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晓梅
高校育人的关键就是要让马克思主义成为青年学生的信仰指引。师资是大学的战略性资源,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高校要通过构建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机制,实现教育与教学的有机融合。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高校要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抓好三项基础性工作,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深刻阐释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与发展目标,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高等教育规律的深刻把握和对高校建设发展的殷切期望。面对新时代条件下的教育形势,高等教育要坚定政治立场,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根本遵循,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推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使高校成为推动国家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明确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只要我们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上有作为、有成效,我们的大学就能在世界上有地位、有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社会主义教育的精辟论述,指明了当代高等教育的前进方向,准确回答了“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关键问题。高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前提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此来开展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让马克思主义占据真理制高点和道义制高点,在立德树人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增强人才培养实效。
第一,高校必须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办好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就要牢牢把握住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要让马克思主义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青年学生的信仰构建是高校的重要使命,高校育人的关键就是要让马克思主义成为青年学生的信仰指引。要通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構建,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引导学生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精神力量,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让马克思主义成为“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的根本方法。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是要教育引导学生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学懂弄通做实,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真学、真信、真懂、真用,真正发挥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功能。只有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转化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用教育自信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第二,高校必须将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中心环节和重中之重。“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高校必须把握好这一人才培养的辩证法,抓住“立德”这一主要矛盾,通过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在立德树人过程中,必须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广大教师:“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好老师应该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高校教师面对的是思维异常活跃、正处于道德观形成时期的青年群体,教师的道德水准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形成与发展,教师必须树立起高尚的品格,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第三,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必须旗帜鲜明坚持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中,党始终居于领导地位。党的领导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的基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和本质特征,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治理的最大优势。必须通过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升办学治校的理论武装,必须把把方向、谋大局、定决策作为党委领导的中心工作,必须想方设法提高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牢牢占据意识形态主阵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之在高校师生中入脑入心并落实在行动上。
注重师资建设,增强育人动能
办好高等教育是事关民族未来的重要工程,而师资是大学的战略性资源,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当前,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实施“双一流”建设,这迫切需要高校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推动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进军。一流的师资队伍是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关键因素,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标准完成“双一流”建设任务的核心抓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硬件设施逐步完善的同时,师资力量的提升成为实现一流目标的重要动能。特别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这也对教师队伍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新形势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应实现以下三大目标。
第一,提高政治素质。教师的思想政治状况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因此教师必须将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摆在提高育人能力的首要位置。提高政治素质,一方面要坚定理想信念,要明道、信道,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另一方面,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求必须大力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要让广大教师不仅“学高”,更要“身正”;不仅传递知识,更要塑造人格。因此,高校必须将师德师风建设纳入制度建设之中,用严格的管理制度规范教师行为,使广大高校教师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第二,增强业务能力。高校教师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使命,做好老师,必须要有扎实学识。高校教师应该在其所从事的学科有着完整的知识架构,并且对该学科的理论前沿话题有着清晰的认识,高校必须为教师提供自我发展的平台和机会,鼓励教师进行自我提升,并通过制度建设不断激励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学术信息,提高自身学术素养,丰富和完善学科储备。同时,要打通“教”与“研”之间的内在通道,高校教师不仅要会“教”,更要会“研”,高校必须鼓励教师加强理论研究,关注学术热点,大胆探索创新,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双向互动。提升教师队伍质量是实现一流大学建设目标的重要抓手,要在制度建设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研究能力、管理能力、服务能力、育人能力,打造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一流师资队伍,用一流教师引领一流学科、培育一流学生、建设一流大学。
第三,坚持育人根本。高校教师要争做育人水平高超的青年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这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言,具有深远意义,也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题中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高校教师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这“四个相统一”也揭示了高校教师提升育人水平的有效路径。高校教师不仅要“学高”,更要“身正”以为“世范”,高校必须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四有”好老师,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位高校教师都要明确教育的核心任务,将立德树人摆在核心位置,努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才兼备的青年人才。
优化培养体系,锻造人才力量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首要目的和基本功能,学生和教学是大学一切活动的中心。创新体制机制、探索构建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培养体系,是高校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力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生在大学里学什么、能学到什么、学得怎么样,同大学人才培养体系密切相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立足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来建设。”这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科学把握,是推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能力提升的重要理论遵循。高校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学,紧紧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彰显中国特色,不断提高中国高校的世界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
第一,强化思政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决定着高校的办学方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用思想政治工作加强阵地建设,并将其贯穿融入到立德树人的全过程。高校要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构建中以“思政课程”带动“课程思政”,有效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切实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要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确保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巨大变化,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第二,激活创新能力。创新是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最关键因素,也是一流大学建设的灵魂。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创新人才,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是一流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必须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以一流的学术研究推动一流大学建设,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目的、培养创造力为主的教学思路。要将创新能力纳入教学体系之中,通过构建开放、创新的课程体系,把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摆到专业培养计划的核心位置,积极探索研究性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开展创新性科技实践活动,搭建学生科研创新平台,加强教师队伍的创新能力建设,建设一支创新能力强、视野开阔、学术水平高的师资队伍,积极营造激励创新、尊重创造、崇尚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
第三,注重人才培养。“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立足新时代,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要更加注重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这意味着我国必须从高等教育大国转变为高等教育强国,要化普及教育为人才培养,这是推进一流大学建设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力争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在高校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完善创新人才的引进、培养、管理制度,更加注重基础领域研究,破解基础科学的重大难题,为基础领域研究提供更多的物质保障和制度支持。面向时代、面向世界着力打造尖端创新团队,以问题为导向破解发展瓶颈,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高校要通过构建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動机制,实现教育与教学的有机融合,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中国梦的实现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务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N].人民日报,2018-5-3.
[2]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N].人民日报,2014-9-10.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4]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