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维龙
推进四个回归 建设一流本科教育
编者按:6月21日,教育部在四川成都召开了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本刊约请高校领导、专家、学者撰文,就如何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本科教育进行深入探讨,敬请关注!
回归本科教育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本科教育改革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本科教育要重塑敬畏教育的文化,敬畏课堂、敬畏知识。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大学时发表重要讲话,他提出:“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和年毕业人数已居世界首位,但规模扩张并不意味着质量和效益增长,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6月21日,教育部在四川成都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会上指出,要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即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总书记北大考察重要讲话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强烈释放了本科教育应“回归大学之道,回归育人初心”的改革信号。在当前中国大学越来越多承担科研重任、社会越来越看重大学理论和技术创新贡献的背景下,如何重新看待大学的核心使命,如何让教授投入教学、让学生投身学习,如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本科教育的全球核心竞争力,是中国大学无法回避的难题和必须应对的挑战。
中国本科教育亟待深刻变革
当前,我国本科教育改革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拐点。从外部环境看,在人类发展史上,从來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充满了变数,充满了不确定性。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正前所未有地影响着高等教育的未来型态和供给方式;国际化和全球化发展加剧了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和人才竞争。在这样一个新时代,我们必须对本科教育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位。
从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看,当前高等教育发展呈现三大明显走向:其一,由数量的增长、规模的扩张转向强调质量和内涵的提高;其二,由追求学术卓越、研究之重,转向回归育人之本、大学之道;其三,从关注教师的“教”转而关注学生的“学”。在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本科教育一直在批判中进行反思与重构,美国高等教育领域启动的两项重大改革运动——大学教学改革运动和学习成果评估运动,对美国本科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巩固了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地位,提升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质量,促进了大学回归育人初心。在欧洲,随着博洛尼亚进程的持续深入推进,向学习范式转型,全面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增强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重塑欧洲世界学术中心地位,也正成为欧洲高等教育重要的时代命题。可见,回归本科教育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从我国本科教育自身看,我们需要对现有本科教育模式进行深刻反思。当前我国的本科教育仍然坚持以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奠定了我国现有本科教育的基本框架。改革开放以来,尽管高等教育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始终无法解决本科教育中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大学必须对本科教育中的弱项和短板进行深刻审视,在反思中砥砺前行,重塑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构建高水平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目前本科教育存在的一些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无论是教师在“教”上的投入,还是学生在“学”上的投入都存在着不到位的问题。
关于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实践载体,是大学的“核心命脉”。人才培养方案应着眼于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培养的整体设计,涵盖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既包括教师的“教”,也包括学生的“学”。然而在实践中,人才培养方案主要体现在教学计划或课程安排上,学生缺乏自主选择的空间,难以得到个性化发展。
关于教学计划。教学计划不单包括理论教学,还包括实践教学,应体现“手脑并用”的原则,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然而现实情况是,大学的教学计划往往忽视实践教学这一板块。
关于理论教学。理论教学应包括大量的拓展性阅读材料以及精心设计的课后作业,以帮助学生深化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关联性地看待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仅以教材为中心,避重就轻,删繁就简,很少为学生提供拓展性阅读材料,将丰富的课程内容割裂成互不相关的知识点,使学习失去了系统性和整体性。
关于教学方法。大学教学是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应在师生互动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唤醒学生自身潜在的力量,让学习变成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通过学生的自我探索和建构,实现个体生命的丰富与成长。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照本宣科,鲜有提问、互动、启发,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大学教学成为一个单向灌输的过程。
上述原因很容易造成学生学习上的一些问题。
其一,学习目标缺少批判性思维的养成。批判性思维指善于对通常被接受的结论提出疑问和挑战,同时能用分析性、创造性、建设性的方式提出新解释、做出新判断。批判性思维是未来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创新的必要条件。在人类即将步入人工智能时代的当下,本科教育变革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学生学会选择,学会审慎质疑,能批判地看待问题。如果在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上,目标和实践缺失,仍然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满堂灌、缺乏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就难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其二,学习内容缺少教材以外的拓展。时至今日,有的大学沿用的仍是德国赫尔巴特的传统“三中心”教学理论,表现在课程教学中,过分强调教材的中心地位。然而教材的知识承载量对本科生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不辅以拓展性阅读材料,很容易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负担太轻、挑战性不足等问题。
其三,学习过程缺少实践能力的训练。大学生各种能力、习惯和态度的养成,很大程度来自于学生的实践。现代教育之父杜威倡导“从做中学”。陶行知也主张“教学做合一”,以“做”为中心,教与学都不能离开“做”。斯坦福大学前校长G·卡斯帕尔强调,美国好大学之所以好的一个因素就是赋予年轻学生参与的机会,而不仅仅让其坐在教室里做知识的接受者。当前,我国理工类学科比较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比如理科专业要做实验,工科专业需要实习实训。而在人文社会学科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普遍比较薄弱,这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如在理论教学中,课堂中的讨论环节安排太少,课后解决问题的作业布置太少,不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再比如实践教学环节受制于资源、师资等方面的限制,实施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其四,学习方法缺少合作精神的培养。现有本科教育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利于学生合作精神培养的环节和方面,表现在:在教学环境设计上,我国大学课堂插秧式的桌椅摆放方式不利于学生进行小组研讨与合作;大学课程的大多数作业只需单兵作战,即便是需要合作的作业,也多因缺乏有效考核而流于形式;此外,当前的课堂教学方法也不利于学生合作,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模式是一种典型的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环境下,很难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合作能力和团体领导力。
本科教育改革要着眼“四个入手”
本科教育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不能一蹴而就,但同时,本科教育改革也不能等所有条件都具备了才开始。当前大学能做的和必须要做的,就是以学生学习为突破口,让本科教育回归常识和本分——促进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学生努力投身学习。
从“激发”入手,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回归初心,很重要的就是要回归到学生的“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本科教育改革不仅要改进供给侧“教”的质量,更要引导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和“学”密切相关,但“教”并不代表“学”,“教”的目的在于引发“学”,“教”是手段,“学”是最终目的。只有“学”发生了,“教”才是有效的。在大学教学中,如果教师一直沿用满堂灌、注入式、填鸭式方法,就很难让学生产生情感和价值观的共鸣,更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本科教育改革最重要的目标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如果能实现这两个目标,任何“教”的方法都是好的,大学教师应以激发和引导学生能动的、独立的学习为教学的最高追求和目标。
从“加压”入手,增加学业的挑战性。严格说,中国本科教育的“宽出”现象还依然存在,“宽出”的本质就是放水。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动力不足,学生毕业后没有真正具备与学位相匹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解决“宽出”问题,一个很重要的举措就是要增加学业的挑战性。对此,必须扭转“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这种现象。大学是传授高深学问的地方,高深本身就意味着学习应该是艰辛的,需要学生有认真的学习态度、积极和艰苦的学习投入。因此,大学需要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的深度与广度,改变当前课程内容讲得浅、作业布置得少、重点划得多的现状,同时积极推进考试改革,增加过程考核比重,推进等级考试、非标准化答案考试等,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让学生做到真学、真会、真懂。
从“提质”入手,提升课堂的互动性。有时候,“怎么教”比“教什么”更加重要。但大学教师往往更关注教学内容改革,而不是教学方法创新。对此,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雷克·博克曾犀利指出,教师回避教学方法的讨论,称其为“自由学术”的一部分,可能源于自我保护的本能。因为,改变教学方法要比改变教学内容更加困难。“本科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被掩藏了起来。”当国家、社会对学生素质提出新要求时,惯常的应对之策是开设新课程或在原有课程中增加新内容,很少去改革现有教学方法。但如果在大学的课堂上没有师生的互动,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即便教学内容一直在增加,学生也没有真正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大学需要从被动的、灌输式的教学走向互动的、研讨式的教学,发展学生的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能力。根据《麦肯齐大学教学精要》的研究,最近50年的各项权威性研究已经反复证明,讨论能促进高阶思维。讨论中,学生给予的注意和思维活动都更为积极。大学课堂应成为师生风云际会的殿堂、思想交锋的空间、灵魂对话的场所,大学课堂应在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讨论、批判中,推动学生的自我探索、成长,实现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建构。
从“严格”入手,敬畏教学的神圣性。大学是传授、探究高深学问的场所,严格、严肃、神圣是大学的肖像。但当前中国大学中“缺乏严格、缺乏严肃、缺乏敬畏、缺乏底线”的现象还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比如,学生毕业论文抄袭、代写现象就是严重缺乏底线、缺乏敬畏的表现。再比如,现今很多教师走进课堂时,学生们都在低头刷手机,没人主动向老师问好,也没人主动擦黑板。学生在丢失这些最基本的课堂礼仪的时候,大学课堂的严肃性和神圣性也一并丢失了。学生上课没有虔敬之心,对知识也没有敬畏感,课堂的神圣感也消失了。不仅仅是学生,教师也缺乏对教学的敬畏。一些教师对教学敷衍了事,对待课堂教学不够严肃,随意变更课程内容、课程进度,课堂纪律涣散。大学人才培养工作应该包括“人”的培养和“才”的培养,人才必须具备“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两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重新高举教学的神圣性和严肃性。因此,当前本科教育迫切需要重塑敬畏教学的文化,敬畏课堂、敬畏知识,对学生严格要求,真正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备与能力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176/201805/t20180503_334882.html.
[2]新時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8-06/22/content_5300334.htm.
[3]龚放.回归大学之道[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8(2).
[4]杰拉德·卡斯帕尔.成功的研究密集型大学必备的四种特性[M].教育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领导小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德里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M].侯定凯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威尔伯特·J.麦肯齐等.麦肯齐大学教学精要[M].徐辉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