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
[摘 要] 农耕文化是指农民在长期的农业耕作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风俗文化,具有地域性、传承性和延展性三大特点。将农业观光园设计与农耕文化进行有机融合,是当今设计领域的一次有益尝试。基于此,本文简要介绍农耕文化的特点、内涵,然后以湖南省益阳市清溪村依托当代著名文学家周立波先生故居发展的农业观光园为例介绍农耕文化在农业观光园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 农耕文化;农业观光园;精神内涵;文化元素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8)14-23-2
农耕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文明发展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所谓农耕文化,顾名思义,是指在农业社会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在长期的耕作中逐渐形成的涉及社会、制度等涵盖面很广的文化产物,具有系统性和地域性。我国农耕文化独具特色,是世界上最广泛、最深厚的文化产物,深深地烙印上了中国的元素,浓缩了上千年的文化精华。作为基本源泉,农耕文化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出现。时至今日,农耕文化依旧是我国文化的根基,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内涵,如中国代表性文化阴阳五行说等,值得深入研究。
1 农耕文化的特点
1.1 地域性
从地理学上讲,我国国土面积较大,这就决定了我国地形复杂、地貌多样,气候环境变化差异较大,自然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文化也各有不同。农业与土地紧密相连,不同的土地催生不同的农作物和生产模式。例如,我国南北方的农业文化就迥然不同,北方主要种植大豆、小麦,南方主要种植水稻,这就代表了我国农耕文化的地域性。
1.2 传承性
文化要传承下去,不能断层。我国农业一直延续至今,受到农耕文化的影响巨大。纵观现代文明,浓缩着许多传统农业的符号,农民至今还留存着农耕文化的血液。可以说,没有农耕文化,就没有现在的中华民族。
1.3 延展性
农耕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在长期的发展中吸收着不同的元素,是一个不断上升、由量变达到质变的过程。只有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才能赢得生存的空间,不被历史所淘汰。农耕文化的精髓就是在不断更新、不断融合、不断包容的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农耕文化始终与时俱进、兼容并蓄。
2 农耕文化元素的内涵
农耕文化博大精深,其内涵和外延都很广。农耕文化既包含农业文明,又涵盖具体的农耕文化元素。农耕文化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历史长期发展过程中的产物。
2.1 农耕文化精神内涵
“二十四节气,来自混元前。老息他无分,新阳便有缘。”我国农耕文化有很多这样的经验总结和典型,这是从古至今老百姓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和劳动创造过程中形成的上升至精神内涵的文化。作为农民耳熟能详的二十四节气,指导着农民的生产活动。在景观设计中,充分提炼农耕文化的精神内涵,巧妙应用农耕文化的独特艺术形式,将农耕文化作为空间艺术表现的主题或者灵魂,满足农民的心理预期可谓是至关重要。
2.2 农耕文化具体元素
作为一个参观者,无论是游览农业园区还是游览建在农村的名人故居,均会发现农耕文化的元素是多种多样的,如水车、牛、犁、锄头、竹艺品、农作物和建筑等,既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又是农业文化的代表。另外,以农耕文化为背景或者为主题的一系列文学作品也深入人心,代表性作品有《刘三姐》《布洛陀》等,主要表现出祖辈与自然相处过程中的勇敢和坚毅[1]。对于具体的农耕文化元素,设计师可以深入挖掘其现代装饰的价值,通过小品等写意手法进行情景重现或者艺术化处理,将其合理应用于相关风格的景观设计中。
3 农耕文化元素在农业观光园设计中的应用
对于农耕文化元素在农业观光园设计中的应用,可以湖南省益阳市清溪村依托当代著名文学家周立波先生故居发展的农业观光园为例来进行分析。益阳市清溪村以农耕文化为主题,深入挖掘其起源、益阳市农耕文化特征、文化重点及当代旅游文化价值等内涵,以观光和休闲的形式应用于现代景观设计中。清溪村建筑和室内设计都充分运用了农耕文化元素,特别是注重展现益阳市清溪村的地域特色和民俗民风。另外,充分再现了周立波以农村为主题的小说中的情景,在完善公共基础服务功能需求的基础上,采用景观立意和意境营造等方法对农耕文化进行深加工,展现了农耕文化独特的设计魅力,从文化层面弘扬了民族精神内涵和地域文化特色。
3.1 应用于展示空间设计中
农耕文化应用于展示空间中,主要是融入景观设计。中国古典园林非常有名,如苏州园林、沈园等都是园林建筑和景观布局的经典之作。自古以来,农耕文化就与山林、田园等主题联系在一起,成为我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或者贵族进行居住空间设计的依据和来源。农耕文化倡导尊重自然、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甚至自然成为诸多失意文人墨客的栖身场所。一方面是居住者极高的文化素养和生活品质追求,另一方面是美丽的生态的自然景观,两者在设计师的手上化成一件件园林设计作品,留存至今。或在园林中自饮自怜,或孤芳自赏,或自我沉醉,都使农耕文化所具有的闲情雅致表现得淋漓尽致,园林设计的精巧处处体现着精耕细作的严谨[2]。
3.2 应用于旅游休闲空间设计中
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倍增,来源于工作、家庭、情感和社会的负面能量使人们急需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中。现代人亲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拥抱大自然,其实就是在回归本我、自我和真我。所以,打造具有旅游性质的体现农耕文化的审美空间,具有巨大的市场。尤其是通过现代设计手法的应用,将这样的空间放置在农村或者郊区,从建筑、景观、活动空间等处引入农耕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元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对此,景观设计师要善于从传统的农耕文化中汲取营养,准确把握现代人的生活和心理需求,结合具体的景观设计,赋予农业观光园等旅游休闲空间以新的审美视角,让人们真切感受到农业文明和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
3.3 农耕文化元素的运用方法与技巧
作为一名设计师,要特别注重农耕文化的应用技巧和表达方式,首先是对农耕文化进行充分的艺术提炼,其次是深度挖掘农耕文化的艺术元素,再次是通过不同手法表达农耕文化的主题。具体而言,主要通过“写物”“造形”“传神””3种方法来进行表现。
3.3.1 写物。一是通过具体的景观元素来进行表达和呈现,如小麦、水稻、风车、牛车、植被、犁头和竹笋等这些实体物质是农耕文化表达的重要载体;二是要充分利用景观元素,在不同风格的景观空间设计中赋予农耕文化新的内涵和表现主题。而且要巧妙地应用造景手法,不能脱离环境而独立存在。
3.3.2 造形。单个农耕文化元素或者實体,可以经过组合或者塑形的方式,扩大和延伸其表达的范围和意义。尤其是对于那些消失的农耕场景,可以通过营造相关情境来进行再现。例如,打稻谷的场景,可以利用相关背景装饰或者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还原写实,让消费者身临其境,获得感官上的艺术享受。
3.3.3 传神。我国的艺术表达讲究要传神,形似更要神似。农耕文化应用于当代设计中,要契合原本的设计主题,避免出现“四不像”的尴尬现象。因此,设计师要沉下心去体会和把握农耕文化所蕴藏的深远价值和意义,如此才能妙笔生花,才能设计出让观光者获得心灵启发和共鸣的作品。
参考文献
[1]王军.农耕文化对古典园林的影响[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7):273-274.
[2]方浩.传统艺术理念在现代设计中的延伸[J].装饰,2003(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