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海侠
摘要:问题设计是一门艺术,设计得好既能激发兴趣,还能激起思维。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一要把握问题的“关键处”,切中要害,二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注重思维力的培养,还要切合学生的能力水平,使所提的问题有的放矢,因人而异。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设计
一堂好的数学课,总是使学生在课堂中围绕着问题进行思考、分析,进而学习知识,发展思维。因此,问题设计的是否得当直接决定一节数学课上得成功与否。问题设计得好,不仅能激起学生极高的学习兴趣,使其自发参与课堂活动,活跃学习气氛,还能使学生认真地进行思考、探索,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反之,就容易使学生“置身事外”,甚至对所要学的知识感到枯燥无味,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数学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教法的同时,应该注意问题的设计艺术,尽可能使每一个问题都能问到“点子”上。问在“关键处”,能唤起思考,激起数学学习的欲望。那么,我们在备课时,到底应该进行问题的设计呢?
一、问题的设计要对应解题的关键处
小学数学问题的设计,目的是为了帮学生理解题意,使之最终能独自解题。因此,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着眼于解题的关键处,要抓住题目各条件要素的“关联处”,这样才能引发学生进行思考,给学生指明解题的方向。例如:教学“某游乐园原有游船40条,每天收入2400元(每条游船收取费用均等)。现又增加游船10条,按原来收费标准计算,该游乐园现在一天应收多少元?”这一道题,笔者设计了“每条游船平均每天收费是多少?”和“现在一共有多少游船?”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是针对解答这一道题的关键所在设计的,同时也指明了解答这道题的方向(欲求现在每天共计收人多少元,要先求出每条游船每天收费是多少元和共有多少条游船)。只要学生能准确地解决这两个问题,该道应用题的答案自然就会不言自明了。此外,为了拓展训练,还可设计这样的问题:游乐园每天比原来多收入多少钱?当学生面对新问题思之不得时,可分析条件要素:每条游船的收入、增加游船的数量,或现在的收入、原来的收入。在此基础上再度设问,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
二、问题的设计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小学数学的教学,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应着重放在在帮助学生进行思维,特别是应把问题设计在思维的转折处或解题的难处。问题设计得好,既能使学生通过问题分析,顺利解答数学难题,又能使学生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的思考习惯,提高数学思维力。例如:教学简便方法“7÷0.125”,针对0.125×8=1的特殊关系。可设计两个这样的问题:第一个是“7和0.125各乘以什么?”,另一个是“我们运用怎样的性质进行计算较简便呢,怎样进行?”显然,第一个问题比第二个问题更容易使学生想到被乘数和乘数同时乘以8。但是,第一个问题太过于简单,学生几乎不需要经过大脑的思考,其效果相当于教师的机械传授。第二个问题却不同于第一个问题,它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用什么方法做,而是让学生通过回忆“商不变性质”,再从“商不变性质”中去思考该怎样简算。这样,虽然没有第一个问题那样直接,但它能留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如,教学“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时,可设计问题:通过平移后,平行四边形变成了一个怎样的图形呢?我们能否从中得出求平行四边形面積的方法吗?这个问题,能使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积极参与课堂思考。很多学生会在思考中发现: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边,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长方形的面积也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由于长方形的面积就等于长乘以宽,即S=a·b,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底边乘以高,即S=a·h。以上两个例子中,问题的设计都留给学生去思考、去发现的空间。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让学生自已去发现规律,寻找解法,享受学习过程。
三、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和认知水平
设计问题,一方面是为了引导学生去思考、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回答问题,使学生围绕目标带着问题步步探究,活跃课堂气氛,进而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一定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解决问题能力。设计的问题应该难易适度,不能过难,也不能过易。问题过难,学生就会因为自己不能解决而感到灰心,甚至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再说,在一堂课里,因为设计的问题过难,学生回答不出,也容易导致无谓的浪费时间,使各个环节的学习难以正常开展。反之,问题设计过易,学生随口即可回答,不用回忆、思考、讨论、分析,学习过程流于形式,既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也容易使学生失去探究动力。例如;教学“市政公司铺设管道,如果每天铺设280米,20天铺完。现在由于使用新设备每天比原来多铺设70米,现在多少天能铺设完?”时,我们应该适中地设计这样的问题:“这条管道一共多长?”和“现在每天铺设多少米?”其它过难的问题或过易的问题,则尽量避免。需要注意的是,问题的设计还应考虑学生的差异性,问题的难易程度应尽量和学生的知识积累、学习能力、思维水平保持协调、对应,不错位、不拔高、不失衡。
总之,对小学数学来说,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要讲究设计艺术,一定要力求问题设计准确,既设计所要提的问题,还要设计提问的时机以及提问的对象。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帮助学生解答数学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融入探究活动,真正使问题的设计为课堂传授知识服务。
参考文献:
[1]徐赟.素质教育理念在小学数学中的贯彻研究[J].数学大世界,2017(10).85.
[2]郑亚博.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J].好家长(文教天地),017(07).172.