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静
【摘要】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基于已经形成的语用图式,因此语文教学需要优化学习材料,促进学生建构语用图式,并通过读写结合,促进学习的迁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关键词】语言文字运用 图式学习 迁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前言”部分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性课程。这一方面指明了语文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另一方面也指明了获得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途径是语文实践。有关研究表明,语言文字运用本质上是语言学习者对自身所建构的语用图式的一种“填空”,是学习的迁移。因此,语文教学需要在两个方面着力:一是优化语言学习材料,以利于语用图式的建构;二是优化语言学习活动,以促进学习迁移的发生。下面,笔者以《装满昆虫的衣袋》的为例,谈一谈语文教学怎样优化学习材料和学习活动,以促进图式的建构和学习的迁移。
一、课文教学价值
《装满昆虫的衣袋》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记叙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着迷的故事。作者为了表现法布尔“迷恋昆虫”的特点,选择了两个典型的事例,细致地描写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还把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起来。这样写人的方法具有综合性和典型性,对于指导学生掌握如何描写人物具有示范性,具有“如何传播信息”的“教学价值”。因此,学习表达方式应该作为本文的主要教学目标。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阅读典型事例,圈画词句
阅读“抓纺织娘”和“捉小甲虫”两个事例,圈画出表现法布尔对昆虫非常着迷的词句。
(二)品读重点词句,感悟写法
1.人物的思想、情感,往往是通过其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表现出来的。这两个事例中,为了表现法布尔非常着迷昆虫,分别对他进行了哪些描写?
2.作者是怎样通过这些描写表现法布尔对昆虫痴迷的呢?我们来仔细读读这些句子。
(1)“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
(2)“嗬,真漂亮!”
(3)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
(4)夕阳西下,法布尔赶着鸭子,满载而归,心里甜滋滋的。
(5)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
3.小结:作者为了表现“法布尔迷恋昆虫”的特点,选择了典型的事例,细致地描写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4.这两个事例中,除了直接描写了法布尔的表现,还写了法布尔父母的表现。写其父母的表现有什么作用?可不可以删掉?抓住相关语句组织讨论。
(1)一天傍晚,暮色笼罩了田野,爸爸妈妈忙完农活正要回家,却发现法布尔不见了。他们不由得着急起来,在田野上边跑边呼喊儿子。
(2)“你这可恶的小傻瓜!”法布尔一回到家,父亲就怒气冲冲地责骂他,“我叫你去放鸭子,你倒好,只顾自己玩,捡这些没用的玩意儿!快给我扔了!”
(3)母亲也在一旁厉声地责备:“捡石子干什么?撑破了裤兜!老是捉小虫子,不叫你的小手中毒才怪呢!”
5.小结:描写人物时,有时还可以通过侧面描写来反衬,使其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三)补充阅读材料,比较写法
1.补充阅读《“心正笔正”的柳公权》(选自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教材)。
2.讨论交流:作者选取了哪两个事例、从哪些方面对柳公权的“心正”进行了描写?
3.《“心正笔正”的柳公权》和《装满昆虫的衣袋》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从中学到了哪些有关写人的方法?
(四)运用学习成果,迁移写法
1.談话导入:法布尔是昆虫迷,生活中,你最着迷的是什么?请举例说说。
2.出示写作要求:以“让我着迷”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①选择典型事例,写好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②学习运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3.学生练笔。
三、学生习作成果
从学生的习作来看,绝大多数学生的习作达到了预期目标和习作要求,教学效果明显。现举例如下:
书让我着迷
寂静的夜晚,时钟“当当当”地敲了十二下,妈妈的唠叨声也随之而来:“快点睡觉!自己看看钟都几点了!”书房里,一个戴眼镜的小男孩正在聚精会神地看着书。是的,那个人就是我——茆左旭。
我平时总是上蹦下跳的,一会儿蹦到这儿,一会蹦到那儿,谁也管不住我,老师和同学都说我是孙悟空的化身。可是我一见到书,就会猛地扑上去,如饥似渴地看起来,吃饭时看,上厕所时看,甚至连上课的时候也忍不住偷偷地看。
有一次,妈妈让我去学友书城买钢笔。我兜里放了几元钱,怀里揣了本《西游记》,上车开始了“西游”。我一下子就进入了书的世界。中途,几次报站我都没有听到,结果到了终点站,我还在津津有味地看着,不时还大笑几声。这时,驾驶员叔叔过来了,笑眯眯地问我:“小朋友,你到哪儿呀?”我一本正经地说:“去西天。”叔叔又问:“去干什么?”“去取经。”叔叔哈哈大笑道:“如来佛祖在北边呢!”我听了十分惊讶,不知道自己已经坐过站了,只好带着师徒四人开始了“东游”。
还有一次,妈妈有急事需要出去一趟,说:“饭在桌上,自己吃。”我答应了一声,便继续看书去了。不知不觉中,我的肚子“咕咕”地叫了起来,就大声嚷道:“妈,我肚子饿了!”过了一会儿,我见没反应,以为妈妈午睡了,便又看了起来。下午五点,妈妈回来了,我却浑然不知。她见桌上的饭菜一点儿也没动,就知道我光顾着看书忘记了吃饭,狠狠地批评道:“以后不准再这么痴迷书了!”我朝她做了个鬼脸,匆匆吃完饭又钻进了书房。
书,真让我着迷!
四、教学分析反思
取得这样的教学成效,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优化了教学目标,指向于语言运用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既具有“原生价值”,又具有“教学价值”。所谓“教学价值”是指课文为学生提供的“如何传播信息”的价值。语文课程的主要目标指向于语言文字的运用,因此语文教学应该努力实现课文的“教学价值”。本案例中,笔者没有把理解、感悟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对科学的热爱作为本文教学的重点,而是把领悟“抓纺织娘”和“捉小甲虫”这两个事例的写作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聚焦于语言文字的运用,目标明确,教学才能有效。
(二)优化了学习材料,着眼于图式建构
如前所述,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基于学生所建构的语用图式,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促进学生对文章图式、语用图式的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图式的习得至少要基于两个图式的例子,它是在两个图式例子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和概括形成的。本案例中,笔者在引导学生深入领会教材中课文写法的基础上,又补充了一篇阅读材料,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旨在促进学生文章图式、语用图式的建构,为语言文字的运用奠定基础。
(三)优化了学习过程,聚力于读写迁移
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语文实践,离不开写作活动,写作能力是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综合体现。学生的写作活动是对自身通过阅读所建构的文章图式、语用图式的“填空”,本质上是一种学习的迁移。本案例中,笔者在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建构文章图式、语用图式之后,及时安排学生进行练笔,将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类比迁移,促进了读向写的即时转化,因而取得了明显成效。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基于结构映射理论的小学语文结构化教学研究”成果,课题编号:D/2015/02/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