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制定

2018-10-21 09:40翁伟斌徐立清
中国高等教育 2018年17期
关键词:教学大纲规格应用型

翁伟斌 徐立清

人才培养标准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可从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方面进行设计。为确保适切性和可实现性,必须遵循“多主体参与、倒推法路线、一体化设计”的思路。

21世纪以来,世界教育进入了以提高质量为主要目标的时代,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成为许多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内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全面提高质量的历史新阶段,研究制定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是转变高等教育管理方式、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教育部长陈宝生指出:“抓质量,就是要抓责任、抓标准、抓激励、抓评估。质量是有标准的,没有标准就没有质量。”应用型本科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不同于研究型大学,和高等职业院校也有明显差异。应用型本科高校若想立足于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本文试图探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基本内涵、设计思路以及人才培养标准实现路径,旨在进一步推动相关研究,为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标准的基本内涵

标准是衡量事物的依据或准则,人才培养标准就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依据或准则。人才培养标准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培养目标,它将笼统的教育期望和教育愿景转化为可以观察到的和可以操作的学生表现与行为,形成可测量、可操作、分层次的目标体系。当前,“以结果为导向、以可应用为目标、以可测量为原则、以提高质量为宗旨等构成了国际社会对以标准提高教育质量的基本认识”。

一定程度上,当前讨论的人才培养标准还存在着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看,人才培养标准由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支撑条件等各方面构成;从狭义上看,人才培养标准类似于我国高校传统的培养规格要求。如果说,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更多指向和服务于教师的教学设计,较为关注学生应该学习什么、掌握哪些核心知识;那么,人才培养标准则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关注“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规定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对于地方應用型高校而言,构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标准,首先必须明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什么样的人,在此基础上还必须明确这样的人应达到什么样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规格要求。

首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是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所提出的统一标准和总体要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决定了质量标准的不同内容和评价方式。当前,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许多工作岗位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内涵更为丰富,技术含量不断增加,专科层次的技能人才难以跟上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技术步伐,经济社会发展更依赖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作为一种新的人才类型,应用型本科人才不是纯理论研究人才,而是要善于“知”与“行”合一、具备“学以致用”的能力。强调其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以及能将理论知识运用于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定位准不准、合不合理、适不适应本校的实际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等直接关系到学校生存与未来发展的潜力。近年来,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存在不少问题,高等教育的专门化、学校的个性化体现不够。作为一种人才类型,应用型本科人才应突出“学以致用”的特征,遵循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导向、地域性特征以及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个性特点,强调“知行合一、重在行动”的能力培养。作为一种人才层次,应用型本科人才应遵循我国本科教育所设定的基本学业标准,同时符合自身类型定位的个性化要求。要尽量实现学术性与职业性的完美结合,培养出具有研发创新知识潜力和服务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即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遵循本科教育的学术性、专业性和基础性这三个核心理念。应用型本科人才在理论、实践和德行操守三个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规格和质量标准的共性要求包括:扎实掌握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能围绕专业进行辐射性的学习和拓展知识面,从而形成本专业的核心能力;能在实践中观察、发现、分析问题。

其次,形成完整、合理的人才培养规格体系。培养目标只有通过制定人才培养规格才能表现出来,它是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三方面接受高等教育的具体要求,是根据高等学校总的培养目标和相应的科类培养目标,并结合本专业所需人才的特点来确定的基层目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对各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都有明确的规定,业务培养目标的文字表述中主要包涵业务方向,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人才类型与标准,服务面向等。因此,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规格的设计必须遵循本科教育的普遍规律。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人才培养标准可以从知识技能方面、能力方面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方面进行设计。

一是知识技能方面。应用技术型本科的学生应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初步构建系统、合理的知识结构。为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技术型本科学生必须掌握人文、社科、自然科学高度融合的知识,保证自身的变通性。同时,应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为新知识的吸收和内化提供稳定的“生长点”,为实践打下基础。此外,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还需要关注非认知技能,非认知技能的培养也是衡量人才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是能力方面。应用型本科人才不只具备技术操作能力,还要有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就业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从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规格的需求。应用能力是学生将所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高新技术应用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过程之中,通过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是指学生发现问题,主动积极建构自身的知识经验,打破常规,产生新的解决方案,发现新知识、发明创造出新技术的能力。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积极捕捉最新最有用的信息,更新自身的知识与技能,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避免技术性失业。最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最直接的目标是就业,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最关键的能力就是就业能力。学校应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三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过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不仅要在知识技能和能力方面得到提高,还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不能将学生作为提高学校就业率、促进经济发展的功利性工具,而忽视学生人格方面的培养。学校要关注学生社会道德素质的培养。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使其能够站在国家、社会利益的角度思考问题,平衡好各种利益之间的关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必要的贡献。学校要培养学生成为“职业人”,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在择业时不盲目、不盲从,有个人的价值判断和职业追求;在就业岗位上,热爱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工作有认真负责的态度以及良好的职业操守;在工作过程中,与他人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以及较强的沟通能力。

概言之,应用型本科人才在知识构成上应具有“复合性、应用性特点”,在能力构成上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特点”,在素质要求上,具有“合作意识与踏实作风特点”,应该具有必要的本科底蕴、创新性应用能力、明显的专业特长、良好的职业素养。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思路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标准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一个系统。它可以促使本科院校在整体方向、功能、机制等方面实现质的转变。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制定是开展一切教学活动的基本前提。在人才培養规格定位过程中,一些高校容易简单地依据政府工作报告、相关部门统计数据进行仿效,甚至是照搬本科专业目录或其他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关于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表述,至于这些目标是否适合自己的学生,以及自己的学生是否可以在既定时间内达成这些目标,都缺乏充足的调查与论证,造成培养目标与行业要求错位,毕业生素质难以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为确保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标准的适切性和可实现性,必须遵循“多主体参与、倒推法路线、一体化设计”的思路。

多主体参与。学校要积极开展对相关行业、同类高校、毕业学生的调研,切实了解社会和学生发展需求,切实把适应社会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地方高校在制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标准时应从企业、用人单位的角度去界定社会经济、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与规格:一是要积极开展人才需求状况调查,充分聆听教师与学科专家(保证学科知识的前瞻性和超前性等)、学生与校友(体现对学习者身心发展状况、知识与能力基础、学习态度与需求等关注)、工业界(代表了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能力要求、职业必备能力需求)等利益相关者的期望与呼声,以明确行业人才的业务规格要求和标准。

倒推法路线。学校要依据行业人才的业务规格要求和标准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毕业生就业面向,对本专业人才的业务规格和标准进行充分的论证、审议和讨论,使标准明确、具体、通俗易懂,确保所有相关人员都能准确理解文本而不产生歧义,并取得上下共识,这是制定标准的最基本要求,而且这些标准应是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养”。

一体化设计。对于高校而言,人才培养标准不仅要具体落实和体现到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上,更要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完善课程教学评价等环节得以逐步具体化,且体现出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教材建设、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的配置、课程教学与评价的一贯性。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实现路径

在某种程度上,人才培养标准的成效不仅取决于标准本身的质量,更有赖于在实践中能否得到科学、有效的执行和反馈,并不断完善。一方面,由于高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描述往往比较含糊笼统,造成不同执行主体对标准的理解相差很大;另一方面,由于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本身带有深深的价值判断印记,特别是教师知识与兴趣的差异导致对课程教学目标的认同差异,往往造成预设标准与执行过程的偏差;而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对教学内容自由裁量的权力较大,导致标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也经常出现逐层偏离现象,即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偏离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课程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偏离课程教学大纲,致使人才培养结果背离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初衷。

为此,对过程中的标准实施控制成为内在必然,学校必须强化三个机制。一是课程准入论证机制,体现为少一些课程,多一些品质,可建立课程增设论证机制,实现课程设置与产业发展对接、与从业要求对接、与专业认证对接。二是课程信息公开机制,即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可实行培养方案公开、教学大纲公开、学习评价方法公开,实现公众监督,规范教学行为,发挥导学功能,体现以生为本。三是课程质量评价机制,即评教重点要从现在的教案、板书、教师仪表等转向教学内容、学习成效;日常环节从现在的督导随堂听课、期中检查、学生评教师等转向学期初的师生研究教学大纲、学习中的学生评价学习收获、教师调整内容方法;评价系统要从学生给教师评分、督导给教师打分转向以结果为依据评价成长度、针对学习效果而非教师本人。具体要做好两个关键环节:

首先,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一定程度上,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文件,是高校人才培养标准的法律文本,其核心是课程体系与结构。如果说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构成了人才培养标准的核心,那么人才培养方案则是实现人才培养标准的核心。地方高校要按照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从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设计出对应的课程和各课程所承载的具体知识点、能力点以及明确每门课程可以实现的程度,并将课程进行结构与顺序的设计与划分,形成培养标准实现矩阵。为防止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要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与审议机制,要严格执行有行业参与的专业教学委员会论证制度,要认真研究课程对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实现的支撑程度,包括设置该课程的价值、意义和目标,改变课程缺失(教学目标需要的课程不能开设,不符合教师专业兴趣不愿开设等现象)以及课程内容重复、因人设课等弊端。

课程是构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单元,课程质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体现,虽然人才培养目标为设计课程体系提供了直接依据和参考,但仍需要进一步具体化、转化为课程教学目标。“在标准驱动的教育改革中,课程标准是整个系统的起点、驱动力和归宿。”课程教学大纲是以纲要形式规定一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文件,是实施教育思想和教学计划的基本保证,是指导学生学习、制定考核说明和评分标准的指导性文件。高校需要建立教学大纲制定、论证、执行的规范:一是要形成教学大纲制定的规范,促使教师编制尽可能详尽明确的教学大纲,“每份大纲都有明确详细的课程目标,规定该课程的教学、阅读任务,以及其完成期限的时间表,有考勤及评分标准的说明”,实现教学要求的公开化;二是教学大纲,特别是具有稳态知识的学科专业基础课程,要经过课程教学委员会的集体论证,即使是动态的、项目开发或问题解决性质的课程,教学过程也应以课程组形式进行精心设计和论证,以实现对课程教学目标的有效支撐,防止成为个别授课教师的杜撰行为,与此同时,要促进教师对课程教学标准的主动认可,在课程组中建立形成开放、满足、动态的课程标准研制、使用和修正的教学共同体,充分调动教师的自主性、主动性和自律性,主动执行课程教学大纲要求、遵守课程教学共同规范;三是严格教学大纲的教学执行,定期开展教学检查、开展教学大纲评估,保证教师依据课程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宗旨与目标、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具体的教学内容范围、教学进度时间安排的要求等实施教学,防止教师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知识进行过度自由裁量。

其次,以课程教学大纲为标准,完善课程教学效果评价。人才培养目标要落实在具体的课程教学目标上,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决定了人才培养标准的实现程度。“评价过程在本质上,乃是一种测量课程和教学方案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教育目标的过程。”但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课程学习质量效果的衡量标准往往是教师的个人行为、很少从课程教学大纲的内在要求出发来设计课程学习考核的目标、内容和方式。国内高校针对这类问题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比如大都实施了试卷质量评审以及评卷情况检查制度,如检查试题难度、考试形式与教学大纲符合度,以及阅卷记分、对错标记是否规范等,但教研组长、系主任和教学院长大都只是履行程序,很少对照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对试卷内容设计的难度、覆盖内容的广度进行相应的审查。为此,高校可以按照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课程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组织专业人员考评考试命题,还可以要求教师提供教学日历、教学方案、教学方法与策略以及学习评价等教学过程资料,对照课程教学大纲开展实施情况的对比评价,从而在尊重教师教学自主权的同时,保证教学质量统一性要求。同时,鼓励在基础课程、学科课程、核心课程中试行教考分离、机考等课程学习评价方式,防止教师降低学术水准,避免偏离课程教学目标。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到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改善环境的新阶段。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重视本科教学质量,而强化质量意识、构建符合国情的本科人才培养标准,并保证人才培养标准的贯彻实施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为此,在推进人才培养标准制定的过程中,不仅要研究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标准,更需要研究如何保证人才培养标准的逐步实现,本文所述的实现路径,仅是探索过程中的一种策略尝试,尚需不断完善和丰富。

参考文献:

[1]王苏,王小飞.国际教育质量及教育质量标准发展研究[J].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11(1).

[2]田延辉,邓晖.对话教育部长陈宝生:培养什么样的人?办什么样的大学?[N].光明日报,2016-12-30.

[3]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中心.用标准提升教育质量成为国际共识[N].中国教育报,2013-1-31.

[4]陈国松,许晓东.本科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标准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

[5]兰茹.职业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其特性分析[J].职教论坛,2014(20).

[6](美)德雷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M].侯定凯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教学大纲规格应用型
“石油工程专业英语”开课情况调研与分析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浅谈如何进行初中数学总复习
“广西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立
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新加坡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比较分析
两种内存规格Intel 100系列支持DDR3L/DDR4
试论高等教育教学大纲在教学中的应用
彻底撑握8大关键词 看懂规格买液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