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纵观全国高校本科课程体系,但凡有通识教育课程的就一定有音乐教育类课程,音乐教育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识教育作为我国普通高校课程改革的一大举措,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各行各业挑战的人才。音乐以其特殊的功能和价值在通识教育中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的观念和思想有了很大的改变。急功近利、实用主义是当下比较普通的现象。因此,无直接实用性的通识音乐教育就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也使得通识音乐教育在普通高校教育中无法充分体现它应有的功能和价值。
关键词:通识音乐教育;通识音乐教育对象;通识音乐教育本质;通识音乐教育理念
自1998年文化素质教育在全国高校推广。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后,素质教育受到了重视,同时成为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进入21世纪后,由于我国普通高校教育过分强调专业化,培养人才已经很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因此逐渐对英美通识教育引起重视。不少高校在借鉴英美大学通识教育的做法开始进行了大学课程体系改革,通识教育类课程便出现在了普通高校本科生培养方案里。2006年教育部下发了规范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教体艺厅【2006】3号)后,公共音乐教育类课程就更坚定了它在通识教育课程中的地位,同时公共音乐教育也被称为通识音乐教育。音乐以其特殊的功能和价值长期以来被作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成为了普通高校通识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实际情况中,一直以来通识音乐教育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种不重视既体现在学校层面上,也体现在学生层面上。大部分高校为完善培养方案而设置了通识音乐教育课程,但在师资力量和经费投入上并不充足。更重要的还是在学生层面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对通识音乐教育课程的态度直接影响对教学效果。大部分学生是为拿学分毕业而选课,并没有意识到音乐教育对其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的重要性。从而导致通识音乐教育在普通高校教育中并没有完全体现它的功能和价值。笔者从事普通高校通识音乐教育工作已有十多年之久,对以上问题进行了反复的思考和在教学上进行了不断的探究。经过十几年的经验积累,本文将从通识音乐教育对象、通识音乐教育本质,通识音乐教育理念等几方面进行反思,力图寻求一种有效的突破,来促进普通高校通识音乐教育发展,使其完全发挥通识音乐教育的功能和价值,达到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一、通识音乐教育对象
通识音乐教育对象是在校大学生,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指正在接受高等教育而还未完全走进社会的人,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人才。他们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也随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内外各种思潮不断冲击着他们的思想,加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和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使得长期以來处在单纯的校园生活只以学习为主的大学生突然面对这一切而显得茫然失措。笔者在通识音乐教育课堂上就经常遇到这样的同学,他们对未来迷茫,对当下无措。在与他们的交谈中,常常有同学急得直掉眼泪。对面这样的情况,大学生所急需的不仅是专业知识的学习,更是一种面对当下和未来生活的一种综合能力。通识音乐教育虽不是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唯一手段和途径,但在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上却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功能和作用。重视对大学生的通识音乐教育,可以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具备一定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基础上,有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然而,纵然大学生当下现状是众所周知的,同时也是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但是,浮躁和急功近利是当下的一种普遍现象,每个人所想要的都一种立竿见影、拿来即用的实用主义。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主导着他们只关注对自己直接有用的知识,而忽视对自身具有潜移默化作用的通识音乐教育。这样的观点和思想是导致大学生不重视通识音乐教育课的直接原因,学生选课的出发点一是因毕业要求修满一定的通识学分,二是哪门课容易得学分就选哪门课。大部分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或做低头族,或做专业课作业,考勤让同学代答到,请假等现象层出不穷。当然,也有部分上课认真的同学在选修了通识音乐教育课程后获益匪浅。曾经我在一学期的最后一节课后,一位化学教育的同学留在最后走向讲台饱含眼泪向我鞠了一躬,对我说:“老师,感谢您!在您的课堂上我收获了很多。”以及还有很多同学的期末作业里都有表示,通过通识音乐教育课程的学习,收获的不仅仅是音乐方面的知识,更多的是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对未来有了希望,对当下有了目标。音乐的特点之一就是无功利之用,长期以来人们对音乐的审美只是精神上的需求,而非利益的驱使。通识音乐教育正是要以这种无功利之用的音乐本质来反导大学生的功利之用,从而让他们浮躁的心变得沉静,迷茫而无措的生活变得有条不稳,平和的对待当下和未来,正确的面对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二、通识音乐教育本质
通识音乐教育的本质就是审美教育,通过音乐美来丰富大学生情感内涵,完善大学生的认知结构,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从而达到对大学生内在审美能力的培养。音乐是表现情感的艺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它反映着人类的生活、文化、信仰等方方面面,不管是平华朴实的民歌还是恢宏壮丽的交响曲,所表现的都是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人对音乐的需求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精神需求,同时也是一种情感需求,它无关文化水平,无关社会阶层,无关种族分类。人们通过对音乐旋律的感知,获得情感上的体验,达到精神上的共鸣。只是人在接受音乐情感体验的过程中是具有差异性的,这种差异性受个人自身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情感经历等方面影响。在校大学生长期处于相对单纯的校园环境,情感经历相对简单。那么,通识音乐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引导大学生对各种音乐类型的了解,在音乐中去获得各种情感的体验。常规之下,人们聆听音乐的动机往往是为了寻求感官愉悦这种极其肤浅的音乐情感体验。然而,要实现音乐的价值和功能,必须是要在接受音乐的过程中去获得一份超然的生命体验,通过旋律的流动细细体悟音乐中情感的细微变化,来感受自然生命力的积聚与迸发。音乐艺术这种流动的情感体验是任何艺术形式都不可比拟的,它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体验从极喜到极悲,从希望到恐惧,从低谷到巅峰的两极感受。如我们熟悉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短短的26分钟,我们能够体验到梁山伯与祝英台相遇的美丽,相爱的甜蜜,难舍难分的离别,棒打鸳鸯的痛苦和阴阳相隔的悲痛,直至祝英台殉情化蝶的浪漫。人们经过喜到悲两极的情感变化体验,去感悟梁山伯与祝英的那份纯真的爱情,反思封建制度对爱情自由的残酷压制。以此来进一步感受人生的意义,从而形成一种对人生的客观态度。音乐本身是非语义的,人在音乐中的情感体验也是非词语性的,它是一种内心深处无以言表的激动、欣喜、惬意、和谐、超然的情绪体验,正是这种非词语性的情感体验才能直抵人的内心深处。通识音乐教育就是以这样的情感体验来丰富大学生的情感内涵,引导他们以知性地目光去理解音乐作品的意义,进而深刻体会生命的意义,以此完善大学生的认知结构,达到精神境界的提升,最终形成一种敏锐的鉴赏能力。
三、通识音乐教育理念
通识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是通过对音乐的审美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把学生培养为能适应多种岗位、多种环境、具有高度社会责任心的合格人才。专业教育培养的是“才”,通识教育培养的是“人”。那么通识音乐教育的理念就应该是充分运用音乐的功能和价值,使学生在音乐中体验真善美的融合和统一,从而寻求生活中真善美的统一来完善自己的人格,从音乐中去体会人生,形成一种对事物独特的观察能力,自主的思考能力,以及对事物的判断能力。然而,通识音乐教育理念在普通高校通识音乐教育课堂上却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和实施。主要因素有:
(一)教育观念
目前普通高校教育基本还是以专业教育为主,通识教育只是作为一种专业教育的补充,不管是在校领导还是学校相关部门,再到教师,以及到学生个人都把通识教育当作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副科”。特别是通识音乐教育,更是延承了中小学小三门的观念意识。这种观念从学校层面上直接影响到对通识音乐教育师资配备、培养和经费的投入,教师来源要么是音乐学院的专业教师,要么是具有一定音乐特长的政工或行政人员,基本以兼职为主,只有少部分高校设有艺术素质教育中心,配备了少量的专职通识音乐教师。这样的现状直接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态度,进而影响到教学效果,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了。从学生层面上直接影响到对通识音乐教育的学习态度,学习态度不端正,那谈何学习效果,谈何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要正确实施通识音乐教育理念,上到领导教师,下到学生,都应该从根本上改变对通识音乐教育的观念。
(二)课程设置的随意性
前面我们说过,目前普通高校通识音乐教育教师来源的随意性,那就决定了通识音乐教育课程设置的随意性,目前大部分高校通识音樂教育课程是因有什么专业的教师开什么课,教师上课内容也相对随意。笔者所在高校通识音乐教育课程十几年来就开设了十几门,这都是因为这学期这个老师擅长这个内容开设一门,下个学期另一个老师擅长另一个内容再开一门。其中有一位专业音乐教师觉得某一门音乐基础课很重要,强烈要求加进培养方案。然而,他因为专业课多无暇顾及通识音乐教育,而其他教师对这门课程又不熟悉,最后导致这门课程在培养方案里呆了四年,竟一个学期也没开课。这完全体现了通识音乐教育课程设置的不科学性,同时也反映出学校对通识教育课程更是放任自流。通识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教学目的不是教会学生唱几首歌,听几首乐曲就了事。而是引导学生以批判性的目光去理解作品,更重要的是要从音乐文化的角度培养大学生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对生活的一种态度。通识教育所涉及的内容是宽而不是专,是客观的去认识音乐文化现象的产生、传播、接受和发展,了解音乐文化的本质。因此,通识音乐教育课程必须紧紧围绕着通识音乐教育理念设置,这样才能达到通识音乐教育的目的。
古希腊人认为音乐能帮助人们调整压抑于心中的情感,很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东西,音乐能打开一个表达的宣泄口,人们在音乐体验过程中能帮助自身找到心灵和灵魂深处流动的丰富情感,并让人们内省本身。不管是悲剧还是喜剧,音乐始终都在追求真善美的融合与统一,以美引真,以美导善。在通识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体验音乐中的真善美去探究人生中真善美的真谛,摒弃社会中的虚伪和丑恶。久而久之,就会将对音乐中的真、善、美融入到现实生活中,逐步对人生产生超凡脱俗的新认识,从热爱音乐进而热爱自己的生活和人生。这才是通识音乐教育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芸.音乐之声,生命之音[J].美育,2016,01.
[2] 王惠芹.中美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教学实践的比较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1,12.
[3] 辛均庚.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缺失与路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 2014,08.
[4] 郝丽红.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因素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16,04.
[5] 王毅,傅晓微.哈佛课程体系改革考论:以美育类课程为例[J].美育, 2011,09.
作者简介:杨慧芳(1973-),女,广西桂林人,硕士,广西师范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