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莹 王润泽 梁红霞
[摘 要]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财政对“三农”专项服务的持续投入,“三农”气象服务得到了快速发展,为“三农”问题的解决贡献了力量。为了让“三农”气象服务能够更好地为农村服务,提升农村抵御气象灾害的能力,本文简要讨论“三农”气象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有力推动“三农”气象服务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关键词] “三农”气象服务;服务能力;气象监测;信息传播
[中图分类号] S1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8)14-104-2
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活动依然离不开气象条件的配合,正常的农业活动仍要根据气象条件的变化来采取相应的应对方案,才能保证收成。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复杂,气象信息传递的效率较低,而且农民缺乏科学抗灾救灾的意识与能力,致使农作物极易受到不良自然气象条件的影响。随着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对准确的气象信息的需求在不断提升,期望能够据此对农业生产活动进行调整。
1 “三农”气象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三农”气象服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气象预报与监测水平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从而为“三农”问题的解决贡献了力量。但是,在“三农”气象服务中仍然存在了一些问题。
1.1 服务领域少,缺乏多样性
农作物的健康生长离不开空气的温湿度、土壤温度、雨雪光照等气候条件,这些气象因素从不同的方面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其中,土壤的温度对农作物生长情况的影响程度比空气的温度更大。但是,传统的“三农”气象服务中仅仅预报了晴雨天、空气温度及风力风向等,这些远远满足不了农业生产的精细化管理需求,更无法为农业生产活动提供专业的气象服务。
1.2 服务缺乏及时性、准确性
现有的“三农”气象服务还无法对灾害性天气进行准确的预报和预测,无法适应现代农业生产活动对精细化气象信息的需求。现阶段,气象预报仅仅是在特定的时间进行气象信息的发布,而大部分农民无法准时地进行收听,使得农民在灾害性天气到来之前很难提前准备好应急措施。
1.3 气象监测仪器陈旧,监测人员知识老化
气象监测仪器陈旧老化,无法为农业生产活动提供精细化的气象信息。例如,气象监测站点少、覆盖面窄,采集到的气象信息数据少。如果处在平原地区,由于人口分布比较密集,少许的气象监测站点采集到的气象信息就足以覆盖整个地区,从而能够为农业生产活动提供足够的支持。但是山区丘陵多的地区,少量的气象监测站点则不足以覆盖整个地区的气象情况。气象信息的监测方法单一、观测技术陈旧,整理气象信息数据时基本靠手工记载。相关技术人员监测技术知识老化,没有进行及时的培训更新,使得三农气象服务无法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
1.4 气象预报覆盖面窄
农业生产活动中关键期的天气预报、土壤水分湿度的预报、农业灾害性天气的预报等,都是对农业生产活动起到直接影响的农用气象信息。但是,我国很多气象部门都没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的气象服务工作。
1.5 气象信息发布途径单一
现阶段,我国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网络信息化设备普及率较低,使得广大农民无法通过传统的电视、广播,及时接收“三农”气象信息,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农民更是无法获取及时有效的气象信息服务。
2 提升“三农”气象服务能力的措施
近年来,全球性的气候变暖现象导致各种灾害性气象不断出现,给农村正常的生产活动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及时有效的“三农”气象信息服务能够有效减少和缓解气象灾害带来的危害。为此,要持续提升“三农”气象服务能力水平,及时、准确地将灾害预警信息传递给农民,指导农民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开展防灾减灾工作[1]。
2.1 树立“三农”气象服务理念
各级气象部门要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具体需要进行研究,要把为“三农”服务作为工作的重点之一,要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提供针对性的气象服务,要认真贯彻和落实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和方针。
2.2 搭建“三农”综合气象监测网络
根据现代农业生产活动的实际需求,针对土壤温度、灾害性天气和病虫害的预防等情况,建立起综合性的气候监测网络,使得能够对影响现代农业生产活动的因素做全方位、全天候的气象监测,以有效提高“三农”气象服务水平。
2.3 构建全方位的信息传播网络
在传统的广播、电话、喇叭等气象信息传播途径的基础上,加强手机、互联网络等传播途径的应用力度。在各级基层政府的协助下,使用多种媒体结合的方式,增加气象信息传播的覆盖面,以便将气象服务信息及时地传递到农民手中,提高农民对气象信息的认识程度,为现代农业生产活动保驾护航。
2.4 采取积极措施,防灾减灾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使用人工降雨等科技手段来缓解气象灾害对正常农业生产活动造成的影响。有关气象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积极防御灾害性气象的发生,以有效保证农业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
2.5 强化气象工作人员的团队建设
针对气象服务的团队建设,首先要建立健全气象信息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制度,采取积极的措施提升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升气象信息团队的稳定性。另外,为了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发展趋势,还要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以提升气象服务团队的技术水平[2]。
2.6 构建灾害性天气防御体系
为了抵御和减少雨、雪、霜、雹及干旱等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破坏,气象部门要积极构建相应的应急服务体系,在气象灾害高发地区增设足够的气象监测站点,以获取当地的实时气象信息,并据此开展针对性的气象监测、气象预警服务,以提高农业生产面对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在县乡村建立足够数量的遥控监测点,以便气象部门能够及时得到当地的气象信息[3];同时,在目前手机已经普及的背景下,建立起手机信息平台,将气象信息及时发送给每一位农民;对一些区域性的病虫害,对有利于病虫害快速蔓延的气象条件进行前期预警,以有效避免或降低病虫害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危害;另外,气象部门还要与相关部门做好协调配合工作,将气象信息及时共享给相关部门,以提升“三农”气象服务水平,有力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2.7 加强理论研究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农业气象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因此,要加强在农业气象方面的研究力度,强化相关理论研究,提高对农林牧副渔等产业的农业气象研究,以提高农业气象的预报水平。
2.8 加强气象科研项目立项
在一些“三农”气象服务的科研项目立项之前,就要着眼于将其和实际应用有机结合起来。在科研项目的开展过程中,要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在一起,为农业生产服务、为农村服务,以便能够尽快把科研项目的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同时,加强科研项目成果和“三农”服务产品的推广和应用,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将气象科研成果和气象服务系统的相关信息及时扩散开来,使得“三农”气象服务为农业生产一线的农民和农业技术人员服務,从而使农业生产活动创造出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力地提升农业生产活动的现代化水平。
3 结语
提升“三农”气象服务水平,要紧紧抓住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及时有效地为农业生产活动提供精细化的气象服务项目,以有力地提升农业生产活动抵御灾害性气象的能力,以有效地降低灾害性天气带来的负面影响。为此,相关气象部门要积极拓宽思路,提升气象服务水平,从而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确保农民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张建新,杨再强,赵小艳,等.我国气象为“三农”服务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13(21):82-85.
[2]陈红萍,梁丽君,孙建文,等.“三农”气象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08(10):63-64.
[3]秦大河,孙鸿烈.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