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斌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结合起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获得感、认同感。肩负责任使命,大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今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着眼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务,深刻论述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青年如何健康成长等重大问题,对新时代青年成长提出了明确要求;深刻回答了办学方向、鲜亮底色等根本性问题,对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政治要求。深入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是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和实践要求,对于高校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永葆底色,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对高等教育的指导地位
进入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形势复杂、责任重大、使命艰巨,最迫切的任务是实现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转变所隐含的思想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需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警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是在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中成长起来的。我国作为社会主义教育大国,我们的教育目标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在服务国家需要的同时朝着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挺进。
办好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今年是“千年第一思想家”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中央举行了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是人民的理论、是实践的理论、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中国高等教育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历史中走来的教育,是人民的教育,是科学的教育,是始终发展着的教育,是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向前发展的教育。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必须一以贯之地堅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高等教育不断向纵深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思想指针和行动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习近平教育思想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面对新形势、完成新任务,应对新挑战、担当新使命,跨越新难关、实现新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广泛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结合起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也使我们对中国高等教育更加充满自信。但高等教育现代化决不是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必须继续坚持不懈地奋斗和创造,立足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立足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问题导向,促进教育公平,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强国之路,牢记“四个服务”,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推动实现高等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转变,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坚守本色,坚定不移地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道路
道路决定命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
坚持党对高校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办好社会主义大学,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党的领导是基础和前提,是不允许动摇的根本,任何时候只能加强、不能弱化。必须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担负起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不断提高党对高校的领导能力和水平,使高校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必须经常深入教学科研一线、深入课堂、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多同广大师生接触。要坚持给学生上党课、上思政课,回答好广大师生关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完善坚持党对高校领导的体制机制,提高高校党委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
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高校是意识形态前沿阵地,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和政治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习近平同志多次从党和国家建设大局高度、从意识形态工作全局高度,深刻阐述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高校要深入学习好、贯彻好和实践好习近平同志关于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从学理上弄清国家意识形态的含义和意识形态工作的本质;从思想上重视国家意识形态建设;从理论上阐释意识形态问题是国之根本;从实践上认清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的国家意识形态,必须努力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从发展上理解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基本对策,切实把广大师生的思想和意志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贯穿到各项工作中。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立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是在为人民服务的历史进程中渐次展开的,为人民办好高等教育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办好高等教育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来源。新时代发展高等教育,要正确处理目标和动力的关系,自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主线,牢牢把握住人民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要的基本诉求,紧密联系人民群众对美好高等教育的向往,大力培养国家需要之人才,从事国家急需之科学研究,开展人民群众期待的社会服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获得感、认同感。
构建特色,坚持用内涵式发展全面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进程
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是一项光荣的政治任务和伟大的社会实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获得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但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与人民生活的美好期许、与新时代的发展要求还有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破解这一问题,关键是要构建好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要联系社会发展需要调整和优化学科布局,加大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力度,注重发展优势重点学科,关注具有传承价值的“绝学”、冷门学科,完善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构建以学科体系为支撑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21世纪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把国家战略需求作为高等教育的要求。高等教育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高等教育要服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这个大局。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方式、调结构、换动力的攻关期,正处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期。高等教育要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服务,下功夫破解理论难题、发展难题、人才难题和科技难题。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的攻关创新,加强对原创性、系统性、引领性研究的支持力度,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型、科技型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力争在前瞻性、基础性、引领性和原创性成果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围绕“双一流”建设实施质量提升工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明确要求,彰显了党中央对“双一流”建设的高度重视。吉林大学坚持与国家发展战略同向同行,制定了近、中、远三步走建设目标,着眼国际学术前沿,建设数学、物理、化学等国际一流基础学科;瞄准打造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吉大特色的人文社科学科体系,建设考古、哲学、法学等学科;围绕解决工业领域重大科技理论和技术难题,建设机械与仿生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新工学学科;满足国家能源与环境的战略需求,建设地质资源和地质工程等学科;面向发展与生命健康关系密切、前景广阔的潜力学科,建设一流的大生命科学学科。通过这5类11个一流学科(群)建设带动学校整体目标的实现,努力把吉林大学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增强亮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高校要自觉肩负起该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大力培养新时代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和人才支撑。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有机结合起来,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多措并举推进思想政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建设,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教育学生,让学生在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同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大势、推动实践。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基础和前提在教师,核心和关键也在教师。高校教师要本着教育者先受教育、传道者首先明道信道的基本原则,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理论功底,切实提高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和水平,担起学生成长发展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坚持不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四个自信”切实转化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转化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自信。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把教书和育人、言传和身教、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有机统一起来,培养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
坚持用“黄大年精神”教育引领。黄大年是“时代楷模”,是新时代吉林大学教师的杰出代表,他的一生就是爱国报国的一生。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我们要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学习他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高尚情操,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吉林大学党委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广泛开展“黄大年精神”学习、宣传和实践活动,在校园内外掀起了学习“黄大年精神”的热潮,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共鸣。
浩荡东风起,扬帆正当时。在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征途上,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高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埋头苦干、真抓实干,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