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运用比较、归纳、统计等研究方法,从主要力度、力度的频率、力度的变化速率、力度域等六个方面来对歌曲进行量性研究分析,从而得出舒曼声乐套曲《诗人之恋》的整体音乐力度状态。
关键词:舒曼;《诗人之恋》;力度状态
舒曼的声乐套曲《诗人之恋》是他早期创作的作品,也是他最重要的声乐作品之一。它是由海涅的一首长诗改编而成,有16首,每首都精致短小并以第一句歌词作为标题,用简单明了的笔触描绘出一个复杂和多变的艺术形象。微妙的情感变化,美妙而富有诗意,通过寥寥数语的几句话,吸引和感动着我们。《诗人之恋》的音乐延续了舒伯特声乐创作的传统,非常重视诗歌情感的深刻表达。然而,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和声乐在整个作品中的地位上是相等的;而舒曼把钢琴和声乐交织的更加紧密,有时钢琴伴奏部分比声乐部分更为重要,在许多歌曲的结尾,钢琴常被用来展现新的乐思,使歌曲的语气更加艺术化。
因此,本文对这一经典之作,从歌曲的主要力度、力度的频率、力度的变化率、力度域、力度的层次性和立体性、力度的单一性和复合性六个方面来逐一进行研究分析,从而揭示出舒曼艺术歌曲声乐部分和钢琴伴奏部分中音乐力度的特点。
一、主要力度
在16首歌曲的分析中,钢琴部分主要出现了7种级别的力度:mf、p、pp、sf、ff、f、sfz,其中第3首、第11首以力度mf占主导和第5首、第13首以力度pp占主导,其它12首从力度的数量来看,作品中力度p的数量最多。因此,我们可以确定该套曲中钢琴伴奏部分的主要力度是p;声乐部分有pp、f、mf、sf、p这5种级别的力度,除了第3首、第11首以力度mf占主导和第16首以力度f占主导,其它13首从力度的数量来看,作品中力度p的数量最多,这与作品的内容密切相关。《诗人之恋》主要描写了一个年轻诗人对一个少女的爱恋及想象中的爱情和失意的痛苦,直到最终将爱情装进棺材中沉入大海的悲剧爱情故事。因此,歌曲的整体音乐效果和音色都充满了忧伤和惆怅。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确定该套曲声乐部分的主要力度也是p,这是不言而喻的。由此可以了解到:该套曲的整体音乐被置于力度p的气氛之中。
二、力度的频率
通过对16首歌曲乐谱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在钢琴伴奏部分mf、p、pp、sf、ff、f、sfz这7种力度出现的频率分别是6、28、13、18、1、25、1;在声乐部分pp、f、mf、sf、p这5种力度出现的频率分别是3、9、5、1、20。歌曲中钢琴伴奏部分和声乐部分力度的频率显示出上述状态,这是由作品悲剧性的情感決定了整个音乐的基调。通过这些数据,与前面的分析相结合,可以进一步证实钢琴伴奏部分和声乐部分的主要力度都是p。
三、力度的变化率
根据不同力度出现的频率,在16首歌曲的钢琴伴奏部分和声乐部分,均表现出力度节奏变化密集,力度的变化率较快的特点。因此,我们在演唱和演奏的时候,应该注意音量的控制和音色的变化。
四、力度域
通过对主要力度和力度的频率的分析,可以将钢琴伴奏部分的力度域定在sfz—pp之间;声乐部分的力度域定在f—pp之间。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钢琴伴奏部分的力度跨度略宽于声乐部分的力度跨度,这是舒曼艺术歌曲中钢琴与声乐更紧密交织的表现,有时钢琴伴奏部分甚至比声乐部分的创作更为重要。
在第10首《听见那歌声响起》中,其钢琴伴奏部分写得十分简单,声乐部分写得又慢又轻。钢琴伴奏部分和声乐部分都主要是力度p,犹如青年诗人孤独心灵的独白。但在钢琴的结尾处进一步升华了感情,出现了力度sf,并且使用了2次,使音乐在充满哀伤的音调中结束,再次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言犹未尽的伤感。
五、力度的层次性与立体性
在舒曼的艺术歌曲中,钢琴与声乐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更像是钢琴与歌唱者的二重唱,往往是用钢琴来表现更富有表现力的乐句,因此钢琴在歌曲中地位尤为重要,这可以充分体现在作品中力度的设计安排和运用上。
图一清楚地显示了第7首《我不怨你》的钢琴伴奏部分和声乐部分整体音乐力度状态的运动轨迹,歌曲从第1小节到第11小节,所有的力度都在mf=70上做平稳重叠的连续进行;从第12小节以后,声乐部分的力度总是比钢琴伴奏部分更轻柔些,这里音乐的层次感和“二重唱”的特色得到了突出的表现。与此同时,歌曲的立体性音乐效果得到加强,力度在这里变化的频率也比之前变快了许多;从第19小节到歌曲结束的力度运动轨迹,钢琴伴奏部分和声乐部分是完全一致的。
六、力度的单一性和复杂性
(一)在音乐形象、歌词内容、情感单一的歌曲中,力度状态呈单一性
在16首歌曲的分析中,有11首歌曲的声乐部分是具有单一性的特点,图二是第1首《灿烂鲜艳的五月里》的力度状态的运动轨迹,这首歌曲集中描绘了百花绽放、春天的到来和诗人对爱情的憧憬。这首歌曲的旋律虽不华丽,却折射出诗人内心的真挚。因此,所有的力度都在p=50上做单一的线性运动,类似的情况还反映在第2、3、4、5、8、10、11、12、13、14首中,钢琴伴奏部分在这一特点上与声乐部分是相一致的。
(二)在音乐形象、歌词内容、情感丰富的歌曲中,力度状态呈对比复杂性
在声乐部分中有5首歌曲的力度状态具有对比复杂性的特征,图三是第9首《笛子和小提琴》的力度状态的运动轨迹,这首歌曲描述了热闹的婚礼舞蹈场景和诗人得知心爱的姑娘已与别人结婚了,心中充满了无限地哀伤,徘徊在婚礼大厅窗外的情景。歌曲通过运用p和f、mf这样具有鲜明对比变化的力度,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婚礼的热闹和诗人的悲哀。类似的情况还反映在第6、7、15、16首中,钢琴伴奏部分在这一特点上与声乐部分也是相一致的。
七、结语
通过对舒曼的经典之作——声乐套曲《诗人之恋》关于力度的量性研究分析,其整体音乐力度状态表现如下:1、钢琴伴奏部分和声乐部分的二重唱的特性,使歌曲的立体性音乐效果得到了加强,也进一步突出了整体音乐的层次性;2、力度的运用与歌曲的音乐形象、歌词内容、情感有直接的密切关系,使钢琴伴奏部分和声乐部分的力度呈现出单一性和复杂性这两种鲜明的对比状态;3、钢琴伴奏部分和声乐部分均表现出力度节奏变化密集,力度的变化速率较快的特点;4、歌曲中钢琴伴奏部分和声乐部分的主要力度都是以弱力度为主、弱力度域在歌曲中占绝对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 尚家骧译配.舒曼声乐套曲—诗人之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1-34.
[2] 李雪梅.莫扎特钢琴音乐的力度[J].交响,1998,04:57-59.
作者简介:郭强(1979-),男,湖北潜江人,硕士,汉江师范学院艺术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声乐与钢琴教学及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