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助力大学组织治理范式转换

2018-10-21 09:40胡仁东
中国高等教育 2018年17期
关键词:负责制范式双一流

胡仁东

“双一流”建设为大学组织治理范式转换提供了新机遇。党的领导是大学组织治理的坚强核心,也是新时代大学组织治理范式转换的关键动力。构建完善科学合理、运行高效的现代大学组织治理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快“双一流”建设,是新时代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也是满足人民对优质高等教育迫切需要的必然选择。对于大学组织而言,“双一流”建设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意味着其治理范式的转换。大学要以“双一流”建设为新机遇,始终坚持党在大学组织治理中的坚强有力领导,着力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加快实现大学组织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双一流”建设为大学组织治理范式转换提供了新机遇

“双一流”建设是我国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为大学组织治理范式转换提供了新机遇。当前,“双一流”建设的重点是要厘清目标与路径、借鉴与创新、标准与评价、质量与效益、“顶天”与“立地”、整体与局部等关系,助力大学组织治理范式的转换。

明确目标与路径的关系。“双一流”建设的目标是铸就一批“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与学科。应该说,这个目标是为了实现中国的世界一流高等教育之梦。由现实走向梦想,其间的路径选择多种多样,“双一流”建设不是大学身份排座次,而是通过对高校、学科特色、优势与能力进行考量、采取竞争动态的方式进行建设。这种路径选择既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又能调动地方、高校的积极性。

明确借鉴与创新的关系。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铸就非一日之功,需要探索、积累和长期坚持,在这个长期过程中,走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高等教育之路始终是我们的出发点。经验的本土化要求我们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结合国情创新建设理念、制度和机制,既要破除传统高等教育建设的体制机构障碍,又要站在时代的前沿,守正出新、坚志勇为,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

明确标准与评价的关系。从大格局来看,“双一流”建设就是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来做优、做强、做特中国的高等教育,使所有相关者受益。要达到这一目的并非易事,“谁来评、评什么、如何评”成为重点。本文认为,通过第三方权威评价机构根据高校、学科的比较优势筛选建设高校和学科,同时,明确中央、地方政府和高校的责任,强化事中监管、事后综合评价,重视淘汰机制、强化风险控制流程,避免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低水平重复。

明确质量与效益的关系。质量是生命线,它决定着国家提出“双一流”建设的成败得失。效益正是检验“双一流”建设成效的重要维度,没有高效益的高等教育就没有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效益的考量不仅仅是从“成本—收益”角度去测度,也要遵守高等教育的办学规律、符合办学方向,还要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需要的人才方面重点考察。

明确“顶天”与“立地”的关系。“双一流”建设既要坚持顶天也要重视立地。在顶天方面,一流高校、一流学科应当培养国家急需的“高精尖”人才,同时注重基础研究、前沿研究,在世界科技、经济和文化等多领域占据优势,具有学术主导权。在立地方面,首先,应当培养一大批满足新时代中国各行各业急需的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开展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需要,这是“双一流”建设主体的必然使命;其次,通过“双一流”建设,积累成功的办学经验,引领、示范、带动、辐射一大批高校、学科走向世界一流。

明确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从整体来看,我们需要全面提升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但在资源不足的条件限制下,全面开花势必稀释高等教育资源,所以,将资源投入到少部分大学和学科有利于形成学科高峰和有重要世界影响力的大学,然后再带动其他高校、学科的发展。从局部来看,我国的高等教育由于历史原因,发展不均衡是事实,而且不同地区的大学有其地方特色和需要,这就需要在重视整体上兼顾局部,使高等教育公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落实。同时,中央、地方两级政府须各自承担“双一流”建设的任务,形成上下联动机制、资源聚集效应。

党的领导是大学组织治理坚强有力的根本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这充分表明,党的领导是大学组织治理坚强有力的保证。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仅是政治要求,也是依法治校、依法行政的重要标志和必然要求。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作为高校内部管理的一种制度安排,是保障高校正常运作的根本需要。

1.发挥党委对学校工作的领导核心作用

坚持党委领导的根本在于发挥党委对学校工作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在政治領导方面,要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贯穿于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发展稳定的方方面面,确保高校各项事业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在思想领导方面,要坚持党性原则、强化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把坚定理想信念放在首位,强化依法管理和制度建设,注重改革创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理念和方法,开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在组织领导方面,要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真正把政治立场坚定、思想理论素养好、组织领导能力强、熟悉新形势高校工作的干部选拔配备到相关领导岗位上来,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优秀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充分发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体制优势一是政治优势。高校党委具有大学师生员工中党员所形成的强有力民意基础,既能集中大学智慧服务于党的重大决策,又能通过对社会的贡献获取大学发展的资源。二是聚合优势。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积累了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创造了化解内部矛盾和增强凝聚力的有效方法;同时,也能接受上级党委和政府的指导,不断拓展社会合作机制,通过聚合内外资源,保证大学治理的有效性。三是执行优势。学校党委通过二级单位或部门党组织、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以及师生员工中的党员,使学校党委的决策和校长及校长办公会议的决定得到更加切实有效地执行,同时也降低了学校改革风险。

3.进一步完善高校的党政协作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对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应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依法保障校长独立行使职权,健全党政议事规则和沟通协调机制,提高高校领导干部自身素质,并积极推动实践创新。党委作为大学组织的领导核心,是学校治理的决策中心。党委领导既有对人的领导,也有对事的领导,对人的领导方面即管干部、管人才,对事的领导方面即负责重大事项和重要工作。校长的任务,主要是落实党委领导,执行党委决议,全面负责学校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争取政府和社会资源以及其他行政管理工作。

大学组织治理范式转换的逻辑

当下的大学组织治理以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证为根本,建立在多元共治的基础之上。无论是立德树人、学术创新还是管理服务,从历史探索、现实实践和未来走向视角审视,党的领导始终是大学组织治理的坚强核心,也是新时代中国大学组织治理范式转换的关键动力。

1.历史探索

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借鉴前苏联高校管理模式,实行“校(院)长负责制”。1956年,高校试行“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党委在高校的领导地位和核心作用。1961年,国家颁布《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教六十条”),明确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制”。1978年,国家颁布《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提出高校的领导体制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该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后,高校试行“校(院)长负责制”。1990年,党中央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通知》,明确规定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199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法律形式规定公办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我国高校目前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既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历史经验证明,我国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通过实践探索和检验的体制机制,这种体制是符合中国国情和高校发展实际的。

2.现实实践

第一,党委领导。党委坚持“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保落实”,坚持管干部、管人才和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认真履行党章等规定的各项职责,健全和完善党委领导的内容和途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实组织推进党建等工作,有力提升党建等工作科学化水平,推动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和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第二,校长负责。以校长为首的行政系统自觉服从和接受党委领导,主动维护党委领导的核心地位,把思想自觉落实到行动自觉,组织落实好党委决策部署,认真开展好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这既是领导体制方面的组织原则,也是具体工作的纪律规定,校长、行政以及基层党组织、中层班子和党员、干部、师生等各层级、各群体、各个人都应自觉主动、坚定不移地执行到位。第三,教授治学。加强学术组织建设,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合理确定学术组织人员构成,制定学术组织章程,保障学术组织依照章程行使职权,充分发挥其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通过设立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等学术性组织,使学术群体充分参与学术事务管理。第四,民主管理。积极拓展广大师生参与民主管理与监督的途径,制定落实领导班子深入基层调研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重大事项公示和通报制度、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制度、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党员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和提案制度、党务公开和校务公开制度,健全师生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工作机制,及时通报重大决策及实施情况,保障教职工的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

3.未来走向

新时代大学组织治理范式转换主要表现为:首先,优化治理结构。以“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内部治理结构为基本特征,在治理结构上向价值协商、多元共治发展。它们的基本架构表现为:党委领导是核心,校长负责是关键,教授治学是根本,民主管理是基础。党委的决策权、校长的行政权、教授的学术权以及师生员工的管理参与权形成独立、互补、共享样式,提高大学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教育引领力、学术影响力和管理生产力。其次,健全制度体系。以大学章程为学校根本制度,对学校的基本问题和重大事项作出原则性的规定;对学校范围内的某一方面重大問题如决策、评价、学科等作出规范性规定形成学校基本制度;对学校管理中具体工作执行及相关流程进行操作性规定产生学校具体制度。通过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构建一套规章制度系统,作为大学发展的制度保障。再次,完善运行机制。一是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党委会作为学校的最高决策机构,在作出重大决策时,采取“专家论证与民主集中”的有机结合,保证决策的科学合理。二是建立顺畅高效的沟通机制。领导班子成员的沟通特别是党委书记和校长的定期沟通协商,有利于达成共识、提高效率并形成合力。三是建立有效制约的监督机制。坚持党务和校务等事关师生员工切身利益问题的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参考文献:

[1]杨晓慧.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重大意义、基本要求与实践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4).

[2]文新华.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应成为我国高校发展的体制优势[J].思想理论教育,2014(3).

[3]王道红.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内涵、关系及完善[J].思想理论教育,2015(1).

[4]韩泽春.规范执行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J].理论视野,2017(12).

猜你喜欢
负责制范式双一流
基于SCP范式的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分析
谨言慎行
从教师视角谈“读思达”课堂范式——以“百分数的认识”为例
工商银行与第四范式正式签约共建银行AI核心系统
关于建筑师负责制工程管理模式如何运行的探讨
基层法院民事审判合议制度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工程制图课程负责制的建设与思考
班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