的表情,小木偶在着急、生气,甚至委屈、伤心的时候总是这样“笑嘻嘻”的,因此遭受了一连串的误会。最后,女巫点化了他,让他拥有了所有的表情。故事通俗易懂,却也情趣盎然,充满温情,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阅读题材。基于童话与游戏的诸多互通性,笔者以为,语文教学应以“游戏”的方式,邀请学生与童话美好相遇,让学生徜徉在童话故事中,生活在童话世界里。

一、为何让儿童在游戏中与童话相遇?

(一)童话,一种“游戏般”的幻想

幻想,是童话的核心,是童话的灵魂,也是童话的基本特征。童话,是人类幻想的自由乐园和精神家园。作为最能代表儿童文学的体裁样式,童话的艺术价值主要是通过幻想来实现的。可以这样说,没有幻想,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童话。正是在幻想中,才诞生了许多美好的童话故事。《小木偶的故事》一文就承载了作者纯真的幻想:人为什么会有多种表情?如果只有一种表情行不行?在幻想中,人物是虚拟的,环境是虚设的,情节是虚构的。但追究其本质,幻想是一种思维的“游戏”。基于奇思妙想的童话超越当下真实的日常生活,在虚拟的时空中自由安排人物,创造出指向未来的梦幻世界与新的无限可能,具有鲜明的游戏性质。童话创作的起点源于作者的游戏情怀和游戏冲动,童话创作的过程也一路伴随着丰富而又神奇的“游戏般”幻想。作者不满足于模仿现实形态,按自己内在的需要塑造形象,虚构情节,借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愿望,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小木偶的故事》就充满了无穷的游戏意趣:神奇的开头——老木匠给予小木偶“笑嘻嘻”的表情;美妙的结尾——神奇的女巫让小木偶拥有了丰富的表情;曲折的情节——小红狐栽赃嫁祸、熊警官老婆婆误会;鲜活的形象——小木偶、小红狐等,一切的一切无不笼罩在神秘的游戏氛围之中,烙上了浓郁的游戏色彩。

(二)童话,一种“游戏化”的表达

童话,顾名思义,就是儿童的话语,儿童的言说。因而,童话具有口语化的特点,语言浅显,但并非苍白无力、索然无味。经过艺术的加工提炼,童话语言既通俗易懂,自然流畅,又具有表达的张力与艺术的美感,这其实就是一种游戏化的表达。这种游戏化的表达生动地融入了童话故事“拟人”和“夸张”的写法。“拟人”是一种游戏化的表达,是把非人的事物赋予人的特点,使得动植物和没有生命的物体具有人的思想情感、心理活动和言行举止。它们具备了人的某些性格特征,又保留了物的不少内在属性,既是物又似人,既非物又非真人。

在童话世界中,一切事物都有情感,会说话,能行动。小木偶就是非常典型的一个拟人化形象,他本身只能算是一个物件,但因为有了大胆的想象,他便成了有鼻子有眼、能走路会说话的似人非人的小木偶。在儿童纯洁的心灵中,这样的形象尽管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却是顺理成章、自然而然的。“夸張”也是一种游戏化的表达。“夸张”是对所要表现对象某些方面的特征加以故意的夸大或缩小。“夸张”让童话人物生动可爱,让童话故事荒诞有趣,让童话语言灵动活泼。当然,童话语言的幽默性、模糊性和节奏性以及童话故事中反复手法的使用也都是“游戏化”的表达方式。

(三)童话,一种“游戏式”的憧憬

故事,追求的是自身的精彩;童话,更多指向的是为了他人的美好。知名儿童文学作家陈诗哥说:“童话的首要目的是为了让人的心灵变得更加美好,像‘床前明月光一样清澈。”童话之所以成为童话,是因为它有一种伟大的纯洁、崇高的纯净。正因为如此,童话克服了故事的恩怨情仇,向往一种清澈单纯的美好愿景和幸福生活。就像小木偶最终所拥有的那样,委屈了就哭,伤心了也哭,高兴了就笑,喜怒哀乐自由畅快地表达。在这一点上,“童话”和“游戏”水乳交融,高度统一。单纯的游戏以自身为目的,有某种要成为美的倾向,在自由的游戏中能看到美的本质特征。雨果说:“实际上,游戏的奥秘和乐趣正在于,它表明了人们对另一种生活的希望。”而这另一种生活其实就是“美”的生活,“可能”的生活。童话其实就是人同美进行的游戏,表达的是一种“游戏式”的憧憬——没有任何外在的目的,不断追求自身的纯净美好。因此,有人说,童话是对世界的重新解释或重新命名。

童话,起于“游戏般”的幻想,成于“游戏化”的表达,化于“游戏式”的憧憬。因此,我们应当让儿童在游戏中与童话相遇。

二、如何让儿童在游戏中与童话相遇?

(一)预热游戏

课前,师生一起围绕《小木偶的故事》中的相关词语做“表情游戏”,教师说词语,如“笑嘻嘻”“笑哈哈”“欣喜若狂”“生气”“愁眉苦脸”等,学生做相应的表情,把言语符号转化为人物面部表情以及与之匹配的肢体动作,并通过自己的表情动作强化对文本相关词语的感受。这样的游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不着痕迹地指向了文本的主题——只有笑是远远不够的。接着,教师让学生做“猜想游戏”,即看教师的表情,猜测教师的心理。“老师笑眯眯的,肯定在想一定要上好这节课”“老师眉头有点皱起,可能在考虑怎样上才能更精彩”“老师看起来有些担忧,是不是担心我们不能很好地配合他”……在一个接一个的猜想中,学生就逐渐明白,人物的表情反映着他的内心世界。而《小木偶的故事》表达的恰恰就是这一寓意。这样的课前游戏与本课教学重点内容紧密相连,很好地消除了学生的紧张心理,拉近了师生距离,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以轻松愉悦的姿态投入到学习之中。

(二)数数游戏

上课伊始,笔者通过“数数游戏”让学生数数课文有多少个小节,并标上小节号。在这样的“数数字”“写数字”游戏中,学生惊呼:“这个故事的小节好多呀!竟有40个!”进而,他们又生发了质疑:“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小节呢?”围绕这个疑问,笔者引导学生拿这个故事和之前学过的故事或课文作比较,找出这篇童话“模样”长得特别的原因。学生趣味盎然地进行阅读、比较,最终自主得出:这个故事的小节多,是因为其中的人物众多,对话也多。

(三)比较游戏

中年级学生进行习作时常常会将人物对话杂糅在一整段文字中,给人以杂乱之感。《小木偶的故事》一文中的16~21小节主要呈现了小红狐和小木偶的一段对话。按照学生惯常的思维,将这些内容整合在一段文字中也未尝不可,可作者却偏偏采用了多行表达的方式。这样的表达到底好不好?好在什么地方?都值得揣摩。对此,笔者把课文的16~21小节合并成一段,引导学生将整合后的内容与原文的多行表达进行对比阅读。在直观比较中,学生感受到:合并描写杂乱臃肿,让人眼花缭乱;分行表达清晰明了,让人一目了然。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了这篇童话多行表达的好处。

(四)删减游戏

在持续的阅读中,学生按照出场顺序找出了文中的七个人物,笔者把这些人物卡通画依次排列在黑板上。因为小木偶是主人公,大家一致同意把他放到中间位置。接着,师生一起做“删减”游戏——教师以人物太多为由请学生删去其中的一个人物。在激烈的讨论中,大家认为一个也不能少:没有老木匠,就没有小木偶,也就没有一个神奇的开头;没有小女巫,就没有表情丰富的小木偶,也就没有一个美好的结局;没有小红狐,就没有了矛盾冲突,也就不会出现后面的人物;没有熊警官,也就缺少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没有小兔子和老婆婆,小木偶也不会那么伤心,引起小女巫的关注。在删减游戏中,学生更为立体地感受到:故事围绕小木偶展开,情节环环相扣,故事生动完整,从而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继而能用最为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

(五)变换游戏

既然这个童话故事中的人物一个也不能少,但能不能换一换呢?于是,师生又一起玩人物变换游戏:让“小牛”“小狗”替代“小红狐”,学生认为小牛老实、小狗忠诚,而俗语说“狡猾得像只狐狸”,所以这个角色非小红狐莫属;建议让“猴警官”代替“熊警官”,学生认为同样不行,一是因为猴子非常聪明,人们常说“猴精猴精的”,很有可能识破小红狐的真面目,而“熊警官”憨厚,比较符合故事人物;二是因为猴没有熊粗壮,根本不可能把小木偶扔出去老远,也就不能引发下文。在这样的变换游戏中,学生感知到了童话人物安排精当妥帖、形象生动的必要性。

(六)模仿游戏

孩子天生爱模仿。读童话故事,让学生玩玩模仿游戏,既遵循了他们的认知天性,又有助于增进他们对故事内容和人物性格的理解。阅读《小木偶的故事》,我们主要从两个角度融入了模仿游戏:一是“读”的模仿,主要是让学生带着笑嘻嘻的表情朗读文中小木偶的三句话,意在让他们在带有想象意味的模仿中再现文中的情景,走进人物的内心,感受小木偶表里不一的艰难与痛苦。二是人物动作表情的模仿,鼓励学生模仿熊警官的表情和动作,把小木偶扔出去老远,体会熊警官的无比气愤;模仿小兔子的龇牙咧嘴,蹦蹦跳跳,体会其可爱活泼表达中夹杂的嘲笑和讥讽;想象并模仿老婆婆的动作神态,加上低声反复的语言,助力理解“嘟嘟囔囔”的含义,体会“老人”对小木偶的批评和责怪……通过这样的模仿游戏,学生体会到:只会笑的小木偶心中无比委屈。这一体会又为下一环节的故事表演打下了基础。

(七)对比游戏

《小木偶的故事》中有一个细节,就是小木偶的红背包被小红狐抢了去,又被小红狐反咬一口,还被熊警官扔出去老远,被小兔子嘲讽,被老婆婆训斥,他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那怎样表现小木偶说的话,让大家相信他呢?这对于深化理解大有助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与小木偶的心理相匹配的表情再次朗读,与文中小木偶只知道笑的表情做对比,看看怎样的表情更适合体现小木偶的心情。经过讨论,学生有的选择了气愤的表情,有的选择了痛苦的表情,有的选择了伤心的表情,有的选择了愁眉苦脸的表情……在这些表情中,“小木偶”得到了大家的理解;在对内容做出理解、亮出表情的过程中,学生也懂得了表里不一的危害性和表里如一的重要性,为理解文本寓意埋下了伏笔。

(八)表演游戏

读童话,儿童只是一个旁观者;演童话,儿童便成了童话的参与者、建构者和表现者。儿童是天生的表演者,在扮演中,他们会更熟悉童话故事的内容、情节,会更深入地体会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文中的语言和思想。通过人情入境的表演,他们不仅能够完成对角色的体验和分析,还能很深入地理解童话的表现艺术,有效内化、吸收故事情节、故事语言、故事寓意。

《小木偶的故事》一文中的16~30小节是故事的高潮部分。为了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解读,笔者要求他们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角色表演,强调先在小组内做好分工,然后进行角色演绎,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尤其是表情。学生的表演虽不是尽善尽美,却也可圈可点,从大家的评价,如“小木偶演得很逼真”“熊警官太人戏了”“小红狐还可以演得再逼真些”等精彩而不失真诚的点评就能看出,学生已经将角色表演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更为重要的是,在表演中,学生暂时告别了繁重的学习生活,挣脱了束缚桎梏,进入了美好情境,享受到了审美愉悦。

(九)改换游戏

改换题目也是激活学生思维的重要路径。当学生理解了小木偶的故事,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后,笔者围绕“儿童文学作家吕丽娜写这篇童话故事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呢?”的问题设计了“改换游戏”,让学生给这个故事换个标题,并说一说理由。对于这样的游戏,学生乐此不疲,很快便有了“只有‘笑是远远不够的”“小木偶的眼泪”“都是‘笑惹的祸”“我的表情呢”“木偶奇遇”等题目。在更换题目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感悟得以凸显,阅读兴趣得到了很好的激发。

(十)想象游戏

童话的幻想趣味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童话故事情节设计的热情。由此,课末,笔者鼓励学生根据“第二天,拥有人类所有表情的小木偶又遇到了小红狐、熊警官、小兔子、老奶奶,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故事”进行想象写话。这样的写,既是续写,又可以是改写,也可以是仿写。五分钟后,学生便陆续完成了自己的作品。

[片段1]

第二天,小木偶又遇到了小红狐,小木偶生气地大叫:“快还我的包。”小红狐朝小木偶做了个鬼脸:“小样儿,想要来抢啊!”小木偶非常生气,边跑边喊:“站住,快给我站住!”小红狐装作什么也没听见,头也不回地往前跑,不料却与熊警官撞了个满怀。小木偶眼泪汪汪地向熊警官解释了昨天发生的事。小红狐自知理亏,滿脸羞愧地把包还给了小木偶,熊警官把小红狐关进了监狱。

[片段2]

第二天,小木偶又遇到了小红狐。小红狐看到了他的黄帽子,觉得格外好看,就想和上次一样,将此据为己有。他想:“反正小木偶只会笑,谁也不会相信他。”于是便对小木偶说:“你的黄帽子真好看,借我戴一下,就一下下好吗?”小木偶知道小红狐会故伎重演,正想推辞,谁知小红狐却拿着帽子跑开了。小红狐撞到了熊警官,熊警官呵斥道:“跑这么快干嘛,不知道我正在巡逻吗?”小红狐上气不接下气地说:“有人追我。”这时,小木偶追了上来,熊警官一看,咆哮道:“又是你!今天又想来骗我?真是不知悔改!”小木偶委屈地说:“熊警官,小红狐今天又抢了我的帽子。”“帽子是我的!”小红狐喊道。熊警官看了看小红狐,虽然看起来很愤怒,眼神里却藏着几丝狡诈;再看看小木偶,眼神里写满了“愤怒”二字。于是,他把帽子戴到了小木偶头上,不大不小,真漂亮。而小红狐的头根本戴不进去。熊警官一下子明白了小红狐在说谎,心想:“昨天的事肯定也错怪了小木偶。”小木偶一五一十地把昨天的事情告诉了熊警官,小红狐只得乖乖地把包包也还给了小木偶,小木偶的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可见,想象游戏完全激发了学生的表达冲动,激活了学生的表达思维,提升了学生的言语创造力。

综上,童话教学切忌过多的理性分析,要根据童话的特点,充分利用童话的幻想性和游戏精神来展开教学。让儿童在游戏中品悟童话语言,感知童话人物,体会童话寓意,和童话作品快乐拥抱,与童话故事美好相遇。

猜你喜欢
基本特征童话游戏
童话镇
午夜童话镇
浅析“柔、屈、颤”在藏族舞蹈中的运用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高校学生群体活动的基本特征和组织管理研究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
爆笑游戏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百年中国文学运动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